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常看到一些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显得急躁化、简单化、程式化,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往往单一、肤浅,结果治表难治本,甚至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教育实效。本文以提高教育的实效为目的,以分析教育的技术性手段为主要内容,以阐述教育手段的优化途径为突破口,鞭辟入里地进行点拨,从而给人以启迪。
关键词:教育手段 优化 育人实效
提高教育的实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致力追求的目标,而教育手段的优化是通向这一目标的桥梁。因此,教育的实效离不开教育手段的优化。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者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基本手段。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知启人、以身教人、以威慑人、以规正人、以法约人等等。第二类属于具体手段。如学习讨论法、摸底调查法、艺术感染法、表扬鼓励法、信息利用法、谈心对话法、目标管理法、典型引路法、实践锻炼法、虚实兼顾法等等。第三类属于特殊手段。如通报、批评、反省、停课、处分、惩戒、开除、嘉奖等等。
教育手段的优化,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确定的某种妥善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方式、方法。它无固定模式,也无既定规范。如果教育者能运用自己掌握和创造的各种手段去解决学生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且效果极佳,他就做到了教育手段的优化。例如,课堂上,有个学生在看课外书,而且到了入迷的程度。教育者若想引导这个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就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①可用教鞭敲几下黑板,要求大家向前看;②点这个学生的名字,警告他不要做与听讲无关的事情;③到这个学生跟前用教鞭指他一下;④把那本课外书没收;⑤揪他的耳朵让他站起来,并当场把书撕掉以儆效尤。但有经验的老师不会采取这些方法,而会先结合课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停止讲话,轻轻地踱步。教室内突然的肃静使这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这时教育者可借机用亲切的目光暗示他一下,这个学生会马上将课外书塞进桌肚,并回过神来继续听讲。前边讲的几种手段都是常见的,但相较而言,显然后者属于教育手段的优化。因为,他没有分散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没有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也没有伤害那个学生的自尊心,更没有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却于和谐的相处中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实效。如何实现教育手段的优化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尝试。
一、营造师爱的浓郁氛围,自觉认识教书育人的根本归宿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的归宿也是爱,爱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育者自觉做到优化教育手段的思想基础。因而,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就要牢固地树立关爱、关注受教育者良性发展的目标,否则,没有爱作为内核的形式上的教育,花样再新,也徒劳无功。
二、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者的业务水平
一般来说,教育者应具备下列基本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相关专业技能、教育实践经验。这些基本素质是实现教育手段优化的前提和条件。教育者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用最佳的教育手段,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并从容应对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的受教育对象和丰富多变的教育情况。
三、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努力打造解决问题的战略平台
俗话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的方式、方法或曰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在做一道最佳选择题——从多个选项中选定一个最恰当的。这个被筛选出来的最佳答案便是最优化的教育手段。这种最佳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实际情况,遵循育人规律,富有教育实效。它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权衡利弊,并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定,因地制宜。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者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仅要看到问题本身,还应看到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起因,还应看到问题的发展、经过和结果;不仅要静态地看问题,还要动态地看到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熟悉多样的教育对象,切实把握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话用在教书育人上也是很恰当的。教育就像一场角力比赛,教育者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促使受教育者向着既定的目标转化、成长,而被教育者在抵触与配合中接受正确的引导。在这场竞赛中,教育者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既知道自己擅长采用哪种教育手段,又了解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哪种教育模式,从而能够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既要把握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共性特征,又要把握其个性特征,弄清受教育者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且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否则容易陷入教育的被动,走入教育的死胡同。药物不在甜苦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物;手段不在新旧软硬,能有效才是好手段。
五、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及时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
打仗要注意把握战机,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者对于好的现象要看在眼里,而对于出现的问题更要明察秋毫、洞若观火,要超前触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将心理疏导做在初露端倪之时;要敏锐察觉到学生的不良苗头,将预防工作做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调查,更要认真分析、揣摩,果断确定实施教育出击的最佳时机,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面对冲动型的受教育者,教育者在摸清他的这一脾性后,就要泰然面对,耐心等待。如果过于急躁,让他在短时间内“臣服”,接受教育,就极有可能将其情绪“引爆”,把问题搞大、闹僵,将场面弄得尴尬乃至难以收拾,造成双方矛盾的加剧,甚至不可调和,也造成后续处理的被动局面。这时,如果教育者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开展教育的最佳时机,等对方处于冷静、理智的状态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易于使对方接受劝说,让问题得到解决。
六、把握处理问题的分寸,尽量避免教育结果的超“度”、失“度”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否则,就会产生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不仅应采取适宜的手段,获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情,把握学情,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因急功近利而操之过当,导致问题恶化。常看到有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总喜欢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偶尔犯下的错误,动辄“小事化大”“上纲上线”。譬如,后进生因上课讲话,便被罚站,罚作业,写检讨,甚至叫家长,还被扣上严重违纪、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高帽,这样处理会造成学生自暴自弃、阳奉阴违、唯唯诺诺等负面心理,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对于这种违纪行为,大可不必过于严苛,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让其明白随便讲话既容易使自己不专心,又容易影响别人,有什么话完全可以下课再讲,并鼓励学生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学生。这样处理问题和教育学生比较符合他所犯的错误性质和轻重,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优化结构的手段,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一个方面就能实现优化;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两个方面以上的综合运用才能实现优化,这就需要教育者针对具体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
关键词:教育手段 优化 育人实效
提高教育的实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致力追求的目标,而教育手段的优化是通向这一目标的桥梁。因此,教育的实效离不开教育手段的优化。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者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基本手段。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知启人、以身教人、以威慑人、以规正人、以法约人等等。第二类属于具体手段。如学习讨论法、摸底调查法、艺术感染法、表扬鼓励法、信息利用法、谈心对话法、目标管理法、典型引路法、实践锻炼法、虚实兼顾法等等。第三类属于特殊手段。如通报、批评、反省、停课、处分、惩戒、开除、嘉奖等等。
教育手段的优化,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确定的某种妥善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方式、方法。它无固定模式,也无既定规范。如果教育者能运用自己掌握和创造的各种手段去解决学生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且效果极佳,他就做到了教育手段的优化。例如,课堂上,有个学生在看课外书,而且到了入迷的程度。教育者若想引导这个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就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①可用教鞭敲几下黑板,要求大家向前看;②点这个学生的名字,警告他不要做与听讲无关的事情;③到这个学生跟前用教鞭指他一下;④把那本课外书没收;⑤揪他的耳朵让他站起来,并当场把书撕掉以儆效尤。但有经验的老师不会采取这些方法,而会先结合课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停止讲话,轻轻地踱步。教室内突然的肃静使这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这时教育者可借机用亲切的目光暗示他一下,这个学生会马上将课外书塞进桌肚,并回过神来继续听讲。前边讲的几种手段都是常见的,但相较而言,显然后者属于教育手段的优化。因为,他没有分散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没有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也没有伤害那个学生的自尊心,更没有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却于和谐的相处中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实效。如何实现教育手段的优化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尝试。
一、营造师爱的浓郁氛围,自觉认识教书育人的根本归宿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的归宿也是爱,爱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育者自觉做到优化教育手段的思想基础。因而,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就要牢固地树立关爱、关注受教育者良性发展的目标,否则,没有爱作为内核的形式上的教育,花样再新,也徒劳无功。
二、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者的业务水平
一般来说,教育者应具备下列基本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相关专业技能、教育实践经验。这些基本素质是实现教育手段优化的前提和条件。教育者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用最佳的教育手段,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并从容应对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的受教育对象和丰富多变的教育情况。
三、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努力打造解决问题的战略平台
俗话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的方式、方法或曰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在做一道最佳选择题——从多个选项中选定一个最恰当的。这个被筛选出来的最佳答案便是最优化的教育手段。这种最佳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实际情况,遵循育人规律,富有教育实效。它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权衡利弊,并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定,因地制宜。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者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仅要看到问题本身,还应看到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起因,还应看到问题的发展、经过和结果;不仅要静态地看问题,还要动态地看到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熟悉多样的教育对象,切实把握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话用在教书育人上也是很恰当的。教育就像一场角力比赛,教育者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促使受教育者向着既定的目标转化、成长,而被教育者在抵触与配合中接受正确的引导。在这场竞赛中,教育者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既知道自己擅长采用哪种教育手段,又了解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哪种教育模式,从而能够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既要把握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共性特征,又要把握其个性特征,弄清受教育者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且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否则容易陷入教育的被动,走入教育的死胡同。药物不在甜苦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物;手段不在新旧软硬,能有效才是好手段。
五、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及时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
打仗要注意把握战机,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者对于好的现象要看在眼里,而对于出现的问题更要明察秋毫、洞若观火,要超前触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将心理疏导做在初露端倪之时;要敏锐察觉到学生的不良苗头,将预防工作做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调查,更要认真分析、揣摩,果断确定实施教育出击的最佳时机,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面对冲动型的受教育者,教育者在摸清他的这一脾性后,就要泰然面对,耐心等待。如果过于急躁,让他在短时间内“臣服”,接受教育,就极有可能将其情绪“引爆”,把问题搞大、闹僵,将场面弄得尴尬乃至难以收拾,造成双方矛盾的加剧,甚至不可调和,也造成后续处理的被动局面。这时,如果教育者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开展教育的最佳时机,等对方处于冷静、理智的状态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易于使对方接受劝说,让问题得到解决。
六、把握处理问题的分寸,尽量避免教育结果的超“度”、失“度”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否则,就会产生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不仅应采取适宜的手段,获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情,把握学情,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因急功近利而操之过当,导致问题恶化。常看到有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总喜欢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偶尔犯下的错误,动辄“小事化大”“上纲上线”。譬如,后进生因上课讲话,便被罚站,罚作业,写检讨,甚至叫家长,还被扣上严重违纪、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高帽,这样处理会造成学生自暴自弃、阳奉阴违、唯唯诺诺等负面心理,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对于这种违纪行为,大可不必过于严苛,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让其明白随便讲话既容易使自己不专心,又容易影响别人,有什么话完全可以下课再讲,并鼓励学生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学生。这样处理问题和教育学生比较符合他所犯的错误性质和轻重,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优化结构的手段,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一个方面就能实现优化;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两个方面以上的综合运用才能实现优化,这就需要教育者针对具体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