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的落实这种学习方式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依据文本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问题,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题的设计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点。笔者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后,认为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探究题要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如何把灵魂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探究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抓住文章中重要的语句设计问题。如七年级下册《勇气》一课,根据文中语句:“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她“信仰”什么让她有勇气两次拯救美国伞兵?“信仰”与“幸福”,你如何理解?学生在情节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和背景资料的了解中,就不难理解“对和平的信仰使这位法国妇女具有非凡的勇气。 具有这种信仰,并懂得信仰和平的人们是‘有福气’的。 ”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水到渠成。再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文中多次出现“笑”,可以设计:谁在笑?笑谁(孔乙己)?谁(孔乙己)为什么可笑?在笑的背后你可以想到一个什么樣的社会?由一个“笑”引出了对人物的认识,社会的解读。所以,对文中关键语句生发的问题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2 抓住文章中人物语言的变化设计问题。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的语言鲜明有特色。如九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课,设计“文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有什么样的变化,同时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变化的根源是什么?”由此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对人物探究的欲望,至此,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出来,社会的病态跃然纸上。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同样有人物语言的变化,变化的根源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据此设计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探究题要具有探究的价值
探究题重在让学生利用旧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熟悉后的文本进行联想、分析、研讨,在经历这样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教学时,只有扣住文本设定的目标以及文章的重点、难点、疑难点、课文的“突破点”设计“探究问题”展开讨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对话,才能让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样才具有探究的价值。如九年级下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一课,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关于小说的主题有多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或另有看法?请依据文本具体说说你的意见。这一个问题不但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而且能够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同样《乞丐》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合文中“我”对待乞丐的态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既能与文本对话,又能让学生认识世界,陶冶情操。由此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时,要考虑有没有讨论的意义,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究的价值。
3探究问题的答案要有开放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西方俗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一句也同样贴切。文本的阅读就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就是文本、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这就决定了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如果设计开放性探究题,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各抒己见,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发掘文本丰富的深层意义。同时有助于学生阅读时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从而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者所认为的学生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究获得的。如九年级上册《项链》一课,关于主题的探讨有多种说法,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才是真正的实现阅读价值。
但开放性并不是漫无边际,而是有文本作为依据,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思考问题,使他们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思路变得开阔和灵活。
以上是从文本教学的角度设计探究的问题,实践中还要从学生、课堂的角度去全面考虑。
3.1探究性问题要有兴趣性
有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探究题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更需要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探究题。如教学《社戏》一课时,可探究为什么说“去赵庄的戏”是最好看的,“偷来”的豆是最好吃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孩童的心理世界,既让学生感兴趣,又涉及到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再例如九年级上册契诃夫的《艺术品》,可根据文章结尾“萨沙再次送给医师一个烛台时,医师舌头僵住了”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萨沙满心感激的再送烛台,医师为什么目瞪口呆?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随之产生。
3.2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情
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一般是教师提前预设的,但不是依据老师的阅读能力来设计,而是要考虑自己所教学生的积累和阅读经验,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既要让自己的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
3.3探究性问题要安排适当与适量
探究性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或文本熟知的基础上才可以提出来,否则学生陷入茫然状态。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前面要有阅读体验的铺垫,后有探究讨论时间的限制。要想真正体现探究性问题的特点,而不是流于形式,设计数量必须控制在1~2个最合适。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出现个别教师探究问题设计太多,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成果展示的时间,导致问题的解决是草草收场,没有起到探究的目的。
综上所述,设计探究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尽善尽美的设计探究性问题,实属不易。教师不但要有对语文教学做大量的研究,还要对所教文本细细的研读,找出设计探究题的切入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1 探究题要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如何把灵魂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探究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抓住文章中重要的语句设计问题。如七年级下册《勇气》一课,根据文中语句:“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她“信仰”什么让她有勇气两次拯救美国伞兵?“信仰”与“幸福”,你如何理解?学生在情节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和背景资料的了解中,就不难理解“对和平的信仰使这位法国妇女具有非凡的勇气。 具有这种信仰,并懂得信仰和平的人们是‘有福气’的。 ”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水到渠成。再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文中多次出现“笑”,可以设计:谁在笑?笑谁(孔乙己)?谁(孔乙己)为什么可笑?在笑的背后你可以想到一个什么樣的社会?由一个“笑”引出了对人物的认识,社会的解读。所以,对文中关键语句生发的问题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2 抓住文章中人物语言的变化设计问题。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的语言鲜明有特色。如九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课,设计“文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有什么样的变化,同时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变化的根源是什么?”由此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对人物探究的欲望,至此,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出来,社会的病态跃然纸上。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同样有人物语言的变化,变化的根源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据此设计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探究题要具有探究的价值
探究题重在让学生利用旧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熟悉后的文本进行联想、分析、研讨,在经历这样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教学时,只有扣住文本设定的目标以及文章的重点、难点、疑难点、课文的“突破点”设计“探究问题”展开讨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对话,才能让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样才具有探究的价值。如九年级下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一课,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关于小说的主题有多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或另有看法?请依据文本具体说说你的意见。这一个问题不但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而且能够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同样《乞丐》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合文中“我”对待乞丐的态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既能与文本对话,又能让学生认识世界,陶冶情操。由此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时,要考虑有没有讨论的意义,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究的价值。
3探究问题的答案要有开放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西方俗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一句也同样贴切。文本的阅读就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就是文本、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这就决定了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如果设计开放性探究题,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各抒己见,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发掘文本丰富的深层意义。同时有助于学生阅读时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从而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者所认为的学生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究获得的。如九年级上册《项链》一课,关于主题的探讨有多种说法,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才是真正的实现阅读价值。
但开放性并不是漫无边际,而是有文本作为依据,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思考问题,使他们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思路变得开阔和灵活。
以上是从文本教学的角度设计探究的问题,实践中还要从学生、课堂的角度去全面考虑。
3.1探究性问题要有兴趣性
有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探究题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更需要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探究题。如教学《社戏》一课时,可探究为什么说“去赵庄的戏”是最好看的,“偷来”的豆是最好吃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孩童的心理世界,既让学生感兴趣,又涉及到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再例如九年级上册契诃夫的《艺术品》,可根据文章结尾“萨沙再次送给医师一个烛台时,医师舌头僵住了”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萨沙满心感激的再送烛台,医师为什么目瞪口呆?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随之产生。
3.2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情
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一般是教师提前预设的,但不是依据老师的阅读能力来设计,而是要考虑自己所教学生的积累和阅读经验,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既要让自己的学生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
3.3探究性问题要安排适当与适量
探究性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或文本熟知的基础上才可以提出来,否则学生陷入茫然状态。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前面要有阅读体验的铺垫,后有探究讨论时间的限制。要想真正体现探究性问题的特点,而不是流于形式,设计数量必须控制在1~2个最合适。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出现个别教师探究问题设计太多,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成果展示的时间,导致问题的解决是草草收场,没有起到探究的目的。
综上所述,设计探究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尽善尽美的设计探究性问题,实属不易。教师不但要有对语文教学做大量的研究,还要对所教文本细细的研读,找出设计探究题的切入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