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选读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抱朴子曰:“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雕锻矿璞,砻炼屯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知来,博涉劝戒。仰观俯察,于是乎在;人事王道,于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是以圣贤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当世哉?诚乐之自然也。……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勖学》)
  抱朴子说:“学习能够使人明白物性道理,清除各种污秽的东西,能够教育人们,开发迟钝笨拙者的智慧,提高人们的聪明才智,使那些过于朴实的人变得文质彬彬,能够借鉴历史以预知未来,广泛涉猎知识以明白应该鼓励什么和防止什么。仰视天象,俯察地理,全在学习之中;人间事务和治国道理,也可以在学习之中全部获得。进可以治理国家,退可以保全自我。因此圣贤们无不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即使生命就要终结,依然手不释卷;在饥寒交迫、危难困苦之时,也从不放弃学习。难道他们是有求于当时的社会吗?确实是因为他们发自天性地喜欢学习。……不学习而想获得知识,这就好像希望得到鱼而没有渔网一样,虽然心里很迫切,却不会有任何收获;广泛地学习以穷究事理,这就好像顺着风乘坐舟船一样,身体不用劳累就能够到达远方。有了粉黛这些化妆品,西施就会变得更加漂亮,而宿瘤也能够以此掩饰自己的丑陋;深入研究经典,能够使高才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加透徹,而愚钝之人也能够因此有所醒悟。带有纹理的梓木直冲云霄,却不能把它直接叫做台榭,那是因为它还没有经过能工巧匠的加工构建;天生性格就直爽开朗,却不能直接把他称为君子,那是因为他还不懂得基本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
  抱朴子曰:“华、霍所以能崇极天之峻者,由乎其下之厚也;唐、虞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实赖股肱之良也。虽有孙阳之手,而无骐骥之足,则不得致千里矣;虽有稽古之才,而无宣力之佐,则莫缘凝庶绩矣。人君虽明并日月,神鉴未兆,然万机不可以独统,曲碎不可以亲总,必假目以遐览,借耳以广听,诚须有司,是康是赞。故圣君莫不根心招贤,以举才为首务。施玉帛于丘园,驰翘车于岩薮。劳于求人,逸于用能。上自槐棘,降逮皂隶,论道经国,莫不任职;恭己无为,而治平刑措;而化洽无外,万邦咸宁。设官分职,其犹构室,一物不堪,则崩桡之由也。”(《审举》)
  抱朴子说:“华山和霍山之所以能够像天那样的高峻,是由于它们下面的基础深厚;唐尧与虞舜之所以能够成就自己伟大的功业,确实是有赖于优秀的辅佐大臣。即使具有伯乐那样善于驾车的一双手,但如果没有善于奔跑的骏马,那么他也不可能达到千里之外;即使君主具备了善于效法古代圣君的才能,但如果没有能够效命的大臣,也没有办法使各项政务成功。君主即使圣明得可与日月相提并论,能够极为聪明地预测到还没有任何先兆的事情,但是也不可能独自一人去处理各种政务,更不可能独自一人去包揽众多的繁杂小事,必须借助别人的眼睛去看得更远,借助别人的耳朵去听得更多,确实需要有关的官署和官员,来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因此,圣明的君主无不是发自内心地去招纳贤人,把举荐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他们把聘贤的礼品送到隐士居住的山水田园,把聘贤的车辆拉到隐士居住的高山大泽。君主辛苦于寻求贤人,而悠闲于任用贤人之后。上自三公九卿,下至奴仆差役,与他们讨论治国的正道,让他们尽职尽责;然后君主恭谨律己、清静无为,而社会安定、搁置刑罚;教化推行于普天之下,所有的地方都安宁祥和。设置官员以分掌职务,就好像建造房子那样,任何一个构件承受不住,都会成为房屋倒塌的原因。
其他文献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经历了中强日弱—势均力敌—中弱日强的演变过程,分别以一场发生或引发于朝鲜的战争之胜负为标志。公元663年,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等三国混战。唐高宗应新罗王的请求,出兵助其打败百济。日本天智天皇命人护送百济王子回国重建。中日之间展开激烈海战,日军大败,天智天皇向唐朝臣服,并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公元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丰成秀吉,率军占领从釜山到汉城的大片朝鲜领
期刊
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谓岁华畹晚①,草木变衰,乃独烨然秀发②,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虽寂寥荒寒,而味道之腴,不改其乐者也。神农书以菊为养性上药③,能轻身延年,南阳人饮其潭水④,皆寿百岁。使夫人者有为于当年,医国庇民,亦犹是而已。菊于君子之道,诚有臭味哉⑤!  《月令》以动植志气候⑥,如桃、桐辈,直云“始华”⑦,而菊独曰“菊有黄华”,岂以其正色独立,不伍众草⑧,变词而言之欤!故名胜之士
期刊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历代有识之士将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近四百種专门的农书,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但关于他一生的事迹,史书中却少有记载。目前关于贾思勰的确凿“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为“后魏高阳太
期刊
卫国的开国国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周武王、周公旦之胞弟。当年周公平定武庚(商纣王之子)和三监之叛后,特地把康叔分封于此,以拱卫王室。卫国盛时的地盘,以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淇滨区)为中心,包括河南省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山东省聊城市西部、菏泽市北部地区。卫嗣君(?—前293)是卫国的第四十一任国君。公元前335年,卫嗣君即位的时候,卫国已经衰落了。一、
期刊
中国历朝历代,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文化习俗,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改革中,大的变法改革就有子产变法、商鞅变法、王莽改制、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变法的时机  商鞅变法时秦国长期内乱,兵弱主卑、贫穷落后,渴望变法图强。这种情况的变法改革,在宏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时机的把握,是决定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改革的时机而论,最值得一提的是
期刊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帽子是再普通不过的服饰了。不过,关于“帽”这个字的由来,大家却未必了解。  今天的“帽”字在古代写成“同(mào)”,篆文字形为冗,外面像布、巾一类的覆盖物向下垂覆的样子,里面的两横表示帽子上的纹饰,整个字形描绘的是古代帽子的形状。后来,人们在其下加“目”,代表人的头部,于是就有了“冒”。因此,“冒”也曾一度被当作“帽子”的“帽”来使用,而后由于“冒”多用于表示冒险、冒犯、冒失、
期刊
端午临中夏②,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③,曲蘖且传觞④。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⑤。  当轩知槿茂⑥,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⑦,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⑧。  (《全唐诗》卷三)注释:  ①标题又作“端午武成殿宴群臣”。武成殿是皇帝日常处理  政务的地方,端午节这天,皇帝李隆基在这里大宴群臣。  ②中夏:夏季之中,又称仲夏,指农历五月。  ③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
期刊
夏文化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氏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确立了早期奴隶制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在原始文化向奴隶制文化的过渡中,逐步形成了早期的文化史。纯文字(甲骨文)首先使用在具有浓厚宗教祭祀性质的巫史文化中,这是因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殷商文字,是经过专业文化人——“巫史”加工整理过的古汉字。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遗址。这是中华上古四大
期刊
书签,在不少人看来,仅仅是为了方便阅读而夹在书中的“小薄片儿”。其实,古往今来,书签伴着书籍一路走来,它凝聚着人们的文化梦想,承载着颇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书签”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其二):“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不过,书签这一物品应当出现在唐以前。晋代已经流行卷轴装的书,卷轴书带有一根用圆木棒做成的轴,存放时卷起来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向外。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
期刊
夏天的时候,万物以荣,这是一年中蔬菜最丰盛的时候。苋菜就是属于夏天的。几场雷阵雨过后,空气湿漉漉的,土地湿漉漉的,房前屋后,畦埂场边,不经意问,便冒出一丛丛苋菜,不用刻意呵护,也不用施肥除草,只要有立足之地,苋菜就能自由自在地生长。苋菜从不炫耀自己,夏令蔬菜有很多,但人们还是喜食苋菜的,苋菜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在餐桌上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夏天时,苋菜长得非常快,前几天还是嫩嫩的小芽,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