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英(1871—1949)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碑帖鉴定大家、诗人、学者。
  1871年,出生于徐州铜山县。自幼承庭训、继家学。1902年,赴金陵秋试,中举。而后在徐州、南京、萧县等地开馆授业。1914年,由同窗好友、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次长徐树铮推荐任秘书。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又受徐树铮推荐就任段祺瑞执政府秘书厅副秘书长。1926年,段祺瑞制造“三·一八”惨案,被国民军赶下台,张伯英两袖清风毅然引退,从此再未涉足政坛,开始了粥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直至1949年病逝。
  张伯英书法造诣精深,民国初年,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与书法大家王书衡、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齐名。
  张伯英善碑帖考证,是继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和清大学士翁方纲之后的又一金石巨匠。晚年所著《法帖提要》和《阅帖杂咏》对后世影响深远。
  张伯英能诗擅文,其诗文清新俊逸。他曾主持编纂卷帙浩繁的《黑龙江志稿》,并留心搜集乡邑文献,编缀刊刻《徐州续诗征》。
  张伯英一生正直,颇有节行,与清末学者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等过从甚密。此外,他与于右任、张学良及齐白石等私交深厚。他尤为奖掖后学,书画界不少人都曾受其教益。
  幼承家训 研习北碑(1871—1900)
  张伯英自幼承庭训、继家学。后受业冯煦等名师,冯煦是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名家。张伯英早年受其影响,在楷书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弱冠之年在书法上的才华已崭露头角。真书宗法北碑,行楷大字颇具魏碑之风骨,小字融晋唐书之气韵。
  金陵中举 旋任公职(1902—1918)
  进入青年的张伯英怀揣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于1902年赴南京应乡试,与其叔张云生同科中举,在乡里传为佳话。1920年前,他主要活动于南京和北京两地,先后担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安徽省视学、北洋政府陆军部编纂、国务院秘书兼陆军部秘书、秘书厅帮办等职务。期间,张伯英留意搜集大量碑帖善本,为以后的碑帖考证和研究积累了实物基础。他在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深得当时百姓的拥戴。
  搜罗善本 间作考证(1920—1928)
  1920年冬,张伯英返回家乡徐州奔丧。居里数年,不时与家乡旧好探讨碑帖收藏和鉴定真伪。此时,为了挽救善本不至流失,他不惜重金,竭尽全力搜罗大量珍贵碑刻拓本。如后来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牛耕图》和《纺织图》,是现存极为稀少的能够反映汉代男耕女织农业社会的实物图像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家人又将张伯英累年收集的原石、拓片约30件全部捐献国家,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馆陈列之基础。
  张伯英把所藏《此事帖》《十七帖》馆本及包世臣《十七帖疏证稿》付商务印书馆名以《右军书范》刊行,并书跋于后,言其欲令名帖传播之初衷。同期写有《说帖》书稿两册,内容涉及世传法帖80余种,辨其源流,鉴评真伪得失。
  修志 辑征 续修《四库全书》(1929—1938)
  张伯英在晚年可谓著述等身,内容涉及地方志、碑刻考证、诗词编选等方面。所编纂的《黑龙江志稿》门类齐备,体例严谨,为地方史志研究之范本。因张伯英在碑帖鉴定方面久负盛名,时称“碑帖之冠”。1935年元月,张伯英应邀参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法帖提要》的编著,时年65岁。此为继清末魏源到章太炎时代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续修,直到1938年5月完稿,耗时三年余。
  稽考 校勘 垂文 为碑帖研究竭尽心力(1939—1949)
  张伯英在人生最后的10多年里,深居简出,慎与人交,唯与北平书画界、收藏界的旧好尚有诗文酬酢。他稽考《泉帖》源流,多次校勘《宝晋斋帖》,签题自藏《泉阁三帖》。
  张伯英一生好研究、迷收藏、嗜书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在学术上最丰硕的阶段。他延续着清乾嘉学派遗风的同时,也使他成就了纵观古今的书学评论大家的地位。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有很多的档案结构,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古代部分、世界部分、近现代部分还有当代部分,它的实际核心都是在做档案的工作。档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信息点整体的存储与调用,我想这才是当代档案主要的实质问题,那在今天我们当代的档案上,很久以来已经意识到知识对人的束缚与解构,那在我们现在所用的当代的档案方法里,恰恰是对于现有知识结构的一种打扫,一种将原有的结构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区分,并且重建一
期刊
我们是注重历史的国家,如果当代的国家历史都弃之不顾,过多少年后何以回顾思潮和现象是以什么方式呈现过呢?  德国艺术档案作品的收藏,细节值得注意,条形码经过机器扫描仪放进去,会得到与作品相关的全部信息,细致程度已经很周全了,但没有北京大学的信息中心对原始信息数据录入的信息周全,我们从档案的意识上不再处于落后的状态,只是条件落后。  我现在讲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天当代艺术档案的建设特别注重对“
期刊
在当今艺术江湖充满急功近利的策略、炒作和所谓繁盛的喧嚣下,像肖进这样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认真、深入、精心地刻画她的记忆和体悟的艺术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你尽可以在她的作品中体会她的细腻、沉潜与坚忍,从她的线性经历或许也可以看出她的执著。她从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本科、研究生,一路上到现在在读的博士生。尽管说来她已并非在意于博士的学位,而是习惯或喜欢学院的氛围——平静、单纯而恬淡,一如她的为人处世。在我看来
期刊
油画艺术自欧洲传入中国后,逐渐在这块新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其日趋成熟的标志是风格流派的异彩纷呈和艺术语言中“中国精神”或“中国风”的显示,而在这两者之中,后者即“中国精神”或“中国风”最为重要。因为仅仅是风格流派的多样,可以从横向的移植中获得,而只有体现出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多种风格,才具有真正的本土文化意义。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可喜的
期刊
网上的电子文献primaryliterature,也叫原始文献,是没有出版的比如照片或者手稿等等。最近几年通过扫描编补把原始文献数据化,因为数量非常庞大,在对有些文献不知如何入手的情况下,会把部分先放在网上,做一种介绍。比如最简单作品图片,在这个网站上就可以看到。  网站上会对所举办活动进行介绍,如资料、图片和录像等。主办活动都是与文献库的资料和研究方向有关,比如201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香港、
期刊
主持语  陈树东以历史画著称,尤其是革命战争题材创作,如《开垦》、《入城式》、《攻占城市》、《百万雄师过大江》(与李翔合作)等。正因如此,即便他有着万般激情,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终究无法离开具体的形象以及生动的历史情境。也许他内心也有着一种守望与依恋,在浑厚斑斓的油色肌理及粗犷豪放的大笔触中,让我们接近现实,贴近历史。在绘画中,历史往往沦为图像符号,而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才能让我们体会图像背后所沉积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不能没有像李可染、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等这样的大师名家。因为,在这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百年,一方面西方文化以科学、理性、先进的强势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性转型与重建的使命。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写生,既拉近了传统山水画现实人文关怀的距离,也通过对西画光影与造型等元素的汲取开创了“李家山水”深沉雄厚的画风。作为移植西方写实雕塑的先驱,刘开渠
期刊
主持语  田霏宇,UCCA馆长。金氏彻平,日本艺术家。一场名为“卓之物”的展览把二人联系在了一起。作为艺术家的金氏彻平擅长的创作方式就是在大量的收集日常物品的基础上,通过重构,再次赋予这些事物新的涵义和可能。作为策展人的田霏宇打破了传统对于艺术的认识,用后现代主义的眼光把金氏彻平的展览舞台移步到了中国,这是一次貌似偶然的碰撞,却为中国艺术界注入了一股新鲜气息。二人对于艺术观、创作方法、文化影响等都
期刊
主持语  关注现实的审美核心是表达当代人的诉求,康明宇也不例外,他和许多80年代的年轻的艺术家一样,渴望通过绘画去捕捉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一幕,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修饰,平淡而真实。这既呈现了画家独特的语式,也体现作品的观念意味……  SHMJ:你是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时在校期间是怎样的学习状态?  康明宇:对,专业是油画,我真正的了解艺术也是始于大学时代,我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实则
期刊
主持语:  作为中国当代的漆艺术家,李永清所创作的漆画和漆艺,多年来在本领域不息的耕耘与精彩收获,为人们所瞩目。李永清的漆艺术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绘画性和抒情表现性的现代漆画作品,另一类是着重于器物形体及“质觉”形态的抽象性表现的漆艺作品。他将传统器物的形状作为一种符号元素,运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序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当代形态,通过独具质感的漆画,令人过目难忘的漆造物、漆空间艺术,唤起人们对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