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为何开展初中数学分层作业及策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85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在初中任数学教学二十多年,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但总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班级上课学生人数多,基础不一,能力有别, 授课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课外作业也很难处理:作业量多了、难了,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完不成;作业量小了、简单了,优秀学生又经常吃不饱,时间长了,这两部份学生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怎么办? 近几年我校积极推导的分层布置作业为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三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革、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得出结论: 分层布置作业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的指导思想
  首先,以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突出教育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要地数学;发展性——发展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次,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最后,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 解决教育中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二、分层布置作业的概念
  分层布置作业,指教师布置主要课外作业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课外作业的内容与要求也各有不同。而班级学生的层次,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作业状况,比如,分别划分为A组、B组、C组。一般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后才可实施。例如,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分为A组,中等及偏下的B组,学习困难的可列为C组。A、C组的学生人数尽量少些,B组人数尽量多些,以确保“中间大,两头小”,以中间带两头的正态图形分布。
  三、分层布置作业的依据
  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在存在的现象, 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琼斯( D.M.Jones)曾做一项实验研究,被试者为两个程度相同的班级(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 统一教学。在实验班, 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则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顯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
  四、明确分层布置作业的内容及方法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形式之一。
  1.数学课堂作业的布置
  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难易不同、数量不同的课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把学生从过多泛滥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例如,我在布置《扇形的面积》计算作业时,我提供了三组不同层次的作业:一组是只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弧长求面积,与生活密切联系,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公式的应用,二组是知道直径、面积求弧长,目的是训练学生对公式的正反应用的能力,三组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做的题目,解决了问题学生吃得了,其他学生吃得饱的不同需求,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2.数学家庭作业的布置
  以课上最后练习检测结果为依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应有所区别。对于检测中没出现任何差错的学生,家庭作业不再重复课本中的内容,可以布置为:
  一是学生自我布置作业。魏书生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为了使自留作业能够收到实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对于检测中完全正确的同学,如果他们已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便可以自己安排作业。
  二是组内学生间布置作业。有的作业不合适采取学生自留的办法,比如阅读作业,通过检测,学生虽然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根据检测结果自我布置作业却难以把握。对于这样的作业,则可以采取组内学生间布置作业的办法。即由组内学习好的学生或检测中完全正确的学生依据检测结果进行作业布置。
  三是教师布置作业。对检测内容完全正确的学生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往往是超出当前课本以外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如果让学生从这样漫无边际的内容中进行自我布置作业,有时候使他们感到无从人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作业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而在学多少、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等具体问题上则要放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对于其他学生,如果小组内布置作业有困难,教师则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或直接完成作业布置。
  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的要求,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也成了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内在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对分层次布置作业进行实践教学之后,我所带两个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并且每次作业都能有所进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一、以形助学,理解概念本质  由于概念的抽象化与概括性,教学时,如若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便可使他们通过“形”来帮助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一到四年级中学习数的认识,不管是小数还是大数,都会出示小棒或小方块图形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将计数单位及相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依次地呈现出来,如图:  学生结合立体图形数量的变化,直观地认识了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  二、以形助学,化解学习难点
期刊
让学生自主进行作业批改,明确批改方法。将传统的批改方式摒弃,以学生主体为目标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促进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批改,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对问题主动发现,并讨论、解决。  1.面对面批改  面对面批改,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通过课堂对存在的问题讲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这种方式与以往背后批改的方式不同,形式新颖,效果十分明显,并且面对面批改方式应以
期刊
在我国课改进程当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在语文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而且最基本的又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他们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一、变革之一: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主张通过阅读来使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在《创造的儿童
期刊
一、导数基础知识  (一)导数定义  设 在点 有定义,在 自变数x的改变量是 相应函数的改变量是 ,若极限 = 存在,称函数 在 可导(或存在导数),此极限称为函数 在 的导数(或微商),表示为 或 ,即 或 。若极限不存在,称函数 在 不可导。  (二)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 在点a处的导数 ,就是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斜率,即 。相应地,切线方程为 。  二、导数的基本公式  1.和、差、积、
期刊
所谓的激励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激励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励教学具备较强的普适性,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起着积极作用。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为一项基础课程,通过引入激励教育模式,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激励教育模式的应用意义  激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励学
期刊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近三十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注意数学应用具有多科性,巧妙地从这些科目问题中找出应用的广阔途径,从而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并从它们那里吸收丰富的营养,为数学教育独辟蹊径,上好数学课。下面就笔者教学中的点滴谈谈。  一、借助语文题型,活学数学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曾指出:“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
期刊
内容摘要: 本文用牛顿力学定律F=ma中的数学美作引子,先谈一组奇妙等式、两个数字黑洞的美妙,再谈数形结合中的数学美、体现在建筑中的数学美,用概率与统计例子看现实生活中横生的妙趣,最后用两个数理逻辑悖论体会数学中的美不可妙言。  关键词:欣赏 数学美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中包含的美无处不在,可以这样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中学生熟知的
期刊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新奇以激发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学习情境中,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思维的方向的情境。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在引导学生经常想到或意识到创新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知识,小学生往往因好
期刊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教学民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创新意识。  1.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教师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他们的个性
期刊
一、依托新课标,满足与调节学生的需要  (一)新课标理念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  (二)新课标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  (一)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  (二)“精神报酬”激励  (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