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德课程的再认识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完山东省小学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已经有些日子了,但是思考和学习却在持续进行中。培训内容从德育、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理念、师德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学问题研究等方面展开,综合作用下来使自己对教育教学、对品德课程、对自身专业成长都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品德课程,经过培训澄清了我的一些困惑,使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也一定会将这些清晰的认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关于课程性质的再认识
  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一直以来在我的认识中,品社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兼具品德培养的任务,促进学生品德形成是第二位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一是教材编排体现综合性,二是实践中中高年级的史地内容难找品德培养的落脚点。
  经过培训发现自己的认识是本末倒置的。品社课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良好品德的形成”。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形成的关系,即社会性发展包含了品德形成,而品德形成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也就是说品德形成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任务,这是本课程的首要特性。
  二、关于回归生活的再认识
  品社课程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我的原有认识就是教学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且这一认识也基本上停留在认识阶段,在教学实践中缺少理性对接和有效操作。
  回顾我们的课堂貌似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但是教学中充斥着成人的视角、成人的思维,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得学生“被生活”,教师往往“以己度生”还不自知。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方面:一是教师缺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访问的态度和行动。二是现代社会学生的生活严重“贫血”,致使学生生活经验非常单一、贫乏。学生的生活实际基本上是“学校生活”+“名目繁多的辅导班生活”+“网上生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化,但是相当的普遍化。在这种现状下,回归生活谈何容易,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是无从谈起的。但是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是不需要“假生活”。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新课标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科中的传承。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同时将课程目标指向公民性。课程内容中许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指向的是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文素养,而非直接指向道德教育,但它们是学生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的基础,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应具备的能力。品德课是以社会知识学习为依托,实现品德教育目标的课程。是否意味着必须赋予每一项学习内容以品德教育的意义?这也就是品德与社会性的关系。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学目的观。那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正直的力量、诚心的价值、合作的回报、人格的魅力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对“见闻之知”的学习,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实施了教学目标朴素花策略,使得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培养学生一些现代人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换位观,双赢观,生态观,分享观,多元观,对话观。
  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操作,不能直接将课标和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直接定为课时教学目标。要把教的目标转成学的目标。教师要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细化成每个学期、每个单元和每堂课的學习目标,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
  四、关于课程资源的再认识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品德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来源是多渠道的,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来自网络中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它可以来自书本、影视、学生,也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甚至教师自身。
  应该看到,我们现在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极其广阔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肯动脑筋,肯下工夫。首先,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电脑下载,把文字资料,图片制成幻灯片或课件,就可以供课堂教学使用。其次,利用好学校的教育基地,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教育功能。课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开发这方面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后,时事政治、国学、广告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总之,品德课的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可见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使我们的课堂天天有“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河流。
  但是课程资源一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能力、参与乃至情感脱节,使用它就失去了意义。拒绝课程资源的滥用。
  品德课堂还倡导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取消讲授式教学。要使活动形式适合活动内容,就要消除形式与内容的“拉郎配”,消除形式大于内容的套路。现在课堂教学提倡“多打井,少挖坑”。打井是要出水出效益的,挖坑是徒劳而无益的。具体到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就是多开展能有效引起交流、反思,教育目的到位的活动,少一些形式花哨但目标不明的活动。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不仅是活动形式上的参与,更多的要体现在思维的参与上。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在关注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同时,还应站在学生的德行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需求的立场上,审视、思考和践行我们的品德课程,找到一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课程新路径。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核心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具体体现,而化学变化的种类繁多,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来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还能促进学生化学反应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从个及类的思维发散和从类到个的思维的收敛,能
期刊
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它在各种语言现象的背后,蕴含的是深厚的思想文化。它更多地承载了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神圣使命,能更好地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有人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同时,语文的希望、语文的出路还是诗意……”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滋养
期刊
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我所在的学校,从教学理念和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学会、会学、乐学”的课堂评价标准,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政治教学应该始终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乐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师教的清楚”和“学生学的清楚”,将对提高课堂效率和满足学生需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集理论、探究、实践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要使学生很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培养农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调动对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深层次学
期刊
大家都知道,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主要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小学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我通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使用贴近生活的教学题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题材通过寓言故事、会话表演、韵律诗歌、游戏等多种
期刊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复习课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传统的思想品德复习课上,教师往往陷入“三多”的误区,即“讲”得多、“灌”得多、“磨”得多,认为讲得越多越好,磨得越多越有效,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贮存”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复习课中形成高耗时、低效或无效的学习状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高复习课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又是考试的重头戏。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文,面对作文题,往往觉得无话可说,也拿不准自己写的是否符合要求。应该如何去应对呢?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着这个理念,我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培养学生课堂外对生活观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施增加了一些难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常态化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有必要在制度建设、实施策略、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不断进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理念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习作教学应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习作,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习作指导课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创设情境,要激发写作热情,培养习作兴趣,不断开阔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努力减少对学生写
期刊
“生物药剂学” 是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可以正确评价药剂的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由于“生物药剂学”这门课题涉及很多基础学科,如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等,有的知识已经学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