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人的欲望是坎水,无处不流。人的思想是离火,见物就烧。精气神三才是长生的本源。元气来自固精,元神生于元气,真气来自静心,宁静产生阴阳和气。一个静字,包融了人生的精华妙义,诠释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由静字去悟养生之真义,气之原始。清静:清之静之,心态安宁,稳中自控,静中养生。头空心静,身轻神宁。利于健身,利于防病。天地驰骋,心游万仞,逍遥自在的人生才是养生的上策。
静功养生在理气
李一道长(缙云山白云观道长):大道目生,天地同始。养生之道,以静为先。静为道之本,静为动之体,若能动静俱静,则道可成。如能做到“虚极、静笃”,谓之性空。性空而后体能虚,体虚而后气能灵。空、虚、灵三者结合,成为一体,是养生的上乘功夫。空到极时,谓之“太空”。太空者,无古无今,无物无我,一片混沌,宛如洪蒙。能识得太空之理,则返朴归真有望矣!
《丹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住,感而遂通”是练神通虚之用也。又云:“静坐功夫是以呼吸调息,神气相合,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无有停滞,是静中求动功夫。此与武术动作之动中求静,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静功是祛病健身、延年养生的最上乘、最根本功夫,是真正的“道”,非一般“术”之可比。
静功之基为形意。形意者,乃天地生化万物之形,五行生克之意也。形意乃阴阳之理,养生之术,运动之道,动静之功。人生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一,故人体须合于天地之体,合于天地运化之自然。人体可与天地相配应,故人有小天地之称。人生须潜心修养,揽阴阳而夺造化,使人体生命运动如同天地之生生不息,运化无穷,此即形意之大旨,也是人生须臾不可离者也。
调气凝神之法在于:
诚一不二。即专心诚意别无二心地练功,能使后天妄意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之元气。此元气不是呼吸之气,名为无气之气。
声色不迷。即要使迷人之声色与浊精一起归于宁静,如此则能恢复先天之元精。元精者乃不精之精,为人生命之本。
心平气和。如此可使后天识神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之元神。也就是说要排除思虑之神,归于不神之神,即不用神之神。
人我两忘。如此则能使后天之魄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无情之情,即不带任何感情。
用神的活动以影响气的运行,神气的统一又可以制约生理的稳态,其目的是维持心、身统一。以先天五元为主宰统摄后天五物,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神、气、形的稳态,排除七情之干扰,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务,以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更为人生的精进之耕。
道家日:众生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晤道者,常清静矣。
静功养生在理气
李一道长(缙云山白云观道长):大道目生,天地同始。养生之道,以静为先。静为道之本,静为动之体,若能动静俱静,则道可成。如能做到“虚极、静笃”,谓之性空。性空而后体能虚,体虚而后气能灵。空、虚、灵三者结合,成为一体,是养生的上乘功夫。空到极时,谓之“太空”。太空者,无古无今,无物无我,一片混沌,宛如洪蒙。能识得太空之理,则返朴归真有望矣!
《丹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住,感而遂通”是练神通虚之用也。又云:“静坐功夫是以呼吸调息,神气相合,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无有停滞,是静中求动功夫。此与武术动作之动中求静,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静功是祛病健身、延年养生的最上乘、最根本功夫,是真正的“道”,非一般“术”之可比。
静功之基为形意。形意者,乃天地生化万物之形,五行生克之意也。形意乃阴阳之理,养生之术,运动之道,动静之功。人生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一,故人体须合于天地之体,合于天地运化之自然。人体可与天地相配应,故人有小天地之称。人生须潜心修养,揽阴阳而夺造化,使人体生命运动如同天地之生生不息,运化无穷,此即形意之大旨,也是人生须臾不可离者也。
调气凝神之法在于:
诚一不二。即专心诚意别无二心地练功,能使后天妄意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之元气。此元气不是呼吸之气,名为无气之气。
声色不迷。即要使迷人之声色与浊精一起归于宁静,如此则能恢复先天之元精。元精者乃不精之精,为人生命之本。
心平气和。如此可使后天识神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之元神。也就是说要排除思虑之神,归于不神之神,即不用神之神。
人我两忘。如此则能使后天之魄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无情之情,即不带任何感情。
用神的活动以影响气的运行,神气的统一又可以制约生理的稳态,其目的是维持心、身统一。以先天五元为主宰统摄后天五物,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神、气、形的稳态,排除七情之干扰,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务,以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更为人生的精进之耕。
道家日:众生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晤道者,常清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