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用情境引导词语学习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x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只有掌握好了词语,才能进行深入化的语文学习。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语用情境来优化词语教学,具体而言,要基于课文文境,理解词语意义;基于具体语境,体会词语意蕴;基于生活情境,进行词语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语用情境;优化教学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相关理念,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词语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是能够独立运用,其功能如同构建语文素养大厦中的建筑材料,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够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无形的情感。学好词语,必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语句、段落乃至文本深入理解,并通过对于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有效地融入自我表达中。“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当前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之下,要基于语用情境来优化词语教学。
  一、基于课文文境,理解词语意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此可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如果仅以就词论词的方式,必然难以避免生搬硬套或者断章取义的现象。所以,教师应当基于文本整体,使对词语的教学融入相应的语境。
  (一)基于“文眼”,引领全文阅读
  对于文章的题目来说,基本是由词语或者短语而组成,其目的就是简单概括内容,或者表达文本思想,或者借此抒发情感,或者兼而有之,它也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必然可以有效地抓住文本的核心词语,对之后文本的深度解读奠定良好的根基。具体的策略有以下四个:一紧抓题眼,比如《与象共舞》中“共舞”一词,还有《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美丽”一词等;二针对题目分析其象征意义,如,对于《梅花魂》以及《青山不老》等标题而言,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象征物,并揭示其与被象征的人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三就是针对标题的语言结构进行解析,比较典型的有《狼牙山五壮士》,在这一标题中充分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以及典型人物特征。抓住这一些题目中的关键词,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阅读。
  (二)紧抓“重点词”,理清课文脉络
  在一篇文章中,整体和部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联体,教师应当善于借助重点词语,把握文本脉络,基于此实施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林海》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对于课文中重复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当学生从中找到“亲切、舒服”这些词语。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如下的追问:大家根据这一思路,一边读一边展开丰富的联想,究竟是怎样的事物才能够让作者感受到“亲切、舒服”?在经过探讨之后,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是观赏到美丽的景色,其次就是和祖国的建设进行关联,美的并不空洞;最后就是充分突出体现人与山之间的关系逐渐密切。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关键词的把握,学生准确的理清了文本脉络,即写景—状物—抒情。
  (三)借助“张力词”,深入课文核心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如果能够紧扣文章的关键语句,必然能够有效推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同样的,以文章中具有张力的关键词语作为主要切入点,能够直击教学难点,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
  例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内容时,文本中主要刻画了中国文学史中最典型的吝啬鬼的形象,重点突出了其在临死之前还伸出了两根手指的细节刻画。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基于这一细节展开说话训练的设计,并围绕“他想说:”这一主题而开展。使学生可以通过细节充分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基于文本中对其表情以及动作的词语描绘“狠狠摇头”“睁得滴溜圆”“闭眼摇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可以基于不同的角度更深入更细腻地刻画其内心独白,这是对文本重点“通过姿态语言和神态语言来整体刻画人物性格”的直击和有效突破。
  二、基于具体语境,体会词语意蕴
  对于词语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发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语言奥秘,感悟文字所刻画的文本意境。
  (一)基于对比语境,让词语意蕴更深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能够在文本中发现一些并不起眼的简单词语,表面上容易理解,但是细究起来却能够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精雕细琢,耐人寻味。教师因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感悟词语的意境,充分发掘其含义,深入透彻地理解潜藏在词语背后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存在如下片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对于这四个“立刻”来说,词语的含义并非深奥,我在教学实践中,省去了“立刻”,使学生可以基于对比感悟用词的精妙。之后引导学生体会“迫不及待”以及“一刻不停”的动作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母亲高大勤劳形象的构建,感悟她为了子女不辞劳苦的情感。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既能够有效地实现关注文本特点的目标,同时也获得更深层面的感悟,更能够将“品味写法”“人文感悟”以及“能力习得”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基于体验语境,让词语意蕴更清晰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针对文本中“袅裊”一词,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标示出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并结合文本内容寻找出与此相近的词语——“弥漫”,使学生可以基于文本,感悟到其所描绘的茉莉花香四溢的意境,使无形有效地转化为有形,使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香味四溢”的画面,使其能够对“袅袅”的动态之美形成具象化感知。接下来,我领导学生对语言情境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入词语“袅袅婷婷”以及“余音袅袅”等,使学生形成活学活用。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悟到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用意不同,同时修饰的程度也有所差别。
  基于不同的语境,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体会词语之间的差异,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性,并能够为词语的积累以及实践运用奠定良好的根基,既可以有效地避免技术性的训练,更能够防止“贴标签”式的感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词语的实际运用才能够真正实现“字斟句酌”。   (三)基于想象语境,让词语意蕴更深广
  對于每一个词语来说都是具有生命的,都是个性化存在。在第三学段的课文用词中相对精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基于某些具有语言训练价值的词语作为主要切入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开仔细揣摩并进行随文练笔,以此对文本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饱经风霜”这一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大家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对于一个黄包车夫来说,‘饱经风霜’的脸应当是怎样?是否能够借助几句话对此进行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基于具体的语境,充分发掘资源内涵,使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也包含和人物形象以及情感的链接。一方面有助于检验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以及情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心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基于生活情境,进行词语运用
  对于一个词语来说,学生从理解到实际运用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比较常用的教学策略就是链接学生生活,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境,使学生能够基于语境掌握说话写话的方法,通过想象理解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才能够将积累的消极词汇有效地转化为个人表达的积极词汇。
  (一)重组文本,让词语运用有密度
  重组文本实际上就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重点情境、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复述或者形成个性化观点。在对文本进行重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对文本情节进行再次加工和组合,使学生能够对词语产生更深入的感知、理解,并实现强化和运用。通过主题体验的方式使其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词语盘点”中,针对《珍珠鸟》这篇课文主要涉及的词语有:“简易、异常、葱茏、隐约、繁茂、蓬松、伤害、索性、细腻、陪伴、眼睑、咂嘴、流泻、信赖、轻松自在、不动声色。”学生们可以基于这些词语,以串联的方式形成一篇以信赖为主题的感人故事,或者也可以以珍珠鸟的口吻对课文进行改编,充分体会人鸟之间的融洽关系。
  (二)迁移运用,让词语运用有厚度
  对于教材中的每一个“词语盘点”模块,都需要学生对词汇形成积累和运用。由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词语运用机会,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充分盘活学生当前已掌握的语言和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词语盘点”模块中,其中涉及的词汇有“囫囵吞枣、牵肠挂肚、与众不同、悲欢离合、别出心裁、如饥似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基于填空的方式深入理解词语。
  (三)实践表达,让词语运用有效度
  对于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如果可以融入相应的生活经历以及生命体验,必然会更具活力。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展开交流分享。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这部分词汇写一段话或者编写一个故事,由此提升对于词语的使用效能。
  例如,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橘农劳作的艰辛,我提前在三都地区摄录了橘农采橘的片段,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组“回顾拓展”这一模块,学习外貌描写。首先,在开始写作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词语(操劳、粗糙、痕迹、浑浊、黝黑、裂纹、日晒雨淋、饱经风霜、满脸皱纹),之后引导学生将这部分词语集中使用于对橘农的外貌描写。有的学生描写和刻画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充分的情感:啊,看这双粗糙而有力的大手,正是他们才让山林呈现出如此壮观的硕果累累的景色!看着粗糙而黝黑的面庞,经历过日晒与风霜,原本炯炯有神的目光,随着岁月的迁移逐渐变得浑浊,并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总之,对于学生来说,针对词语的学习绝对不可以仅仅停留在理解的表层,关键是要聚焦于“言语表现”。如果缺少表现力度,只能被认为是言语符号。因此,在对词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文本情境,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有效地融入写话和说话,在说与写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使学生已有的词语储备和新学习的“消极词汇”一起,更有效地转化为自我表达的“积极词汇”,由此而全面拓展语用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取向,捕捉现实题材,并开展积极评价,是学生获得作文成功体验的方法之一。本文拟从激活源头活水和开展积极评价两个方面论述习作教学的点滴策略。  关键词:习作教学;建构主义;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是一种意义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的本体不是指导,而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目的,从现实生活出发,
期刊
摘要:日记是学生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学生写下点滴感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本文在教学中,利用日记让学生锤炼个性语言,培育个性认知,培育个性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日记写作;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期刊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小学古诗教学要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要采取明诗意、探诗蕴、悟诗境、拓诗句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化的古诗学习,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语文核心素养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古诗供小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作为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代表着我国古
期刊
摘要:当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华蓥市自2009年以来推行的“自学互帮导学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興趣,目的是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彻底转变,教师在自学互帮教学的设计上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学互帮导学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讨
期刊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说明语文与生活之间相辅相成。在现今教育中,学生很少能将知识学以致用,造成死学的现象,背离了学生学习和我们施教的目的。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六年级,作为小学阶段最关键的一年,学生应该更有条理的进行学习,尤其在后半段总复习中,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重复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
期刊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诗意象明丽,凄美幽怨,颇受读者喜爱,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因其表达含蓄,意境深婉,诗评家在解读上见仁见智,也是自然之事。教学此诗时,对“错误”的理解,笔者有些感悟,学生也在理解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引起了笔者深入的思考。  《错误》全诗如下: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
期刊
摘要:依据学生注意力变化,掌控课堂节奏,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适时激发学生兴趣独特的教学语言,让教师语言的魅力感染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激趣点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就是“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皆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期刊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然使用普通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方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同时,它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学习与积累方言,是传承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也就是方言,成了游子的一种情结,维系着故土深情,是本土文化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沉淀,其价值无法复制与替代。  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与普通话的深入普及推广,社会的方言教育功能、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践行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宰者;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减少和避免了低效和无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性;探究性学习;学习方法  新课改以来,各级各类教师纷纷践行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在一线教学中作了大胆实践。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會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是古代丈人抒发情怀的一种表达形式,故而一首诗词中常有道不尽的愁苦、诉不尽的衷肠。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创新出更多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意义;创新;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试卷测验中,古诗词一般以默写诗词段落为考查模式。这样就给语文教师以错误的提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记忆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