如何正确理解《长征》诗中的“三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0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首毛泽东书写长征豪情的名诗,它曾在以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上作为讲读课出现,现在新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中仍保留有;在新版的初中历史课本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将《长征》诗的第一句作为课题,同时又把全诗作为该课引文的重要内容介绍,足见这首诗的重要性。
  长征的意义无需赘言,这里说一说《长征》这首诗。
  长期以来,《长征》这首名诗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展现。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不管是政治意义还是历史意义,也不管文学价值还是思想价值,不论从哪一个方面讲,《长征》这首诗都曾经是并将长久是一篇不朽的佳作。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这首诗又曾多次作为材料题在高考、中考等大中型考试中出现过,相信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年更会是一个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热点。但笔者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在参阅一些历史辅导资料中,却发现了一些教师、学生疑惑的问题。在这些疑惑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诗中的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和“尽开颜”的理解。
  在一些历史辅导资料中,对三军的解释大多为“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顺着这个解释,那么“尽开颜”也就顺理成章地解释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这看似是一个很合情合理的解释,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误会,更是一个不可原谅的知识性错误,并且是由第一个错误引发了第二个错误。
  红军长征中是有三支主力军队:红一方面军,活动于湘赣边,称中央红军,以毛泽东、朱德为领导;红二方面军是活动在湘鄂西的贺龙、关向应部与湘赣边的任弼时、肖克部合并成的;红四方面军是开始在鄂豫皖,以后又西征到川鄂陕地区的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部红军。但毛泽东在《长征》诗里的“三军”是不是上面的“三军”呢?。
  答案是否定的。
  这里的“三”首先是泛指、虚指,泛指军队。
  泛指,在语文教学上很普遍。三、六、九等数字,在古汉语中多是泛指,表示“多”或“不定数”的意思。“三军“在古代常有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之称,后来通常用以泛指军队,近代的“三军”常泛指陆、海、空军。但《长征》一诗中的“三军”仅仅是经过岷山、六盘山的红军,他们经过岷山、六盘山进入陕甘境内,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前来接应的陕北红军会师,这支军队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三”又是实指,具体指向红一方面军,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下文有说明。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是在1935年10月,比红二十五军(徐海东等人率领的红军,在1934年11月16日从鄂豫皖根据地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于1935年9月16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合,后称陕北红军)与陕甘红军会师的时间晚近一个月。但人们一般把会师多从政治意义的层面上理解为与红一方面军级中央军的会师,所以历史政治教学中都把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看作长征中的第一次会师,而不把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看作第一次,也不把此前的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看作第一次。因此《长征》诗后面的“三军过后尽开颜”应是红一方面军过了六盘山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后,全军大有长出一口气的感觉。所以,诗人以“更喜”来表达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心情,以“尽开颜”来表达全军的兴奋心情。
  1934年10月24日,贺龙等领导的红三军团与任弼时等领导的红六军团会师后称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张国焘分裂南下;1936年6月3日,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附近的绒岔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经过艰难的斗争与争取,迫使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改变错误路线,共同北上;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在甘肃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会师。这才是红一、红二、红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这才表明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由以上介绍可以知道,红军长征过程中到达陕北的红军有七次会师。初中历史课本和高中历史课本根据史料的轻重价值和学生负担的取舍要求,只写了两次大的会师,即吴起镇会师和会宁会师。
  《长征》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的创刊号上,标明写作时间是1935年10月。由此可知,吴起镇会师与真正的“三军”会宁会师整整早了一年。诗刊同期还发表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可以作为佐证。
  另外一个常识是,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的是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曾经往来折返草地三次,行程远远不止二万五千里,他们比中央红军走的路程更远,所受的苦难更大。
  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一笔伟大财富,长征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精髓。而历史是过去时间发生的事件以及这个事件带来的影响,忽视时间,就可能是“穿越”剧。《长征》一诗在过去的语文课本上明确标明写作时间为1935年10月,现在的历史课本上却没标明写作时间,这恐怕是引起学生疑惑的原因,但作为教师、教辅资料编写者,一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决不能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正在强有力地推进,情感教育作为各门学科的三维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审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条情感红线,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在以往的教
期刊
地平线,一个仪式的终结,另一个希望的开始。暑期语文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名单上的汇报课,其中有一节是二高孟建文老师的《西地平线上》。想起之前的说课环节,外国小说《半张纸》在他的演绎下,由晦涩枯燥到情趣顿生,将一个人的一生精巧地浓缩到一张纸上,而且饱含生命的情感。  “同学们,下面我们这样啊,等一下,我不会让你们回答问题,你们知道就可以自己说,自己起来说,不用担心的。”干净利落的交流,是和陌生学
期刊
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篇典范,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鲁迅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都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了出来,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
期刊
“真羡慕你们上美术课,不用想太多的‘招数’孩子们就愿意上你们的课……”经常会有同事这样对我们美术老师说。难到我们的美术课真的是这样吗?在人人都讲“构建理想课堂”的今天,想要真正上好一堂美术课也绝非易事。那怎样的美术课堂才算是理想的呢?从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我也总是希望我上的每一堂课都能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能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的“美”之所在。  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语文课堂变成一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沃土。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由兴趣入手,诱发创新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
期刊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坚持了简洁实用的原则;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合乎语文素质养成的特有规律。他提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论”——“诵读,品析,积累”,进而概括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0 字诀”——“思路明晰,提
期刊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与形本是两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同时数形结合并不等同于严格的证明,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不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错误.我们应力求避免学生在数形结合中的典型错误,充分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使抽象变直观,复杂变简单”。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期刊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
期刊
目前,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各科教师都将高效课堂作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不算太好,教师经常为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感到苦恼。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经验,现对此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与论述。  一、更新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