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伤并发感染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伤并发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对评估病情进展与转归的意义。方法:将58例复合伤患者依据感染情况分重度感染组、轻度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对3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重度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项凝血指标特别是DD的检测可作为复合伤重症感染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前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关键词感染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复合伤患者在严重感染状态下,细菌内毒素可直接激活因子或通过损伤的血管内皮激活因子XII促进激肽释放酶的产生,加重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内外源性凝血,诱发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
  资料与方法
  收治外科复合伤感染患者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2~47岁,其中轻度重度感染38例,重度感染20例;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
  研究方法:①标本采集:采用BD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定量采静脉血37ml,立即混匀,3000r/分离心10分钟,2小时内检测完毕。②检测方法与评判标准:PT、APTT、FIB、TT、DD使用贝克曼血凝仪TOP700,配套试剂、校准品、质控品均有贝克曼提供,使用Sysmex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做血小板计数。结果评判标准,PT>正常对照3秒为延长,APTT>正常对照10秒,TT>正常对照3秒为延长,DIC诊断的实验室标准依照第六次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1999)[1]。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轻重度感染组分别与对照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轻度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重度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论
  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尤其是急性重症感染时较易并发多系统脏器衰竭(MSOF),而MSOF是急重症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重症感染时炎症与凝血同属于机体病理状态,控制感染是复合伤患者抗休克治疗的关键,。重症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凝血机制异常,因为启动了炎症与凝血级联反应,白细胞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这种炎症因子导致弥漫性内皮损伤,一方面使凝血酶受体上调,导致炎症因子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另一方面内皮下胶原暴露,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血小板,同时使凝血因子Ⅻ活化,全面启动凝血内外途径。而凝血系统活化,促进了炎症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两个系统间的“交叉对话”。当组织内皮损伤,血管收缩、血流减慢,凝血,凝血系统被激活,使凝血与纤溶系统或血液动力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形成微血栓。此时凝血物质消耗,继发纤溶系统亢进,凝血功能紊乱,导致DIC的发生[3]。DIC经历早、中、晚三个时期,在三个不同时期血小板可进行性下降、PT延长(早期可缩短)、APTT延长、FIB降低(早期可升高),D-dimer升高,TT在DIC后期延长。本研究表明轻度感染组与对照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感染组重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中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四项APTT、PT均延长,Fib下降、PLT下降,D-dimer上升,TT延长。提示凝血激活,微血栓形成,凝血物质消耗,继发纤溶系统亢进,导致DIC的发生。如果适时监测复合傷合并感染患者的凝血指标,当结果异常时尽早对复合伤患者给予干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评估预后。如果异常结果被纠正及炎症相继被控制,患者的病情就会转归。因此凝血指标在重症感染患者合并DIC的早期诊断及抗休克治疗监测都有重要意义,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则可能抑制失控性炎症反应,使危重的病情得以缓解。了解这些危重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并进行动态监测,对进一步指导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增,王鸿利.现代出血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99-300.
  2Levy MM,Fink MP,Mar shall JC,et al.2001 SCCM/ESICM/ACCP/ATS/SIS.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Crit Care Med,2003,31(4):1250-1256.
  3曲东,李杰,宋国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5):412-416.
其他文献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治疗  黄褐斑,又称肝斑或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因内内分泌失调、代谢物瘀积所致的一种显性表现。常因肝气郁结、气血亏虚等因素引起,证见面部斑块,中医则以旺肾健脾、补肝益肺、养心养血为治则,使五脏气血充盈,肌肤得养,达到祛除斑块,还美丽与人的目的。  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将黄褐斑源于忧思抑郁,血热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外科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纤维支气管镜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16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取出支气管异物,异物取出成功率达100%。异物发生在右下叶基底段2例,发生在右中叶支气管1例,发生在右中间支气管2例,发生在右侧支气管12例,发生在气管1例。异物种类,辣椒皮1例,西瓜子3例,花生米6例,小石头1例,猪排骨2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恶性梗阻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诊断胆道良恶性梗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资料齐全的26例恶性胆道梗阻疾病患者的CT征象,其中胆管癌12例,胰头癌7例,壶腹部癌4例,胆囊癌2例,胆管癌合并胆囊癌1例。结果:胆道恶性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截断征”、“双轨征”,软组织肿块及淋巴结肿大和腹水等。结论:CT检查对有无胆道梗阻、梗阻水平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16排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5例,小肠4例,结肠1例,直肠2例,食管1例,肠系膜1例。14例中,恶性11例,良性3例。结论:CT可作为GIST常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定位相对清楚,并对定性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鉴别诊断  胃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检查在肺腺癌诊断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肺腺癌病例同时进行18F-FDG SPECT/CT检查和CEA检测,怀疑复发病例进行CT增强扫描和临床随访,以进一步确诊。结果:40例患者中,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原发灶25,胸内扩散19例,远处转移16例。CT示原发灶24例,胸内扩散21例;远处转移15例。CEA增高20例,不高18例。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脊柱结核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骨质破坏45例,其中斑片状破坏23例,椎旁脓肿22例,骨性椎管狭窄9例,洞穴状破坏17例,死骨形成30例,椎间盘破坏27例,骨质密度增高硬化19例,韧带增厚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分辨率高,不仅可以显示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骨质破坏,同时有助于对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分析。多
期刊
原发性肺癌在近20年内发病率逐年升高,2004年上海市肺癌分别居男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和第2位[1]。其中非小细胞癌在确诊时仅20%~30%Ⅰ期和Ⅱ期,40%~50%Ⅲ期,30%Ⅳ期[2],而ⅢB期及Ⅳ期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目前同步放化疗已经成为国际上治疗局部晚期不能手术非小细胞癌患者的标准治疗[3]。  传统的放射治疗由于放射野大、正常肺组织对放射线耐受量低,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125I粒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方法:对1890例儿童肺炎采用被动颗粒凝集法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肺炎支原体检测1890例,检测阳性549例,阳性率为29.05%。其中,男童检测1195例,阳性301例,阳性率25.19%;女童检测695例,阳性248例,阳性率35.68%。结论: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方法简便,特异性强,是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有效方
期刊
关键词脑卒中脑心综合征心电图  脑卒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病变所致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为止,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与死亡率,不但给人类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临床上将脑卒中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害称为脑心综合征(CCS),这是最初的也是比较狭义的CCS的概念。广义的CCS的概念即指颅脑外伤、颅内炎症、颅内高压、脑肿瘤,包
期刊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临床问题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具有方便、简单、有效的特点,微生物检验给临床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1]。但是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个体微小,部分微生物对于培养环境的苛刻要求等,而且还存在一系列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等,目前临床微生物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