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適应我省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山东青州第二中学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积极探索,推出了独具特色、高效实用的“BCA”教学模式(“B”为课前预习案,“C”为课堂教学案,“A”为课后练习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青州二中教学品牌,在2009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获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被列入潍坊市“十个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重点课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适应我省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山东青州第二中学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积极探索,推出了独具特色、高效实用的“BCA”教学模式(“B”为课前预习案,“C”为课堂教学案,“A”为课后练习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青州二中教学品牌,在2009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获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被列入潍坊市“十个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重点课题。
1 教学流程
总结复习课是依托“课程标准”,对已完成新授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复习课中,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总体复习,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在总结复习课中,主要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 流程解读
2.1 【B案】课前延伸
2.1.1 教师延伸备课
(1)目标解读,准确定位。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具体体现,准确把握相关联性知识,确立复习目标。
(2)抓住重点,精编学案。根据教学重点编制BCA复习学案,让学生分析理解复习目标,以便增强自主复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以知识框架式、填空式、情境解答式等多种方式通过B案将学生自主复习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复习。B案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性。
2.1.2 学生自主学习
(1)复习巩固,夯实基础。在上课前的一至两天下发B案,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学案,依托问题,通过自主梳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
(2)自主练习,查缺补漏。设计相关的定量训练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要注意基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测,发现自主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3 收集信息,完善个案
学生自主复习完后,进行总结反思,在自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用双色笔标记、质疑。教师通过学情反馈表,搜集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新设计、完善教学重难点及易错点、易混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2 【C】课内探究
2.2.1 展示目标,明确方向(1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并进行简要解读,让学生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明确的方向。
2.2.2 多措检查,落实B案(5—10分钟)
利用学生自查、同桌互查、教师抽查等多种方式检查落实学生B案复习的效果。本环节要求对检查的题目注重基础性,不能过难。本环节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占用的时间不宜过多。
2.2.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25—30分钟)
(1)自主学习,形成观点。学生在预复习的基础上,对课堂探究学案上设计的重点问题先自主思想、独立完成。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做好标记,以备探究。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紧紧围绕学生的复习效益而展开。
①组内交流,质疑辩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就学案中问题进行交流,人人都要发表各自的观点,相互质疑、讨论,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在小组之间小范围地探讨交流,使问题越辩越明,形成统一认识。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小组最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做好展示准备。
②展示交流,完善自我。教师有选择地安排小组展示C案中部分讨论的问题,以检查反馈学生讨论的结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口述或板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推出的中心发言人进行展示。
③组际互补,统一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在展示组内交流成果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各小组给予其他小组的答案以质疑或点评,然后给以补充,达成统一认识。
④退居幕后,点拨引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虽“退居幕后”,但仍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巡回解疑指导,了解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和点拨,发现真问题,为针对性讲解奠定基础。
(3)精讲点拨,拓展提高。依据复习目标,教师针对根据批阅预复习学案发现的问题和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易混点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如答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
(4)变式训练,迁移巩固。教师围绕探究问题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以求巩固和深化。
2.2.4 当堂检测,反思完善(5分钟)
结合复习重点,围绕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典型题目,供随堂检测之用。检测时,要求独立自主、限定时间完成。此环节是形成解题能力、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备环节。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精要剖析,重点解析答题的方法,探寻解题的规律,逐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出错情况,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点拨,并适时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
2.2.5 课堂小结,布置A案(4分钟)
教师根据课前出示的【复习目标】进行简单总结,重申有关重点知识和要求,并对各小组的课堂表现给予简要评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结完毕,利用1分钟时间对A案的任务进行布置。
2.3 【A】课后提升
2.3.1 自我构建,形成知识树
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复习过程结束后,要对所复习内容整理内化,及时复习,防止遗忘;同时,对本课或本单元内容进行知识网络构建,以知识树的形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3.2 延伸训练,巩固提高
针对本课时的复习目标,设计课后作业,搞好延伸训练。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要作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进行反馈矫正。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适应我省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山东青州第二中学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积极探索,推出了独具特色、高效实用的“BCA”教学模式(“B”为课前预习案,“C”为课堂教学案,“A”为课后练习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青州二中教学品牌,在2009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获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被列入潍坊市“十个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重点课题。
1 教学流程
总结复习课是依托“课程标准”,对已完成新授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复习课中,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总体复习,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在总结复习课中,主要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 流程解读
2.1 【B案】课前延伸
2.1.1 教师延伸备课
(1)目标解读,准确定位。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具体体现,准确把握相关联性知识,确立复习目标。
(2)抓住重点,精编学案。根据教学重点编制BCA复习学案,让学生分析理解复习目标,以便增强自主复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以知识框架式、填空式、情境解答式等多种方式通过B案将学生自主复习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复习。B案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性。
2.1.2 学生自主学习
(1)复习巩固,夯实基础。在上课前的一至两天下发B案,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学案,依托问题,通过自主梳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
(2)自主练习,查缺补漏。设计相关的定量训练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要注意基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测,发现自主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3 收集信息,完善个案
学生自主复习完后,进行总结反思,在自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用双色笔标记、质疑。教师通过学情反馈表,搜集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新设计、完善教学重难点及易错点、易混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2 【C】课内探究
2.2.1 展示目标,明确方向(1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并进行简要解读,让学生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明确的方向。
2.2.2 多措检查,落实B案(5—10分钟)
利用学生自查、同桌互查、教师抽查等多种方式检查落实学生B案复习的效果。本环节要求对检查的题目注重基础性,不能过难。本环节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占用的时间不宜过多。
2.2.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25—30分钟)
(1)自主学习,形成观点。学生在预复习的基础上,对课堂探究学案上设计的重点问题先自主思想、独立完成。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做好标记,以备探究。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紧紧围绕学生的复习效益而展开。
①组内交流,质疑辩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就学案中问题进行交流,人人都要发表各自的观点,相互质疑、讨论,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在小组之间小范围地探讨交流,使问题越辩越明,形成统一认识。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小组最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做好展示准备。
②展示交流,完善自我。教师有选择地安排小组展示C案中部分讨论的问题,以检查反馈学生讨论的结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口述或板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推出的中心发言人进行展示。
③组际互补,统一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在展示组内交流成果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各小组给予其他小组的答案以质疑或点评,然后给以补充,达成统一认识。
④退居幕后,点拨引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虽“退居幕后”,但仍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巡回解疑指导,了解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和点拨,发现真问题,为针对性讲解奠定基础。
(3)精讲点拨,拓展提高。依据复习目标,教师针对根据批阅预复习学案发现的问题和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易混点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如答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
(4)变式训练,迁移巩固。教师围绕探究问题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以求巩固和深化。
2.2.4 当堂检测,反思完善(5分钟)
结合复习重点,围绕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典型题目,供随堂检测之用。检测时,要求独立自主、限定时间完成。此环节是形成解题能力、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备环节。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精要剖析,重点解析答题的方法,探寻解题的规律,逐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出错情况,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点拨,并适时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
2.2.5 课堂小结,布置A案(4分钟)
教师根据课前出示的【复习目标】进行简单总结,重申有关重点知识和要求,并对各小组的课堂表现给予简要评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结完毕,利用1分钟时间对A案的任务进行布置。
2.3 【A】课后提升
2.3.1 自我构建,形成知识树
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复习过程结束后,要对所复习内容整理内化,及时复习,防止遗忘;同时,对本课或本单元内容进行知识网络构建,以知识树的形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3.2 延伸训练,巩固提高
针对本课时的复习目标,设计课后作业,搞好延伸训练。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要作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进行反馈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