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在血液里流淌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en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的这场雪,下得及时,下得温馨,也下得诗意。且不说儿童少年面对天空飘舞的雪花和地上铺满的积雪是那般地兴奋、激动,全然不顾寒冷的侵袭而情绪激荡地在堆雪人或打雪仗,就连我这个已鬓染霜雪的来自乡下的农家子弟,也依然对雪满怀深深的依恋和崇敬。雪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江河湖泊的血脉,自然也是人类最圣洁品格的象征。
  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将雪的精魂、意趣、形态写得何其绝妙呵!
  正是窗外雪花飘飞之时,我正在读姚茂椿先生送给我的散文书稿《苍山血脉》。此时,我不知道茂椿先生是否也在临窗赏雪?但我从他的散文集和经历中读到了他那浓浓的永远也割不断的乡情,读到了他对故乡、土地、山水、乡亲父老和花草树木,乃至山塘湖泊,山间小路,田畴阡陌的心之所系、情之所依、梦之所恋、爱之所钟。
  如果,我把他的这一片乡情比喻成覆盖在家乡故土上的这一层层厚厚、绵绵、软软、晶晶、莹莹的积雪,那待太阳光芒照耀后溶化雕刻出的万千景象和七彩生命之光,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家乡游子惊叹和陶醉人生世界的神奇、美妙、深情、笃实。这个世界是滋养我们成长、生息,走向童年、青春、成熟的旅途。让我们在流动的岁月里去感悟、收获、品味,哪怕是还有些苦涩和沉重的生活况味。我从茂椿先生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真情和挚谊找回了昔日留在故乡的履痕和依稀的长梦,感触到了他心的律动和澎湃的乡情,听到了他大歌的音符和心底的沉吟。
  曾经,对生于世居深山老林的孩子,向往山外,是一个只能埋藏在心底的奢求。
  是书使我知道,山外存在着另一个世界。是当时特有而后再也不会出现的下乡知青,让我发现了还存在着不同于山民的人们。他们这些被称为客家的人们,穿城里衣,说城里话,连生活习惯都与我们大不相同。从大处到细节,让我们羡慕。
  ——《向往山外》
  这段朴实而真切的语言,正是许多山里孩子曾经有过的切身感受。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乡里人,对于城市确实是陌生和充满神秘感的,连看到城里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欣羡。然而,当自己走进了城市,既而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时,那种别样的感情和寄托则极自然会蒙上故乡所有难忘的记忆和眷恋。
  夜晚,山脚哗哗啦啦流淌的平溪,凭借朦胧迷茫的月色,如浅色的丝巾在风中飘动,声声诗意般的呢喃响彻耳畔。可是,我们在一次次关注山头山脚时,却从没有认真地留意蜿蜒于山腰的公路。其实,这一条年轻的公路,何尝不是故乡山水里一条美好的玉带,在山缠水绕中伸向远方,成为眼前最实在的景象。这条路当初虽比较冷清,但却逐步地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甚至最终深刻而根本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
  ——《出山的路》
  是的,就是这一条又一条的山间和乡村公路,它连结了两个世界和许多年轻人精彩的人生。从山里弯弯曲曲的泥石小路,到宽广蜿蜒的公路,它们既是时代的见证,更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雕塑,更是沉淀和升华现当代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花阶由溪河的石头铺就,使行人免去了夏天的尘土、雨天的泥滑。有的地方,路面铺得很是讲究,大小不一的石头镶嵌成许多图案,美得让人不忍踩踏。走在家乡的花阶上,人们对铺路人的敬意会油然而生,从未担心花阶将于某个季节消失。
  ——《迷失的花阶》
  面对花阶发出的这番感慨,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笃意的呼唤。是呵!对于时代、社会,对于命运、生活,对于向往寻觅和贫困、幸福,我们或许有许多的期盼和梦想,但更多的是需要奋斗、坚韧和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当如此,一个地方、一个普通的百姓也不能例外。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和选择,多一份对花阶的牵挂和思考吧!
  他在写故乡的散文里,对远亲近戚的深深牵挂溢于言表,令人感动。他笔下魂牵梦萦的老晃城、太阳坪,他眼里神奇的山水、浮桥、石板路,他深情品尝的米酒、油茶、糍粑,是那样地影响着我的生活,有的还在我某一天的平淡里,成为他乡不可替代的胜景,令我流连。也就是那个时候,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我们拥有着一个共同的故里家园。
  ——《柯原的乡情》
  是呵!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故土,亲人、乡邻,只有对这一切爱得真,爱得深,爱得切的大地之子,才能永远在血管里流淌着乡情,永远把祖国和人民装在心里,哪怕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也会像天空的星星,找到自己发光的位置。
  让我们都记住柯原先生的珍贵诗句:
  “当离开故乡久了,
  这颗心就会蔓草丛生,
  那是郁郁葱葱的乡愁,
  欲理还乱,剪了又生……”
  读到这些也令我共鸣的文章,我愈加明白了茂椿先生为什么如此情笃地创作出了这部流淌着乡情血液的散文集。
  这是对故乡对自己的一生多么庄严的忆念和祈愿!
  谁叫我们的这颗心都是故乡的泥土捏成的呢!
  责任编辑 马新亚
其他文献
当下的力量驱使我们以各自的状态在城市、乡村间游走、追逐、寻找、迷失,其间多重意义及意义的消解——生存的、诗意的、共性的、隐蔽的、变异的、密压的等等——都是不断自我推延的最后审判。有一个人把审判变成了审美,试图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纠结体中提炼自己神话写作的母题,他是离开家乡湖南岳阳多年到了广东东莞的陈启文。我对他当年集中表现的母题,回过头来张望,总觉得难以割舍,还可以继续开掘,以印证一个基本判断:个体
期刊
王十月是近年来颇受批评界关注、拥有较多读者的作家,尤其是自《国家订单》以来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是刚发表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自然与他在坚持文学探索的同时,不忘关怀社会现实、常常能切中社会重大问题有很大的关系。中篇小说《寻根团》的发表,也一度聚拢了文学界的眼光。在我看来,这一文本的内部叠加了多重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也糅合了几种不同的文学话语,我们只有获得一种“大历史”的视野,在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学史
期刊
纵观影史,尽管不少艺术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探索精神,用影像见证历史灾难,并奉献出一些堪称经典的作品(比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然而,不论是从数量上看,从涉及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上看,还是从影片在唤醒人类良知,重建公共心灵秩序的作用上看,都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在这一语境下,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将镜头锁定于七十年前的中原大地,见证那里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尝试建构一段几乎被遗忘的民族记
期刊
编者按: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等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了这场灾难。从上映以来,该片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该片让我们重温了中华民族的那段难以磨灭的灾难史,带我们探索了人性的内涵。以下的一组文章,是从不同的维度对《一九四二》
期刊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市空间规模的日益庞大,城市空间结构和道路交通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各大城市都修建了地铁、城市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然而,我国对于轨道交通视觉导向设计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对视觉导向系统的研究也一直处于边缘性、零散性、附属性的地位,无论是建筑师、工业设计师,还是城市规划者、城市设计者都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对于轨道交通视觉导向设计的研究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的解决措
期刊
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历史的阵痛与抽搐,人类有理由为了自己创造的灿烂文明而骄傲地自诩为万物灵长,但历史前进的脚步下无时无刻不徘徊着残暴的幽灵。启蒙主义者相信理性和科学会开启新时代的荣耀,洗涤文明程度不高的过去曾经犯下的罪恶,可鲜血并未减少。战争、暴政、种族灭绝,混乱和邪恶似乎从来没有离开人类历史黑暗的渊薮。一边建造,一边毁灭,这是历史进程中令人困惑的二律背反。不仅人为的残忍摧残着无辜的生命,还有意想
期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物品的销售和展销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大型的专场展览、展销、订货会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销售模式和品牌传播的重要领域,且占有相当比重的市场份额。在大型的展览展销活动过程中,展台的风格造型以及展品的独特陈列是不同参展商为吸引买家和观众眼球的重要手段,而对于观众和买家来说,在众多的参展商、参展机构中能够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目标的商品和良好的参观路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向
期刊
中国画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人类来自大自然。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共发展,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否就是人类自身诗意的生存方式呢?征服自然、宰制自然、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既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给人类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作为一个艺术家,您是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朱训德:伊索寓言中有个段子,讲渔夫们起网,网很沉,以为收获很多,哪知拉到岸上鱼不多,石头多,他们
期刊
新媒介革命对于21世纪的人类生活影响深远,它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具体到文学而言,它对文学生态的巨大改变就是使作者不再是封闭的自我表达的写作,而是迫使作者重新思考和读者的关系,思考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以及自我如何被别人分享、消费。新媒介文学的典型代表是网络文学。而在当今中国,欧阳友权先生的网络文学研究非常值得关注。他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视角  他注重从学理的层面展开内质性和前
期刊
鸟的翔影滑过暮色渐渐弥漫的天空,彼岸的林子上空腾起一片欢快的鸣叫,可以想见一片光洁的羽毛轻盈的飘落于地。声声鸟鸣直如飘渺的炊烟给人以温暖的怀想。  这是朱训德先生的工笔画作品《暮光》描写下的暮霭村庄。那青黑的屋瓦、圆浑的茅棚,古老的窗牍,无不散发着幽古的清香和自然的气息。使人们在对原始、简朴以至寒沧而泛起淡淡的伤感时,也升起一阵阵的快慰。那敦厚的草垛、穿挂的瓜蔬,还有那庭前院后的果树,又给人带来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