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今昔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9538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清代硕学通儒、《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写下这两句诗时,一定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创下了一个第一。这是三坊七巷第一次被用到诗句,并且见诸记载。
  三坊七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是一处延续千年的城市商、住社区,位于福州城区山水格局的中心地带。遗产地范围南起安泰河,北至杨桥路(原杨桥巷),东至八一七路(南街),西抵仓前河(今安泰河),占地面积40.03公顷。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南北主轴线,西侧有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东侧有杨桥巷(路)、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七巷”,其间又有曲折通幽的弄、巷沟联组成鱼骨状的传统坊巷格局。
  三坊七巷肇始于晋,形成于唐五代,发展于宋元,至明清鼎盛,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传统里坊制及坊巷制的延续,是我国古代城市“坊巷制”城市格局的珍贵例证,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迄今保存的200余座古建筑,大部分是古代士人阶层的宅园居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列为遗产地核心要素计21处,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或许是三坊七巷占尽了风水宝地,文人辈出。自唐朝著名学者黄璞始,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士、将相大员从这狭窄的小巷中走出,在一册册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又有多少人,在为官游学倦怠老惫的晚年,再次回到他们出生的地方,教养子弟,振兴地方,为闽中之地留下宝贵的文脉。
  锦绣小黄楼
  福州黄巷26号。推开那扇小门,小黄楼映入眼帘。1000多年前,黄巢曾在门前这块空地打马而过。不管这位起义军领袖当年是否曾有滥杀无辜,但至少有一件事情他办得有风度、有雅量,至今仍然传为佳话:“此儒者也,灭炬弗焚”——队伍经过黄璞家时,黄巢如此命令他的手下。于是,队伍连夜从黄巷通过,士兵熄灭火炬并给马匹衔枚。正是因为如此,这小门内庭院里的假山、鱼池、花木、亭阁,才没有被那烈烈战火惊动;才得以被今人一一游赏。
  黄璞是唐代著名学者、崇文阁校书郎。作为“小黄楼”的第一位主人,黄璞退隐后定居于此。黄璞的祖先就是在西晋末年“衣冠南渡”来的,他们所居住的那条巷子被人称为“黄巷”。经过黄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黄璞)这一事件,黄巷一下多出了几分神秘来。宋朝以后黄巷曾更名为“新美坊”、“新美里”等,虽然与“黄巷”比起来多蕴蓄了些许美好的味道,但最终还是回到老称呼上去了。和“黄巷”这一古老名字一起留下来的还有黄璞的旧居,这是目前三坊七巷中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名人旧迹了。
  清初,小黄楼毁于一场大火,幸而后来遇到了既怀有一颗匠心、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梁章钜,于1832年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葺。筑假山、架小桥、挖水池、建凉亭,引得“同里耆旧以诗酒相往来”,成为志同道合的文友诗友们风雅、惬意之地。
  世事沧桑,大半个世纪后,闽剧“四大名旦”之首郑奕奏成为了小黄楼的新主人。仪态万千的郑奕奏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别样的袅娜风流,足以与小黄楼这样的锦绣庭院相得益彰。如今,在大半个世纪后漫步在这时过境迁的小黄楼庭院里,凝神闭目,仍能想象出郑奕奏当年的风采:“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唯有小黄楼默默见证了郑奕奏的那份细腻、清雅、端庄、凝重。
  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筹建于1961年,1982年对外开放。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文忠公祠”和“林则徐史绩展”两大部分,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是全国林则徐文物收藏中心、林则徐精神展示中心、林则徐资料研究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林则徐专题纪念馆。
  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林则徐的后裔及乡贤为了纪念林则徐,在获得朝廷恩准后修建的专祠。林文忠公祠包括:牌楼门、仪门、御碑亭、树德堂、花厅、云左阁和园林等,是一座具有晚清福州风格的古典园林式祠堂建筑。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尚情操,时刻感染和激励着人们。
  二梅书屋
  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进士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间及民国时期几次大修,现作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进,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通达塔巷。
  大院朝街六扇大门,一进厅堂正间用彩金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大厅高敞,可搭七层桌;两侧厢房窗棂用木格纹编缀成各种纹饰,门扇、窗扇、壁板等全用楠木制成。二进建筑与首进大略相同。各进之间以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均设覆龟亭遮雨。
  主座东墙外即是“二梅书屋”,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院落。二梅书屋的东侧有灰塑雪洞,曰“七星洞”。三进为花厅,所有门、窗、壁、板皆用楠木制成。门窗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都有漆画的树木花鸟和戏剧故事。厅前小花园中建两座古亭,其中一座是六角半边亭,并有一株百余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曾住此院。
  严复故居
  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
  1918年末,严复抱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福州。他此行是为儿子叔夏操办婚事,且“人老则思归”,“欲于乡里营一菟裘耳”,找个适宜退隐养病处所。
  严复一贯关心体贴儿辈,眼看新娶媳妇台湾望族林氏之女慕兰,经常乘轿摇晃颠簸于郊外阳岐与城内杨桥巷之间,很是辛苦。且阳岐虽有他怀恋的老家,但“乡居更不便……何则?医难故也。”所以决意迁居城内。   严复返乡时,他的学生刘冠雄,任海军总长,特嘱托福建督军李厚基要关照他最敬重的师长。李督军确也精心安排了在人文荟萃的三坊七巷中的郎官巷,一座颇具古闽风情的住宅,供严复一家下榻。它闹中取静,少有车马之喧,宜于养疴,且是杨桥巷的邻巷,媳妇来往极为方便。
  这座三间排居屋,正座中为厅堂,左右为厢房,天井两边为披榭,旁有小门可通正座花厅。为双层小楼,楼上有走廊栏杆,可凭栏看云听雨;楼前有花木、假山装点的小庭院,可信步闲庭,别有洞天。严复将它辟为起居室。这就是他晚年在诗文中多次提到的“坐卧一小楼”了。
  严复安顿好新居不久,因旧病复发,又北上京沪住院治疗,并留京处理房产诸事,于1920年秋携次女回郎官巷故居终老。那时,严复被肺病、肠疾折磨得心力交瘁,“踉跄归福州,坐卧一小楼,足未尝出户也”。已无力再撰写鸿文巨著了。但“却是心志恬然,委心任化”,心境更为冷静超脱,思绪像涓涓流淌的清泉,在小楼上,他仍然写下题材涵盖纪事、题咏、唱和、感赋的诗词和书序信札等近百篇。
  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讲述了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
  林聪彝故居
  位于宫巷北侧24号,福建省文史研究馆、中国新闻总社、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曾设于此。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漆艺博物馆,展示具有“福州三宝”之一美名的脱胎漆器,以及由脱胎漆器工艺发展而成的漆画,展品逾千件。
  该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时,在此设大理寺衙门。道光间,为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所购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终。故居气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动空间宽广,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见,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
  故居坐北朝南,毗邻三座,占地面积3056平方米。临街设6扇大门,木构架,斗拱、雀替、悬钟等雕刻精致,墙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进,第一进南面照墙上堆塑獬豸,为明代大理寺衙门的标志。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设覆龟亭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东墙外花厅、园林。
  园林宽广,分布榕树、竹林、花坛、鱼池、拱桥,景色宜人,其中小叶榕尤为珍贵。园西北建后花厅,木构,梁柱硕大,做工细腻,檐下悬钟雕刻佛手等柱头,精巧雅致。故居整体建筑高敞气派,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光禄吟台
  光禄吟台位于光禄坊,这里曾是古时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切磋文才的场所,也是林则徐和他父亲经常放鹤所在地。此处不仅汇集了亭、台、池、桥、石、花、木,而且还保留了宋代至民国时期十余段摩崖题刻。
  “光禄吟台”又名玉尺山,为乌山的支脉。在福州民谚中有一个说法:“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闽山是“三山藏”之一的一座小小的山,但山上却有“石平如尺”,为一大奇观。在唐代时,这里曾经有一座寺庙叫闽山保福寺,宋代时更名为法祥院,北宋熙宁间(1068-1070年)光禄卿程师孟任福州太守,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救济灾民,在民间口碑非常好,程师孟在闲暇时经常游法祥寺,特别喜欢登石远望,吟诗作赋,寺僧便给它起名为“光禄吟台”,并请程师孟题写了这四字篆书,字径有一米左右。
  明万历年间举人林有台、明崇祯年间提学许豸、康熙年间提督何傅、嘉庆年间总兵何勉、知府齐鲲、咸丰年间著名翻译大师林纾、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郭柏苍都先后住在这里。
  庭院深如许
  每次来到三坊七巷里精致典雅的庭院,都不免暗自揣测每一个庭院主人各自的审美情趣,乃至抱负理想。
  杨桥东路17号,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和爱妻陈意映的“双栖之所”。林觉民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成为绝唱。文中讲述了两人是怎样“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泪珠和笔墨齐下”,令人慨叹扼腕。后来,林觉民义无反顾的壮烈牺牲,又替孤苦无依的陈意映心酸悲伤。
  其实童年的冰心也曾住在杨桥东路17号,这里的草草木木、花花石石、人人事事,孕育了她“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的冰清玉洁之心,后世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南后街这边的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总有温情在默默流淌,南后街另一端的另一处庭院,则蕴蓄了太多的壮志豪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流放伊犁前留赠家人的诗句,如今赫然悬挂于澳门路16号林则徐祠堂(纪念馆)的御碑亭外,或许是要告诉后人,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不只是以强力称雄,还是一个靠心灵而伟大起来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原是林则徐题于自家书室的自勉联,如今这“豁达大度、淡泊守志”的精髓,亦成了这个城市所世代传承的城市精神。庭院里还留有许多林则徐过去生活痕迹,这些名副其实的静物,在空间表面、时间深处安之若素,束之高阁或展露无遗,接受后人的安排,也提醒着后人:存在并不是虚无,并不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面目模糊,烟消云散。
  还有许多地方令人驻足。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其最先的主人郑氏,有着儒雅风趣和设计灵性,不仅使得整个庭院灵动起来,还增强了戏台上的美妙乐音。当年的水榭戏台热闹非凡,锣鼓齐鸣,如今早已曲终人散。这样的古迹不复往日的辉煌,好在,它们还能拥有无数的艳阳天和明月夜。
  往回走,缓缓折出这长长短短的坊巷,现代化的“庭院生活”就近在眼前。书吧、咖啡吧、酒肆、银铺,无不竭尽全力地支配着最后残存的古意。
  “城市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然而,城市不会泄漏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如是说。回头看看,往事无声无息。■
其他文献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
期刊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古城,闽江在这里流入东海。1842年,福州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茶业和瓷器出口贸易中心,涌入了大量的外国商人、传教士,他们在当时留下了不少文字影像的记录,成为现在我们了解旧时福州的另一条途径。  福建是摄影术在中国的最早登陆地之一。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福州成为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后,许多外国使节、传教士、商人、旅行者纷至沓来。他们带来了刚刚
期刊
厦门鼓浪屿的知名,大半得益于岛上的“万国建筑群”。这些万国建筑始于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五口通商”,福建通了“两口”,一“口”是厦门,另外一“口”就是福州。历史上,福州烟台山的万国建筑数量多达近千栋,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亚于鼓浪屿。不过,与如今蜚声海内外的鼓浪屿相比,烟台山的万国建筑甚少被外人知晓。  有人说,福州是一个没有太多个性的城市,缺少“城市记忆”。这样的“城市记忆”,就如同鼓浪
期刊
安泰河是福州众多内河中处于市中心的一条,它的前身是唐五代罗城护城河。它东起古仙桥,经武安桥向西沿秀冶里、朱紫坊、桂枝里、玉山涧至仓角头,通湖桥稍向西北,经斗门桥在观音桥与文藻河汇合转西行,在西关水闸与白马河相交汇。河道全长2520米,平均宽度9米。  安泰河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是市区东西走向的一条主要内河。它的前身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所建罗城的护城河。水从琼东河入古仙桥下,经武安桥(秀冶巷口)、津
期刊
摄影感言  摄影让我更多地了解社会,感悟自然,体味人生;让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张扬个性;让我享受生活,享受艺术,收获友谊。感谢摄影用影像理解世界。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视觉艺术,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作为一个真正的摄影者来说,需要的不是器材的高档,而是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
期刊
“五六十年代河边捉鱼;七八十年代河边灭蚊子;九十年代河边捞垃圾……”上个世纪短短40余年间,在一些老福州人的眼里,福州内河变了几副面孔。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原因促成现在“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福州。  汉代开始 六次大扩城  “最早的内河,其实就是护城河,从唐代到明代,一直没变。”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披露他对内河的新研究。  福州内河如此多,是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原因造成的。
期刊
白马河从台江帮洲路漳江入口处,经义洲白马桥,穿越新辟的大庆路,北上注入西湖。这条河道至今仍通舟楫。如果端午时节,人们还可在河岸绿林间,观赏往来龙舟竞渡,为民间习俗文化的一大景观。河水应江潮涨落,古有“白马观潮”风光。  【繁荣前生】  著名木材贮运场  和历史文明相伴而生的白马河具体有多久的历史,很难考证。但是,这条河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让人印象深刻。  据历史记载:“清朝年间,闽
期刊
在涌动的商潮中,许多“老商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老商业或代表了一个传统消费时代的终结,或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消费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退出是福州现代商业发展的缩影。  2014年4月1日,在福州经营了19年的麦当劳东街店正式关闭,它的关闭让很多福州消费者都想起了台江百货、华联商厦、茶亭街、东街口天桥、上海西餐厅、外文书店等近20年仍在记忆中却已逝去的老商圈、老商业街和老店。在这些地方,排
期刊
海史回溯 “开门节度”王审知  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祠。这座静静地立在城市喧嚣中的千年古祠,原本是闽王王审知的府邸。说起王审知,在众多专家看来,这是一位鼓励贸易、招徕海中番夷商贾的良主明君。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中国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对外经贸交流重心渐渐向海上转移,这为福州与中原地区交流以及发展海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王审知治闽时期,他“尽去繁苛,纵其贸易”,开辟甘棠港作为
期刊
老建筑群的“养老”问题,似乎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艰巨。能否成为福建第二个“鼓浪屿”暂且不论,但在专家眼里,厦门近年来探索的鼓浪屿保护开发模式,可望成为借鉴。  立法明确“修旧如旧”  2000年,厦门市正式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308幢老建筑随即被列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名录。之后,厦门快速开展修缮工程,首批101幢老建筑依据“修旧如旧”给予修缮。2009年,厦门专门对《条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