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达技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思想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分析历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因此,在高考备考中,如果对诗歌鉴赏常用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可能出现答题障碍。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具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作用。
李弥逊《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作者在首句中把丝丝小雨比作一张用丝织成的网,进而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诗中的长江,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诗人将长江比作白练,大处落墨,给人一种静穆之感。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的修辞方法
可以更加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形象,使表意更加丰富。
吕本中《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塑造了逍遥闲适,不畏强暴,任由风吹雨打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诗人用拟物的手法,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可谓生动鲜明。
3.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它能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诗人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写出了时光飞逝,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使人不可捉摸。
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就用到了夸张的表达技巧,突出地表现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4.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用运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徐兰《出关》“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诗中“桃花”与“雪”分别代表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冷清生活。作者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集中到马这一关键点上,运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思乡的情感。
5.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该手法能起到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深化中心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涉及到衬托手法多为反衬,另外,在有的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是同时出现的。
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满林残照见归鸦”,“归鸦”象征游子返乡,这里以鸦在黄昏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了反衬手法,表达了诗人漂泊中深切的思家之情。
6.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予以抒发。
李商隐《端居》“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此诗诗人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景物以浓郁的主观色彩,营造了冷寂、浅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以乐景写哀情,透露出羁旅之苦和思归的感慨。
7.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谢枋得 《小孤山》:“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地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勇士专场立,危比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此诗诗人借助托物言志的的手法,托小孤山以言己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8.用典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古人在进行创作时,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崔涂《春 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虚与实
诗歌鉴赏中“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与实是相对的,有时二者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的实景,与上一句的“落日”相对,虚与实相结合,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积极用世的精神。
10.动与静
诗歌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前两句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中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这里列举的只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些表达技巧,除此之外,对偶、通感、象征、渲染烘托、白描勾勒等,都属于表达技巧范畴。在备考过程中应不断积累,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灵活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具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作用。
李弥逊《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作者在首句中把丝丝小雨比作一张用丝织成的网,进而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诗中的长江,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诗人将长江比作白练,大处落墨,给人一种静穆之感。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的修辞方法
可以更加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形象,使表意更加丰富。
吕本中《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塑造了逍遥闲适,不畏强暴,任由风吹雨打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诗人用拟物的手法,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可谓生动鲜明。
3.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它能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诗人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写出了时光飞逝,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使人不可捉摸。
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就用到了夸张的表达技巧,突出地表现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4.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用运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徐兰《出关》“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诗中“桃花”与“雪”分别代表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冷清生活。作者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集中到马这一关键点上,运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思乡的情感。
5.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该手法能起到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深化中心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涉及到衬托手法多为反衬,另外,在有的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是同时出现的。
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满林残照见归鸦”,“归鸦”象征游子返乡,这里以鸦在黄昏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了反衬手法,表达了诗人漂泊中深切的思家之情。
6.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予以抒发。
李商隐《端居》“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此诗诗人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景物以浓郁的主观色彩,营造了冷寂、浅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以乐景写哀情,透露出羁旅之苦和思归的感慨。
7.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谢枋得 《小孤山》:“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地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勇士专场立,危比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此诗诗人借助托物言志的的手法,托小孤山以言己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8.用典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古人在进行创作时,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崔涂《春 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虚与实
诗歌鉴赏中“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与实是相对的,有时二者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的实景,与上一句的“落日”相对,虚与实相结合,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积极用世的精神。
10.动与静
诗歌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前两句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中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这里列举的只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些表达技巧,除此之外,对偶、通感、象征、渲染烘托、白描勾勒等,都属于表达技巧范畴。在备考过程中应不断积累,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灵活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