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方法得当 习作起步不难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开学的第二天,我在语文课上进行了三年级的摸底测试。当学生做到作文题的时候,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做得较好,几乎没有发现“卡题”的现象。但是也有少数学生被作文题难住了,在那里使劲地咬铅笔头。其实,这道作文题目是比较常见的:要求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而且还非常具体地提示学生写出“它长什么样?它有哪些有趣的生活习惯?你和它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既然给出了这么具体的写作要求,那学生应该有话可写才对,可现场的情况却令人堪忧:有的学生感觉无从下笔,找不到头绪;还有少数的同学只是寥寥几笔,就像是回答简答题一样,250个左右的格子,他非常“客气”地只用了三分之一,其余的全是空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一、现状分析
  考试结束之后,我反复翻阅了试卷,发现类似的题目在以前已经出现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呢?经过仔细询问,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父母代劳过多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书写动作慢等原因,老师往往会让学生把写话练习带回家里完成。学生完成后由家长进行检查,尤其是作文,家长会进行一些改动。经过家长改动后的作文变得文质俱佳,可学生仍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家长干涉过多,帮忙过多,不但使学生在作文方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还对家长产生了依赖,以至于在学校习作时出现“没有妈妈陪着我就不知道该怎样写”的现象。
  2.缺少生活观察
  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缺少对大自然的观察。双休日要么待在家里,要么就被各类培训班和试卷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爱干净的父母习惯了家里一尘不染,不让孩子饲养任何小动物。学生缺少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缺少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的机会,自然是“我和小动物之间没什么趣事”了,所以面对作文题大多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写什么。
  3.老师要求过高
  虽然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三、四年级才是放手自由习作的阶段。但具体如何实现,对于老师来说依然是个难题,所以在具体的写话和习作训练中,往往会出现老师要求过高的现象。有些低年级的老师甚至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但又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得一些学生在二年级的写话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语言贫乏、表达不清等问题。
  二、尝试及建议
  1.激发习作兴趣
  下学期,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习作。习作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兴趣,一旦学生失去兴趣,再好的训练也是枉然。尤其是对于习作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习作已经存在一些心理恐惧,甚至排斥。因此,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应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位。
  每学期的教材中都会有几次写作练习和小练笔,可这些小练笔根本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时,教师需要有创新精神,发动学生随文续写,让丰富多彩的文本情节活跃学生的习作思维。将文本教学与习作教学紧密相连,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在不断创新实践中提高习作素质。随文续写往往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等都可以进行续写。但在续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适合这样,有时是续写,有时也可以是扩写。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作业,因为我会把其他作业布置得很少,只留下这一个动笔的作业。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习作的好感,还保证了习作的质量,一举两得。有时候,他们还会主动提出用连词成文的方法来写作文,尤其是那些原本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因为这种“开放式”的习作方式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想这个方法应该适用于大部分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乐于习作并且爱上习作,从而主动习作。
  2.养成观察习惯
  现在大多数学生习作困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掌握的习作素材较少,或者说是素材单一,以至于习作时想不出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要写什么,或者千篇一律,缺少创新。
  通过与学生交流,我发现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往往只是用眼睛看,观察的比较片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捕捉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学会有顺序地去看、去听、去触、去摸等,更真实、更用心地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过,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认为,可以结合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文章进行分析,给予学生一定的写作模式作为参考,熟悉基本的写作模式,之后再熟练运用。老师可以边讲边练,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3.积累习作语言
  如果说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努力纠正“写一段话常常前言不搭后语”的问题,那么第二学期的重点,我觉得应该放在生动描写方面,努力改变“寥寥几笔,就像是回答简答题一样”的状况。
  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设置语言训练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读书的感受,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评价作文要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作,分享给全班同学,让大家都参与修改,这样做既培養了学生认知“好作文”的能力,又提高了习作困难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每次习作之前,可以搜集自己认为好的习作来作参考,毕竟单靠课堂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选择一些习作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背诵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我相信只要指导方法得当,即便是对于习作困难的学生,习作的起步,也一样可以迈得轻松、自然。
其他文献
品格提升在小學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期刊
让“预习单”成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期刊
圆圆和同学一起去科技馆参观,在科技馆内,大家都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只有圆圆将口罩拉到下颌处,还总往人多的地方去。同行的晨晨對她说:“现在国内疫情虽然已经趋于稳定,但是毕竟还没有结束,你这样做仍然有风险,还是把口罩戴好吧。”圆圆不服气地说:“戴口罩太闷了,我觉得这里很安全,不用戴,没事的。”  你认为圆圆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期刊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师:有这么一句广告词,挺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生齐读)  师:联系你的每次旅行,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味道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句广告词的味道在第一个分句,人生就像旅行一样,不管遭遇困难还是得到奖励,这都是人生。  师:一个人踏上了一场旅行,当车辆慢慢行驶,车窗外不一样的风景映入
期刊
世界上最響的声音
期刊
母親
期刊
我们常常以“金色”缀之于秋,抒发人们对丰收的企盼和欣喜,而在古诗词中,却较少流露出这份喜悦,诗人们看到的更多是秋风萧瑟、草木枯萎、一片凋零。因此,当他们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就往往会借助“秋”这一意象。本期“国学·状元郎”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伤秋”的诗句,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叹时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  ——史达祖《玉蝴蝶》  解析:多愁善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数学知识与应用情境相关联,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师应在布置任务时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以活动总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应用多元评价策略。  一、创设情境,布置实践任务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讨论,并产生认知冲突,对主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再布置实践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
期刊
在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是与端午节相关的。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人們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本期“国学·状元郎”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吧。  “端午”的习俗  ◆扒龙舟:《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挂艾草:《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吃粽子:《六幺令·天中节》:“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戴
期刊
党啊,我们的母亲!  从东海到西藏,  從南沙到北疆,  巍峨的珠穆朗玛,  奔腾的黄河长江……  祖国大地处处闪耀着您的荣光。  多么幸福——  我们在党旗下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