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莲的遭际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到新居后,妻说:“家里装修的气味太浓了,养些花吧!”
  我于是到街上买了几个花盆,又到单位花房了讨了一包腐土,顺便揪了两株吊兰,这便准备妥当了。回到家里,开始装土栽花,我用手在土里一划拉,就觉得让什么东西给刺了一下,扒出来一看,是一个指头大小的物件,瘦骨嶙峋的,像一截树根。我抱怨了一声,顺手就把它扔到了一边。妻说:“垫在盆底透水孔上吧,省得漏土。”我于是又把它捡过来,撂在盆里,封土浇水,这就完事了。
  吊兰生性泼辣,没过多久就欢欢实实地长了起来,且不说它能吸收多少甲醛,单是给房间增添绿意这一点,就够叫人喜欢了。像我这等大大咧咧的人,也不忘经常去松松土、浇浇水什么的。一天又去浇水,见盆里冒出个草刺,尖尖细细的,像锥子一样,用手去拔,滑溜溜的,使不上力,遂往一边一掰,齐土折断了。过了几天,这草刺又冒出来了,这次我等它长大了再拔,一上手,感觉挺结实的,再一使劲儿,拔出了土里的半截,但还是没见根。
  随后的一周,我和妻回老家看望父母。妻有些放心不下花儿,我就把它们搬到阴凉处,再浇足水,这才走。从老家回来,进屋先去看吊兰,还是挺茁壮的,就是叶子有些皴。倒是那个草刺破茧化蝶了,竞长出了婆婆娑娑两片叶子。我有些生气,对妻说:“把小刀拿来,这次给它来个斩草除根!”我并不割断它的叶子,而是顺藤摸瓜,沿着茎一直往土里挖,非找出它的根不可。挖到盆底,根找出来了,竟是先前刺伤我手指的那个东西,真是“不是冤家不碰头”。我把它刨出來,使劲儿掷在了垃圾桶里。
  下午,朋友小贾过来帮忙搬家具,爬楼梯弄得满头大汗,一进屋就嚷嚷着渴,赶紧给他切西瓜吃,吃完一块正准备往垃圾桶里扔瓜皮,却见他顿住了,歪着脑袋往里看了半天,说道:“你也太个性了吧,这么好的花都能往垃圾桶里扔?”我一惊,忙问:“这是什么好花?我一直当它是杂草呢?”小贾说:“笨吧你,这是佛手莲,抵你三五盆吊兰不成问题。”我忙不迭把它捡出来,叶子已经有些蔫蔫的了,妻赶紧找个花盆小心栽上,再仔仔细细往叶子上喷水。又过了两天,这命运多舛的花儿才缓过劲儿来,叶子又伸展开了。
  经此一事,我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韩愈的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反躬自问,因为自己的无知,生活中不知干了多少类似这样焚琴煮鹤的蠢事。
  田晓丽荐自《平顶山日报》2019年8月13日
其他文献
世俗相,就是普通的皮囊之相,平常的精神之相。经历过人世间尘埃的侵袭、风霜的洗礼、时间的摧残、环境的逼迫、命运的挫折,呈现出世故、呆滞、麻木、疲惫的神态,庸常到极难发现亮眼的特色,且不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第一次对世俗相有较深的感悟,缘于我见到仰慕已久的一位书法家。他的名字在这个城市好评如潮,作品每平尺市价过万。孰料,见面后令我大失所望:高、瘦,像个长臂猿,秃顶、螃蟹眼、塌鼻、鲢鱼嘴……闪亮的光环背
期刊
西班牙有句古老的谚语:“看得见别人眼睛里的草屑,却看不见自己眼睛里的树枝。”说的是,一个人在看别人时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觉得别人什么都不行,而看待自己呢,常常是“正确”的感觉满足了自尊的需求,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得体的、完美的,一旦有了错误(包括缺点、缺憾、短处),或文过饰非,或强词夺理,甚或矢口否认。这种总是“自以为是”的心态折射出的似是一个人对错误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存在某
期刊
在网络时代,凡是用微信的人,谁没有加入几个微信群呢?同学群能把失散多年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汇聚起来;工作群便于发布相关的通知、消息;师生群在分享参考资料的同时,还可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旅游出行临时群能将行程及时告知所有成员;亲友群可在节日里互致问候与祝福;同道同好们还可能建个临时的“饭群”,通知用餐时间,分享位置,便于“约饭”;而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亲人群里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更能凸显家庭的温暖与温
期刊
男的越来越秀气,脸上的粉底越来越厚,人家是赤裸裸地打算告诉你怎么做女人。伪娘对于不太懂得修饰自己的女人而言简直就是励志人物。他们雌雄难辨的模样总是让我想起那些横在我们人生边上的名言警句,那些随便拿出来一句都能醍醐灌顶的心灵鸡汤。一句一句那么漂亮,怎么说怎么是,让你一对照自己,怎么活得那么粗糙呢,内心一顿捶胸顿足。  我有个朋友,在我们喝凉水都怕长肉的年纪,她吃肥肉都不带上膘的,瘦对于她而言,那痛苦
期刊
似乎每个人都有几副用来伪装的面具。  小的时候每逢元宵灯会,集市上总有卖塑料面具的,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或者动画人物。大约是为了显得开心,都是嘴巴咧到耳根的笑模样,配上空洞的眼睛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害怕。后来大学追剧《Sup ernatural》,发现外国也热衷于用这种毛骨悚然的笑容来哄小孩,不知听过多少吐槽童年噩梦是马戏团小丑。  大一点的时候,在很多青春文学里读到,大人的世界是虚伪的,每个人脸上都
期刊
88岁的韩羽先生走路拿着一根拐棍,之所以说“拿”而不说“拄”,是因为他走起路来步履矫健,步伐很快,这根拐棍纯粹就是一摆设,好像假洋鬼子手中的文明棍。我说,韩先生您拿着这棍儿没啥用啊,他呵呵一乐,用他那浓重的山东口音说,有用,打狗!  韩羽先生是一个趣人、妙人,面孔黝黑,前额凸出,天生异趣。跟他在一起聊天,只听他机趣横生,妙趣百出,室内的空气都飘着有趣儿!韩先生善谈,一开口即似江河决堤,滔滔不绝,你
期刊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新词汇,比如“尬舞”“尬聊”,推而广之,作为一个作者,是不是会有“尬写”的情况发生?  李白就遇到过。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有一次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猛抬头看到崔颢那首《黄鹤楼》浑然天成,“逼”得李白搁笔而去,“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然,后来诗仙毕竟还是忍不住,送孟浩然的时候又路过此处,忍不住手痒还是写了几句。两首诗都是送别,但论起意境,崔的“白云千载空悠悠”
期刊
“老爸只能幫你到这儿啦!”等十三则
期刊
房子要装修,找了几家装潢公司,各有优势,颇难定夺。  其中一家装潢公司,来电最勤,而且,客气得不行,每次接电话,首先听到的,就是对方亲切的问候:“孙总,您好,我们是某某公司。”听听,孙总!我这大半辈子,就没做过什么总,自然也从没人喊我“孙总”。我得承认,这一声声无比亲切无比自然,也无比虚荣的“孙总”,慢慢俘获了我的心。  就是他家了。签合同,定设计图,付定金……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关键的是,无
期刊
接与送  江小鱼  周末去逛一个新开的小超市。超市在二楼,上楼时很方便,有扶梯;逛完,买了一堆东西,傻眼了——找扶梯找不到,问工作人员,说下楼只有楼梯。仔细一想,明白了:把人接进来,就可能买东西,当然给你以方便;离开,就无所谓了,反正已经买过了。  前不久,某县城里一重点中学搞百年校庆,邀请创建者七十多岁的孙子出席,隆重地追根溯源,为此次活动加分不少。活动结束,菜就凉了——大家一群人去机场接来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