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 “端五”的记忆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化方言中的“五日节”涵盖了莆田端午的风物志。年代更替,当人们唱起“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嘴觖觖”的民谣时,端午节的记忆便带着时间的颜色……
  凡参赛的龙船,由道士上香禀告“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接着,龙舟在执事者的护送下,由长者用彩笔为龙舟开光点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震耳的爆竹声中下水。
  印象中的夏天,是从端午开始的。兴化方言中的“五日节”涵盖了莆田端午的风物志。当人们唱起“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了)”的民谣时,端午记忆便带着时间的颜色,年岁的齿痕从被人忘却的芜糕、土螺、长命缕间缓缓流淌……
  不管是凋敝的过去还是饱暖富饶的今天,珍贵的传统风物和习俗也能链接起时序鲜活而完整的亲情渲染和情感慰藉。
  艾蒲青烟萦绕 芜糕豆粽香糯诱人
  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端午这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涤浊除腐,杀菌防病。
  出生于1956年的老林,回忆起幼时跟随父亲山上采集百药,他说:“每至端午都要提上篮子上山采集草药,鲜绿芳香的艾草和菖蒲是首选。把艾蒿晒干,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点着后放置蚊虫纷飞的角落,一点星火在散发着清香的青烟里焚着,既可驱蚊又能辟邪。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艾草、菖蒲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消疾植物。”
  莆田初四采艾的习俗在蚊蝇较多的乡间流传着,有些人家初一就在门上挂艾蒿和菖蒲,厅里贴钟馗像,除鬼孽、保平安。
  为过节提早准备的还有蒸糕、包粽子。莆田仙游的陈先生回忆道:“儿时,五月初一一大清早就到山坡采割一种叫‘芜芋’的草药。回到家,大人已经在大厝公用的石臼中捣碎了糯米,妈妈在平时煮饭的大铁锅上架好蒸笼,将洗净的芜芋叶铺在蒸笼里,将用细箩筛过磨好的米整实,放进蒸笼,切成菱形花刀,盖上笼盖,灶下烧火。很快笼屉里便有芜叶的清香飘出,惹得孩童们雀跃不已。物质匮乏的年代,糯米相当珍贵,人们便采摘了各种豆子取代糯米包粽子。扁豆、豌豆、毛豆等混为一体,包好置于笼屉中,在碱的催发下,香气扑鼻,吃在嘴里,细腻又有嚼头。
  现在吃糕的渐少,而粽子越发成为端午的重要象征。市面上包装着天南地北不同味道的粽子成为现代人一念端午尝尝鲜的食物,虽方便了节日,却也荒了传统。
  一把土螺 鲜美解馋
  初三吃螺。由于莆田地处于沿海地区,盛产麦螺,传说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治短脖病。山里的孩子更会成群结队地到溪里拣拾又肥又新鲜的溪螺。一些常年在外生活的莆田人回到家里过节,不管是应景还是想念,桌上都少不了螺类。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吴剑伟,在他的童年印象中,端午节里一捧土灰色、回形针大小的土螺,就能让他心满意足。
  “乡里叫卖土螺的是用一种木制筒形提篮装着,提篮上头用木片盖住,1分钱能买到一茶盅浅浅的土螺。小时候嘴馋,从没买过5分钱以上的土螺,回家取了拨火的铁钳,爬到屋旁大树下的石墩上,夹去土螺尾部,翻转过来吸取螺肉。土螺本来就不大,肉只有一丁点,滋味也很淡,还微微有点苦,不过撒点盐,就鲜了。5分钱的土螺够我消磨老半天的时间了。”
  传统习俗在岁月中不断传承,也在不断变迁。由于每年的4月至6月是食用织纹螺中毒的高发期,面对千年传承的习俗,如今的人们渐渐没有过去那么讲究了。五月初三这天,人们一般食用桃子或者带壳的螺类来代替“麦螺”。此时,市场上的花蛤和海蛏等海产品可望俏销。
  “撞虎蛋” 有趣的五色囊袋
  “那些年份,好像只在端午和春节才换上新添置的衣物。”已经当爸爸的蔡先平回想起儿时的端午节,只能用“走马灯”来形容。他说:“首先用混合着蛋草、慕香、艾草、鬼针草等多种草药树叶煮过鸭蛋的午时水沐浴后,还要在肚脐、脖子、耳朵、额上抹雄黄,之后便要穿上夏天的新衣裳,还要在脖子上挂上一串用五色丝线编织的囊袋,里面装着用草药煮过的鸭蛋,有些蛋上还有用蘸过雄黄酒的毛笔画的老虎图案。小孩们聚在一起,就用囊袋装着的鸭蛋相碰,看谁的蛋比较硬,输掉的人就把鸭蛋吃了,胜负都开心。”
  以前家庭困难,能吃到鸡蛋、鸭蛋那都是相当开心的事情,用“午时草”煮过的“虎蛋”都舍不得拿去对碰比赛,挂在胸前更多的是炫耀,拿着把玩也有趣。另外,在正午时分,孩子们会把蛋放在平地上检验是否真的能竖立。
  莆田市博物馆的许老师解释,用五色丝线结的囊袋装蛋这个风俗,早在东汉应邵《风俗通·佚文》中就有载:“午时,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现代。
  五色丝线是青、白、红、黑和黄色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如今,这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停留在许多人的成长回忆中,现实中也越来越少的家长会给孩子挂鸭蛋络子,或者简化成端午吃平安蛋以祈健康平安。
  龙舟竞渡 催发更深远的纪念意义
  初五扒龙船(莆仙方音,“扒”即划)。民间传说,一是借划龙舟追赶拯救投江的屈原,二是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肉身。后来,竞渡之习盛行开来,如今演变为一种民间水上竞技活动。
  随着扒龙船的到来,端午节也渐入高潮。每到这天,莆田的黄石、枫亭、平海等地都举行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上世纪90年代,当时18岁的张元与父亲同舟,父亲掌舵他划船的景象至今令他印象深刻。“扒呀!扒呀!加油、加油!”的欢呼助兴声震撼整个水乡。
  在仙游枫亭,人们过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的纪念意义。相传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卫王赵昺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在仙游枫亭投海自尽。此后枫亭端午划龙舟也包含着对陆秀夫忠君爱国事迹的纪念。
  黄石镇东花乡“闰五搭桥亭”也是莆田乡村过端午最富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那天,十里华灯竞开霓虹,数米高的华亭镶嵌在河畔,珠玉琳琅,五光十色,一朵朵璀璨美丽的礼花从亭中升至空中绽放,形成了“彩灯与琼楼齐辉,春水共龙舟一色”的华江胜景,令人叹为观止。
  “东花人为纪念屈原、戚继光等,别具匠心地在华江上造桥亭为祭坛,设宴请神施法力除鬼孽保平安。”来自黄石的老树每年都邀请朋友来东花看胜景。美轮美奂的搭桥亭风俗成为一朵盛开在兴化大地上的民俗文化奇葩,也展示了东花人的勤劳与智慧。
其他文献
古时候,民间认为龙舟是很神圣的,倘若让女人碰了龙舟,就会不吉利,不但会输了当年的龙舟赛,还会给该龙舟队所在村子或宗族来年生活带来不利。因此,上千年的赛龙舟历史中,划桨击浪一直是男子的专利,女子只能在岸上观看。  2013年5月29日,福州连潘村22名女子龙舟员打破了“女人不下甚至不得碰龙舟”的禁忌。“男女平等,为什么女子不能碰龙舟?我们端午也要扒龙船。”连潘村村主任、女子龙舟队发起人及领队谢惠容表
期刊
在2013年的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华裔摄影师陈伟胜的这幅《冲过终点的喜悦》获大多数评委的肯定,获得体育动作类单幅一等奖。这幅佳作的亮点并不在于运动项目的本身,而在于这项运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收获季节结束时,印尼苏门答腊流行公牛赛跑,参赛者脚踩拴在两头牛中间的马具上,拽着牛尾巴比赛。图中选手冲到终点时流露出喜悦之情,和公牛冲刺时的神情相得益彰,冲击力十足。
期刊
“Balsa de los Sapos(青蛙的救生筏)”是荷兰摄影师Peter Lipton完成于2012年的一个私人拍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摄影师记录了厄瓜多尔Uito大学实验室中濒临灭绝的青蛙物种的肖像,整组作品的拍摄视角细腻而沉静,传递出一种引人共鸣的关注。
期刊
“擂鼓水涯人鼎沸,倾城潮涌赏龙舟”,这是一场属于千人的狂欢节日。 龙舟赛事和龙舟文化节,是厦门集美区持续打造的特色品牌项目,已成为集美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选手、游客及市民共襄盛举。  如今,集美龙舟赛已成为厦门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5月份,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总吸引着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前来参与。  自2006年以来,一年一度的集美海峡两岸龙舟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地
期刊
闽南特有风俗  行走圆竹跳“芭蕾”  据说“水上捉鸭”这一习俗是由郑成功当年在安海操练水师的方法演变而来。当时,郑成功的军队大部分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海上作战,也不熟悉水性。为了训练士兵海上作战的本领,郑成功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其中一项寓教于乐的办法就是“水上捉鸭”。  水上捉鸭这个习俗在厦门、泉州等闽南一带还一直保留。  这项活动的形式是:将一根长10米左右的圆木柱或船桅,涂上光滑的牛油
期刊
三溪夜赛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赛龙舟,长乐本地方言为“扒龙船”,古时,白天外出劳作赶不上扒龙船的村民,就在收工后挑灯竞渡。  长乐市江田镇屏山脚下的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汇集于此而得名。  每年农历四月初,三溪村民要着手建造新龙船,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龙船。  到了农历五月初一,村民开始“扒龙船”,在鞭炮声中,村民纷纷把龙船从各自祖庙中抬出来放入南溪,下水前还要祈福祭天地。  最为隆
期刊
龙舟竞渡,八闽俗称“扒龙船”。“扒”是福建语系“划”的意思,“扒龙船”即“划龙舟”。在这艘长长窄窄的木船上,承载了八闽各地不同的风俗和故事。  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又红。  波澹澹,水溶溶,路隔荷花水不通。  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  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  ——唐·陈金凤《乐游曲》(最早记载福州扒龙船的诗)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1000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
期刊
非洲肯尼亚境内的纳库鲁湖素有“观鸟天堂”之美誉,这里栖息了上百万只火烈鸟。广东摄影家王琛携带哈苏503CW相机,在500米高度航拍了火烈鸟云集的壮观场景。数十万只火烈鸟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与绿色的非洲草原、蓝色的湖水,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期刊
两岸对渡 水战激烈笑声长  端午节这一天,石狮蚶江古渡人声鼎沸,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热闹红火。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  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  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  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  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  盼君早归航,
期刊
莆田东汾:烈焰中的虔诚  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很多地方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也用龙舟办活动,但不是赛龙舟,而是送龙舟——将手工报纸裱糊的龙舟火化,祈求平安。  一年一度的莆田灵川东汾五帝祖庙的送王船习俗,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2009年4月25日,被批准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这一天,前来参加并观看送王船仪式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东汾五帝祖庙内外,摩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