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已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的国家,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教师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上好信息技术课,利用网络、兴趣小组等,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每所学校都正在更新现有的机房设备,逐步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教室等。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就要让这些设备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通过对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把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要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还是体育、美术等其他学科,教师都要常常运用电脑,使用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尤其重要的是,各科教师应该普遍重视提高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学生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进行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课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大家的赞扬、教师及时的肯定都会使学生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要不间断地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这样才会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引导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以学校应该不间断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教学观念,培养和强化了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了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要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要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和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受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语文课堂变成一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沃土。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由兴趣入手,诱发创新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
期刊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坚持了简洁实用的原则;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合乎语文素质养成的特有规律。他提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论”——“诵读,品析,积累”,进而概括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0 字诀”——“思路明晰,提
期刊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与形本是两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同时数形结合并不等同于严格的证明,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不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错误.我们应力求避免学生在数形结合中的典型错误,充分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使抽象变直观,复杂变简单”。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期刊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
期刊
目前,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各科教师都将高效课堂作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不算太好,教师经常为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感到苦恼。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经验,现对此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与论述。  一、更新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期刊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首毛泽东书写长征豪情的名诗,它曾在以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上作为讲读课出现,现在新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中仍保留有;在新版的初中历史课本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将《长征》诗的第一句作为课题,同时又把全诗作为该课引文的重要内容介绍,足见这首诗的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难题。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主题粗俗,内容宽泛,层次混乱,语言贫乏,读来如同嚼蜡。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参与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积累与思考,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
期刊
一、引言  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教学现实却是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教师要学生交作文,学生就敷衍、搪塞,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作欲望,农村初中更是如此。总之,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
期刊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突出了彻底反封建的主题。作为鲁迅小说十分经典的代表作,高中语文教材虽历经若干次改版,但一直都将它收入小说教学单元。对于这一课的教学,一般的教法是紧紧抓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依照介绍作者、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