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三角”的制衡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大三角”聚焦东北亚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才一周,就选择俄罗斯作为首次出访的国家。习近平访俄期间受到隆重接待,在经贸、能源、投资、地方、人文、环保等多个领域,两国签订了一系列颇具重要性的合作协议。
  2012年底以来,朝鲜接连运用弹道导弹技术发射人造卫星,并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作了核弹小型化、武器化的初步尝试,朝鲜半岛呈现乌云压城之势。在此之际,美国国务卿克里紧急出访东北亚,就处理半岛危机之事,争取同中、韩、日取得共识。
  当今东北亚聚焦了足以驱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国际政治态势业已呈现此消彼长的新局面。回顾一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若干规律,思忖再三,发现一个新的动向,即今后汇聚于东北亚的国际矛盾可能加剧。
  昔日说“八方风雨聚中州”,指的是某地在爆发重大历史事件之前,往往呈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用来形容当前东北亚诸大国所处的状况,诚不为过。东北亚已开始迈入区域性矛盾高发期。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国际人文荟萃之所,在高科技时代乃“兵家必争之地”。国际矛盾若在东北亚发轫,会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牵扯进来,且矛盾爆发周期短、烈度大,当事国之间的回旋余地较小,国际斡旋的着力点也相对薄弱。
  基于此,东北亚诸国决策高层若能默察未来国际政治演变的趋势,在大国博弈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过程中,趁早制定合宜的因应方略,方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消祸于未形”。
  笔者认为当前以中、美、俄三国为基点的大三角关系已隐然重现,在今后若干年间,对现有的国际政治格局会带来冲击。无独有偶,以中、美、日三国为基点的另一个大三角关系也开始成型,目前这三国之间的关系正处在逆向互动的过程中,日后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节点,或许会产生制约乃至阻挡作用。
  谈到大国战略博弈,智者在进行谋略运筹时,如何料敌机先,也存在一个作用期限的因素。即便谋略运用得当,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其作用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年。
  中国崛起成败取决于未来五年
  未来十年,东北亚情势何去何从?笔者评估,其间本地区情势变化将出现几个特征——
  东北亚将进入区域性矛盾高发期,从一个重要侧面看,东北亚情势变化将代表世界大势发展的趋向。此其一。
  未来十年,无论区域性矛盾还是以区域性矛盾方式体现出来的全球性矛盾,焦点都将聚集在中国,成为中国崛起进程的一大瓶颈。崛起是成功还是失败,所谓“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番”,虽然说得粗俗一点,却也十分传神。此其二。
  未来五六年尤为关键。能否崛起在于十年,十年关键在于五年。一言以蔽之,倘若北京决策层方略妥当,能安然度过未来五六年,则中国崛起、民族振兴曙光在望。19世纪末清朝各省当局大兴洋务及上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经济发展趋于巅峰,均可被称为即将迈入盛世的前奏,两次均被日本“横刀夺爱”。不旋踵,历史进程遭遇拐点,令人痛心不已。可见盛世之毁,诚转瞬间事耳。此其三。
  北京似乎认为,美国为了扯中国的后腿,于是在中国崛起的关键节点将战略重点逐步移向亚太地区,并整合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借力使力,隔山打牛,近年中国周边危机四伏,罡风阵阵,风源盖出于美国。美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之余,中国顿感周边压力陡增。但凡中国打算往外在西太平洋施展手脚之际,动辄感到碍手碍脚。总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势益炽,美国确实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明乎此,怨天尤人无济于事,接下来就是如何巧相因应了。
  笔者引用《隆中对》一句话,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不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如今北京要伸展手脚,却形格势禁, 举步维艰,为何不在开发大战略产业方面多下点工夫呢?恰恰在大战略这一层面,中国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少中国学者对大战略还是门外汉,却侈谈何时可以取代美国龙头老大的地位,岂非痴人说梦?大国战略博弈,如果在战略谋划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执政者可不戒惧乎。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此其四。
  在前述两个大三角中,中、美两国是主轴,日本、俄罗斯仅是配角。同上世纪70年代成型的中美苏“大三角”格局相比,新的中美俄“大三角”格局体现了两个颠覆性的变化。一是老的大三角的主角是美国和苏联,中国仅是配角,新的大三角的主角则是美国和中国,俄罗斯成为配角了;二是在老的大三角格局中,是美国联合中国与苏联紧张对峙,军事色彩浓厚,而在新的大三角格局中,则是中国或许将联合俄罗斯与世界龙头老大美国进行“推手式”的巧相周旋了。此其五。
  另一个大三角中的配角日本所起的作用则有所不同,与俄罗斯的作用大相径庭。日本在国际矛盾的处理过程中,唯美国马首是瞻,缺乏自主独立性。而俄罗斯尽管在客观作用上是配角,却在决策时具有完全的主观独立性。正是这一点明显的区别,恰恰给予中、美两国在两个大三角处于互动中的相互关系留出大力施为的余地,详情将在下面铺陈。此其六。
  中、俄联手与美国抗衡
  说得形象化一点,可以这么理解:这两个大三角各以中、美两国为主轴,左边一个大三角的另一个基点是俄罗斯,右边一个大三角的另一个基点则是日本。两个大三角所涉四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概言之,首先存在利益重叠、荣辱互见之处,而由于在政治体制、地缘政治和历史关系等层面,这四个大国的基因与生俱来各有不同,更可能彼此扞格不入乃至陷入冲突的怪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之所以发展迅速,始终同美国维持“斗而不破”的关系,实有外部世界层面的关键因素。这就印证了邓小平当年作出的 “开放首先是对美国开放”的评断的正确性。
  然则,为何习近平选择俄罗斯作为首访的外国?在大战略层面,此举包含几层用意:
  第一,首访俄罗斯,标志着北京确认,值此四海(东海、黄海、台海、南海)危机此伏彼起之际,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也是战略武器威力最强的邻邦,对于中国稳定周边局势的努力究竟能否奏效,具有特殊意义。   当今俄罗斯外交、内政面临一系列问题,也缺乏激活经济引擎的要素,欲振乏力,仅能源一枝独秀而已,GDP仅与印度相若,尚不足中国三成。中国历史上一贯患于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俄罗斯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不足以构成中国的外患,中国因之扭转了不利的战略态势。假若中国欲在周边地区有所作为,也必须稳住俄罗斯,降低乃至消弭来自北方的压力,才能腾出手来,从容应付来自其他方向的挑战,否则难免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质言之,中国视俄罗斯为周边地区最重要的朋友,时势使然也。
  第二,自从北约东扩以来,对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俄罗斯向来不敢掉以轻心。而近年华盛顿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后改口“战略再平衡”),中国在西太平洋方向受到强力挤压,引起对美国战略宗旨的警惕。中、俄两国可以“抱团取暖”,各自从对方取得助力,却又无须彼此提防。
  另外,俄罗斯国力陡降,自然对昔日超级大国的地位憧憬不已。至于中国,在精英群体心目中,“振兴中华”的战略目标曙光在望。中、俄两国对现存国际政治格局存在着以强音发言的余地。既如此,为何不趁机发挥一下呢?
  第三,中国新领导人治国新政的盘子已经定下。就安全战略而言,还是要聚精会神搞好中、美关系,这是决定中国能否崛起的不二法门,仍是重中之重。正因为今后要着手改善中、美关系,眼下更要加强与俄罗斯的邦交。北京只有在加强与莫斯科的关系以后,才能站在更为坚实的基点上,让华盛顿更为看重中国。在外交博弈中,这是不待智者而决的。
  对中国来说,无论确保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周边的挑战给予“无害化”处理,美国确实手操解决诸项问题的锁匙。中国能否崛起的关键毕竟还在于中美关系能否平稳发展。至于俄罗斯,充其量仅可在缓急之际作为援手,或仅止于声援而已,何况俄罗斯在危机阶段能否靠得住,还在未定之天,这正是所谓“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可以预言,中国即将把外交重点放在改善中美关系上,而且方向明确,力度也大。习近平首访俄罗斯,宗旨不是要同美国对抗,只是告诉华盛顿,不要动辄对中国施加压力。中、俄靠拢,却没有结盟,这就向美国示意,接下来中、美关系何去何从,既取决于北京如何落子布局,也要看美国是否“识做”了。
  日本处处受制于美国
  自民党胜选上台后,安倍政府在钓鱼岛争端上所持立场之强硬,比上届野田政府有过之无不及。安倍政府对美国依赖的程度也远过于野田。安倍出访美国时大声说出:“日本回来了”,此即针对上届民主党政府对美国闹过独立性之事而言。
  二战后,日本如同被美国“割去了睾丸”,从此一贯服从美国,紧随骥尾。由于在外交、军事上,日本同美国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又由于美日安保条约的保障,一旦危机降临,日本背后有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罩着,因而有恃无恐,犹如城狐社鼠,令俄、中两国颇有投鼠忌器之感。可也正因为日本受到美国全方位的保护,同时又遭到美国全面的强力制约,事情表现为一体两面。东京在大计方针上并不能完全自由行动,此即日本罩门所在。这就给中、俄两国借力施为,四两拨千斤提供了可能性。
  即使安倍首相在外交政策层面映射出日本社会整体向右转的趋势,可倘若他摆出日本将承担更大作用的姿态,呈现单方面主动要求联美制华的强烈意愿,则其作为便超越了美国决策“重返亚洲”以来要求日本给予配合的程度,必然不为美国乐见,因而不能持久。
  如今美国经济复苏远未进入“曙光在望”的阶段。美国囿于财政困境,自2013年3月开始,强制性削减财政支出,连奥巴马总统都减薪5%,势必波及军事开支。美国官员私下称钓鱼岛为“几块大石头”。在此情况下,美国当然不愿为了他国的“几块大石头”而卷入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
  美国曾数次警告日本切勿对接近钓鱼岛的中国飞机采用警告射击,用意即在避免中、日矛盾尖锐化、事态扩大化。安倍一意孤行,衬托出东京的战略规划存在严重缺失。然而,北京对安倍政府的强硬表态也无须过度解读。据日本官员说,安倍行事风格是讲得多做得少,何况,这类表态设定的听众主要还是国内民众。
  2013年4月1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举行会谈后对记者表示,美国在钓鱼岛争端中不持任何立场,不过,钓鱼岛“处于日本的有效控制之下,对任何想要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表示反对”。据信这也是访日时说的应景话。不然,他又能怎样说呢?
  从华府对钓鱼岛争端态度的变化过程,可以测试出美国对中国崛起究竟持什么样的立场。北京在与美、日互动的过程中,也可总结应对国际危机的利弊得失。
  (薛理泰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朱惠忠系中国战略发展基金会主席)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1956年以前,中共对台基本方针主要是武力解决。  中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不仅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且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对台湾的政策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愿同蒋介石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确起来。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根据这一精神,1月30日,周恩来在全
期刊
执政党为什么要整风,整风能否刹住“四风”,如何才能整出成效,这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话题。1992年,小平同志曾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以来,如何进行党的建设,共产党一直在探索、思考、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到今天,中共已成为拥有8500多萬党员的大党——好的作风乘以8500万,将产生何等巨大的辐射全社会的正能量;若相反,又将产生怎样的负效应?执政党“自
期刊
1966年5月12下午,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徐业夫打电话到钓鱼台找我,通知说,主席有重要的事情要召见我和陈伯达、杨成武;并要我通知陈伯达,要我们三个人必须在明天一早赶到上海。  我是5月1日从上海回到北京的。我那次去上海,原本是为《红旗》杂志编发工农兵学哲学的文章组稿的。完成组稿后,张春桥传达中央通知,叫我继续留在上海,参加由康生、陈伯达、江青以及原中央秀才班子吴冷西、王力和尹达、张春桥、关锋、我等人
期刊
语文教育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与引起争议的社会话题,因为它涉及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语言与文字的教育与培养,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可事实上,大众对语文教科书的不满由来已久,批评的声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中断。为此笔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批评家张柠,他同时也是一位中学生的家长,对语文教育有着理论与切身的双重感受。  【语文教材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和“正能量”】  张天潘:为
期刊
虚构类作品被冷落、史传类作品受热捧的社会文化心理  意识形态,古无其词,但有另一个词唤作“义理”,意思差不多。明代士林风气即喜尚义理,热衷清谈,满嘴空话,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既乏实干,也无真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给它两个概括,一是主观冥想超乎客观考察,一是以理论排斥实践。国家终于在空谈中亡了,痛定思痛,纷起反思。  在极重主观的明代之后,清代思想学术趋于客观了,比较排
期刊
2013年6月适逢《同舟共进》第300期。在汉语世界中,“三百”是很有文化意蕴的数字。相传孔子整理上古诗歌,删定“三百五篇”,后世遂以“诗三百”或“三百篇”指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即汉儒奉为经典的《诗经》。后世编辑某一朝代诗歌选集,亦往往以“三百”命名,譬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自1988年创刊以来,《同舟共进》已出版300期,可喜可贺!  如何表达个人的祝贺之情?与
期刊
任何区划改革,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行政运作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近年,广东区划设置又成了热门话题。有人提出广州、佛山合并;有人认为,应以城市为中心重新调整广东的行政区划;还说广东要打造九大城市……  在2013年1月的广东省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将珠三角重组为四个市,其中珠海、中山、江门合并为一个市。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欧广源代表建议,广东有必要在行政区域方面做适当调整,合并一些地级市。欧广源说
期刊
中国一直真诚地与非洲人民交朋友,对非援助也在国际间获得了良好反响;而面对家门口飞来的“黑凤凰”,也需要更加包容的心态,慢慢适应并学会与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广州的非洲客居人群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发展而不断扩大,这给中国政府特别是广州政府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自己家门口进行全球治理?针对海外客居人群的治理兹事体大,稍有不慎,有可能会在对象国甚至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如何让“负资产”变为“正资
期刊
1963年1月至3月,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被从卢浮宫里“借”了出来,先后安排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有近两百万美国人慕名前来参观。名画展出及之前抵达美国的相关安排成为盛大仪式,点燃了一向被欧洲人贬为“文化沙漠”的美国的文化风暴。美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对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并渐渐上升到掌控世界文化话语权的霸权地位。  请注意,美国没有文化部,其联邦政
期刊
吴宏聪,1918年生,广东蕉岭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2011年8月去世。吴先生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及习近平、张德江、李源潮、刘延东、汪洋等同志致送花圈表示悼念。 ——编 者  在吴宏聪教授的追悼会上,我凝视着他静静躺着的遗容,想到以后再不能看到他玉树临风的神采,想到他对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贡献,想到他几十年对我的支持和栽培,想到我们曾经同欢乐、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