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牛津教材的优势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牛津英语 创新 思维 自主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然只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创新教育进入英语课堂呢?笔者尝试结合教学实际来摭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诚请同行指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批判意识
初中学生都有一种表现欲望,他们好说、好动、记忆力、模仿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同时初中的学生不像学龄初期儿童那样听信教师和家长的话,不肯无条件接受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开始对事和人持批判的态度,能够初步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良好的关系,创造和谐、民主和宽容氛围,让学生有积极表现的愿望和动力,敢于表现,并正确引导学生的批判意识,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且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如课堂上多用“You have done a good job!”、“Well done!”、“Be brave!Try again!” “Would you like to say something different?”等激励和引导语,让学生受到鼓励,有信心去参与课堂互动。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实施有效的探究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有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提问动机,形成自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激发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前提。初中牛津英语每个单元每一课时的内容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倡学生必须“先学后教”,即自己朗读材料,自己学习,把问题暴露出来,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合作更正、讨论。教师要引导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提出的针对教师和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加以引导和分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也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课堂问题模式,促进思维创新发挥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的惊奇开始的。”曾一度,教学中教师只以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变“教师问”为“学生问”,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寻找疑点,学会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重视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收集资料、音乐欣赏、短片欣赏、观察图片、游戏比赛等形式,创设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形成悬念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如9B Unit 1 Living on Mars Reading教学的导入环节,笔者播放了一段美国大片《Red Planet》(红色星球)的片段,精彩的电影图片和情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在之后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环节中,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比较起火星生活和地球生活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创新,探讨目前怎样在地球更好地生活,以及如何才可以在火星上更好地生活等问题。
3.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拓展思维创新广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善于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发展,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灵活与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在备课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难度,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并挖取教材的深度和拓展思维的广度,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如教学9B Unit2 Robots,就可以把welcome to the unit 和vocabulary 两课时结合成一课时教学,从介绍机器人的外观以及零件功能开始,讨论机器人可以为我们人类做什么,最后还可以叫学生自己画图设计自己想象的机器人的外观和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三、开展各项活动,创设思维创新发展机会
初中学生思维开始表现出一种从整体上把握感知对象的意图,对事物或故事的了解不再满足于每一个细微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具体刻画,而是开始有意地不去注意细节,对文中显而易见的东西抱轻视的态度。学生思维的发展,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表现在他们的志向上,更表现在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少设计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如7B Unit 3 Reading A lucky escape 教学中,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可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本课剧本题材改写成故事叙述题材,创造性地活动,体验到智力劳动的愉悦上。除开展课堂活动外,教师也要注重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互补,相互促进。在牛津英语教材中,每一个模块之后都设计安排了一个Project 活动,有效使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题研究,可极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进行创新技能和技巧的指导,延续学生持续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培养和锻炼的。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创新技能和技巧,以延续学生持续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质疑,教会学生探究,教会学生表达,教会学生归纳,教会学生总结。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阅读技巧的培养。学生要学会边读边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而且要思考别的东西,如老师的指令、自己对所读的东西的看法等,对文章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以及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探讨作者的意图。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死抠书本,教会他们观察英语语言运用中的不同现象,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归纳,灵活地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和报刊新闻,开阔思维。
参考书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5月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4.《课改岂能违背规律》 蔡林森 初中教学研究2011年5月
关键词:初中牛津英语 创新 思维 自主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然只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创新教育进入英语课堂呢?笔者尝试结合教学实际来摭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诚请同行指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批判意识
初中学生都有一种表现欲望,他们好说、好动、记忆力、模仿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同时初中的学生不像学龄初期儿童那样听信教师和家长的话,不肯无条件接受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开始对事和人持批判的态度,能够初步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良好的关系,创造和谐、民主和宽容氛围,让学生有积极表现的愿望和动力,敢于表现,并正确引导学生的批判意识,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且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如课堂上多用“You have done a good job!”、“Well done!”、“Be brave!Try again!” “Would you like to say something different?”等激励和引导语,让学生受到鼓励,有信心去参与课堂互动。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实施有效的探究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有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提问动机,形成自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激发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前提。初中牛津英语每个单元每一课时的内容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倡学生必须“先学后教”,即自己朗读材料,自己学习,把问题暴露出来,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合作更正、讨论。教师要引导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提出的针对教师和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加以引导和分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也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课堂问题模式,促进思维创新发挥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的惊奇开始的。”曾一度,教学中教师只以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变“教师问”为“学生问”,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寻找疑点,学会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重视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收集资料、音乐欣赏、短片欣赏、观察图片、游戏比赛等形式,创设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形成悬念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如9B Unit 1 Living on Mars Reading教学的导入环节,笔者播放了一段美国大片《Red Planet》(红色星球)的片段,精彩的电影图片和情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在之后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环节中,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比较起火星生活和地球生活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创新,探讨目前怎样在地球更好地生活,以及如何才可以在火星上更好地生活等问题。
3.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拓展思维创新广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善于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发展,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灵活与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在备课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难度,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并挖取教材的深度和拓展思维的广度,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如教学9B Unit2 Robots,就可以把welcome to the unit 和vocabulary 两课时结合成一课时教学,从介绍机器人的外观以及零件功能开始,讨论机器人可以为我们人类做什么,最后还可以叫学生自己画图设计自己想象的机器人的外观和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三、开展各项活动,创设思维创新发展机会
初中学生思维开始表现出一种从整体上把握感知对象的意图,对事物或故事的了解不再满足于每一个细微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具体刻画,而是开始有意地不去注意细节,对文中显而易见的东西抱轻视的态度。学生思维的发展,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表现在他们的志向上,更表现在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少设计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如7B Unit 3 Reading A lucky escape 教学中,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可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本课剧本题材改写成故事叙述题材,创造性地活动,体验到智力劳动的愉悦上。除开展课堂活动外,教师也要注重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互补,相互促进。在牛津英语教材中,每一个模块之后都设计安排了一个Project 活动,有效使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题研究,可极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进行创新技能和技巧的指导,延续学生持续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培养和锻炼的。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创新技能和技巧,以延续学生持续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质疑,教会学生探究,教会学生表达,教会学生归纳,教会学生总结。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阅读技巧的培养。学生要学会边读边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而且要思考别的东西,如老师的指令、自己对所读的东西的看法等,对文章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以及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探讨作者的意图。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死抠书本,教会他们观察英语语言运用中的不同现象,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归纳,灵活地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和报刊新闻,开阔思维。
参考书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5月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4.《课改岂能违背规律》 蔡林森 初中教学研究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