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民间传说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st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是炼丹术士,同时还是生活在唐代的百岁寿星。他的医学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至今仍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相传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但史书上的记载却很模糊。在医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长寿的?难道他真的炼出了不老仙丹?
  
  长寿与仙丹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县城以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叫做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以年迈有病为由,辞别唐高宗李治,回到故里,开始了他在药王山南麓的隐居生活。
  在药王山上,登上药王大殿的台阶正好是141级,当地老百姓传说,这141级台阶暗合了孙思邈的寿命,他活了141岁。
  但在学术界,关于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六种说法:最小的是101岁,最大的是168岁,其余四种说法分别为120岁、131岁、141岁和165岁。
  但各种历史文献都说明孙思邈活过了百岁,是一位长寿老人。那么,他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很多人为此修身求道,也有人让别人修道炼丹,来完成自己长生不老的梦想。
  孙思邈年轻的时候也曾迷信炼丹术,相信炼丹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在太白山隐居的时候,孙思邈还曾专门到四川收集高质量的丹石作为炼丹的原料。他把几种药放在一起烧炼以后,在丹鼎上出现了一层非常漂亮的结晶。孙思邈认为这就是丹药炼成的标志,他将白色的结晶扫下来,盛好——这就是“仙丹”的成品。
  孙思邈在30岁的时候,成功地炼制出一种白色的丹药,他给这种丹药起名为“太一神精丹”,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精制的砒霜。
  众所周知,砒霜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吃下去甚至会有丧命之虞。为什么孙思邈精心炼制的丹药会是剧毒的砒霜呢?在汉唐时期,很多人迷恋炼丹术,孙思邈也不能免俗,但在当时简陋的研究条件下,炼成毒药作“仙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很多人在服用所谓的仙丹之后,病情加重甚至有中毒的表现,便开始怀疑炼丹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所以后来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藥物,吃下去必死无疑。五石又是什么呢?五石指的就是五石散,所谓五石散就是用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五种矿石磨成面,让人喝下去,其实就是石头粉末。很明显,此时的孙思邈已经跳出了“炼丹长寿说”的桎梏,看出这种做法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他说,宁吃毒药,也不要吃石头粉。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陕西铜川市的耀州区(当地人习惯把这里叫做耀县)有一个名叫“孙原”的村子。据说,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着孙思邈的后代。
  孙原村现有人口三千多,分属张、焦、李、蔡四大姓,相传都是孙思邈的后裔,却唯独没有姓孙的人。史籍记载,耀县是孙思邈的家乡,人们保留了孙思邈的祖茔,重新修建了他的故居,那么为什么这些孙思邈的后裔都不姓孙呢?
  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得了重病,宫中太医都束手无策。李世民得知华原有个孙思邈,医术高超,于是下旨宣孙思邈进宫医病。
  在李世民下旨当晚,孙思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只老虎,老虎大张着口,右手拿着一把芭蕉扇,左手提着一篮李子。结果第二天,就有人来请他了。孙思邈认为此梦预兆不祥,所以就叫他的后代赶快改名换姓。
  然而,关于孙思邈的后代是否真的改换过姓名这件事,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关于孙思邈的生平,也只有区区不足千字。
  据《新唐书》记载,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记性还特别好。7岁就可以日诵千言,并且精通诸子百家。但是,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四处求医问药,因此倾家荡产,家道中落。所以,孙思邈自幼就切身体会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越岭攀崖,进山采药。除了走遍家乡附近的名山大川外,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采药回来,就亲自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孙思邈20岁时,医道学成。他一心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对于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对于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新疾病,创造出很多新的治疗方法。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就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同样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却什么也看不见。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他们劳苦终日,却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好转了。
  同时,当地还有几家富人也找他看病,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联系穷人患夜盲症的原因,分析富人患上脚气病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
  经过比较,孙思邈发现,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肉蛋,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再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悬丝诊脉的传说
  
  说回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的事,据说孙思邈用的不是一般的方法,而是传说中的“悬丝诊脉”。在孙思邈故乡的药王庙里,有这样一幅壁画,壁画的名字叫“引线诊脉”,讲的就是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从这件事中能否找出一些孙思邈长寿的秘密线索呢?
  民间流传孙思邈三度辞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唐高宗又封过他两次,都被他拒绝了。在拒绝唐太宗的封官赏赐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却因病生命垂危。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回皇宫。据说,这次诊病孙思邈就使用了高难度的“悬丝诊脉”方法。就是将丝线的一端放在皇后的脉位上,由宫女扶着,将另一端拉出很远,利用丝线采切脉。
  关于“悬丝诊脉”,唐代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的文献,但清代确实有相关的记载。慈禧生病时,太医就曾使用过“悬丝诊脉”的诊疗方法。不过,在诊脉之前,太医会先向老佛爷身边的宫女、侍卫以及大臣询问慈禧的身体状况,然后,他会去拜见慈禧,通过望色,进一步了解慈禧的身体情况。最后,他才会给慈禧“悬丝诊脉”。所以,“悬丝诊脉”这种治疗方法应该是在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比较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才进行的。
  在唐代,“悬丝诊脉”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很有可能是老百姓都认为孙思邈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把这件事安到了他的身上。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93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晚年仍能从事著述。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然后拱手端坐。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采。”一会儿便气绝,辞世而去。
  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祭礼中不用猪、牛、羊等牲畜。
  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中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摘自《环球花雨》
其他文献
清明节的时候,墓园发通知,死人该爬起来缴费了。  前不久,青岛、济南等地一些陵园表示将对超过20年使用期限的墓地续收管理费,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公墓管理费该不该收?收费标准是多少?一次性买的墓地为何只让用20年?  最近墓地价格飞涨堪比房价,很多人害怕墓价和房价一样坐上只升不降的火箭,纷纷开始为自己和家人抢一个身后的“家”,大量游资更是从炒房中撤退出来大举进攻炒墓。可是,如果大家都知道墓地只
期刊
在当年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投入兵力最多,也是第一次最重大战役。当70万中国军队惨遭失败,全线溃退之后,领命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却顽强地击退了日寇的一次次疯狂进攻。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震惊世界,令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八百壮士由此成为了中国抗战精神的象征。  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威震敌胆的英雄群体却在撤入英美公共租界后,被租界当局解除武装,非法囚禁长达4年之久,期间历尽艰辛
期刊
我有几个朋友是开车一族,他们上班,比我好多了,屁股往驾驶室一坐,就把自己搬到了单位,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所谓汽车,说白了就是一种移动工具,它像玩魔术一样,把起点与目的地连在了一起。我有一朋友,他怂恿我也去弄一辆,我问买车有什么好?想一想,甭说买车了,见车就难过。  有一次,我在路边无聊地走着,看到一个警察大爷在那儿对一辆车敬礼,然后,我就看到从驾驶室里钻出一个诚惶诚恐的司机。他老人家脸上有两道横肉,
期刊
“生不逢时”是人们抱怨命运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如果用在“50后”身上,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50后”必定经历过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被饿死,也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印象中每天三顿饭几乎顿顿吃不饱,而且主食很少,基本上都是“瓜菜代”。吃粥总要等到凉透了才喝,因为凉了才能凝固得稠一些。  如果说这次的天灾人祸给予“50后”的是身体上的烙印,那么,十年“文化大革命”对“50后”则是一种心灵上
期刊
经济学家与弟子对话,解答疑问。  弟子:“老百姓不肯花钱拉动GDP怎么辦?”  经济学家:“他们要住房不?”  弟子:“要啊!”  经济学家:“那就抬高房价好了!”  弟子:“可房价太高了他们买不起怎么办?”  经济学家:“那他们要坐车不?”  弟子:“要啊!”  经济学家:“这不就得了,调高油价!”  弟子:“要是他们都不坐车,改骑车、步行了怎么办啊?”  经济学家:“那他们用不用天然气?”  
期刊
验 方  一个心理学教授对会议主持人说:“你想让到会的妇女安静下来,只要向她们提出一个问题:‘女士们,你们当中哪个年纪最大?’会场马上就会鸦雀無声。”    不要妹妹  邻居阿姨生了个小妹妹,母亲问明明想不想要个小妹妹。明明说:“妹妹有啥好玩的,妈妈,你给我生只小狗吧,要白颜色的。”    心还在跳  大刚和丽珍结婚3年。某日,丽珍突然问大刚:“我现在看你,好像没有当初那种心跳的感觉了。你对我还有
期刊
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今网上也这样:喜爱美食的,在博客上弄一個美食圈,整天讨论每日吃喝;爱好户外的,弄一个驴友群,没事研究去哪儿登山旅游;全职在家的我,也加入了一个全职太太群,每天登录一下,闲聊灌水外加学习。有时候,看见群里这些太太们的个性签名,就像看到了她们多样的表情。  “想吃粉丝蒸贝,去‘粤鸿和’太贵,到底怎样实惠?自己做呗!”  ——这条签名来自大厨万万。居家过日子的好手,一个有趣
期刊
任哲明,北方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的非著名教师,他的非著名语录的热捧程度超过了著名教授。  1. 我对待睡觉的同学,通常只用一招,就是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悄悄地换教室,等那些睡觉的同学醒来就会发现,眼睛一闭一睁,老师没了……  2.今天心情不错,点个名……你们发信息告诉你们的同学来上课了吗?发完了,好。一会再给他发一条说,老师今天没带点名册。  3.你们毕业以后都是什么?可能是:CEO、CFO、U
期刊
囚对佃说:你这人真怪,天天待在四居室的房外边,咋不进去住呢?  佃说囚说:你看看这套房连门窗都没有,能进去住吗?你倒是能进自己的房里,可我咋看你咋像个囚犯。  且对皿说:瞧,我早就住上三层小楼了,你怎么还住在平房呢?  皿对且说:谁说我住的是平房?其實我住的也是三层小楼,只不过是横着盖的。  里对冒说:你这楼盖得真绝,上面两层竟和下面三层不连接,你用啥招数盖的呀?  冒对里说:你有所不知,我采用的
期刊
张经理和李厂长之间有很多经济来往,在一次买卖中,李厂长欠下張经理5万元钱。  这天,张经理打电话给李厂长提起此事,李厂长刚开始还十分客气,时间一长语气便生硬起来,最后干脆不接电话了。张经理越想越气,一狠心,在单位贴出通告:谁能从李厂长手中要回钱,按10%提成。  消息一出,大家热血沸腾,什么方法都用了,最后却都无功而返。就在张经理失去耐心的时候,周瑞来了。张经理一看她就生气,因为周瑞是个花瓶,平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