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告别高耗低效的“填鸭式”教学,实现“以生为本,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学目标?三年来,笔者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重构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课文阅读教学,在实践中逐步生成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主线的“三读一练”教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实现了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教学的柔性翻转。下面笔者以实践为基础,对阅读教学中的新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 反思“高耗低效”的语文课
三年前,笔者以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身份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思维可视化教学”专项培训时听到这样一个“刺激”的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哪一个学科最重要?是语文!哪一个学科的教学效能普遍低下?还是语文!说出这个观点的正是此次培训的主讲人——“思维型课堂”的倡导者、思维可视化教学系统的总设计师刘濯源。
虽然知道刘教授并不是专业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但他的观点还是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不能去妄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还是深有感触的。所谓“高耗”是指学生与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所谓“低效”是指学生的收获少。少在哪里?少在学生在语文课中只是机械地记住一些字词,以及被动地吞下一些被语文教师按规矩咀嚼过的文化残渣,学生而对语文的兴趣却被湮灭,语言理解及运用技能也没有发展起来,这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呢?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过度强调人文性,甚至以牺牲工具性去凸显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思潮使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学科。于语文教学而言,我们绝对不能排斥人文性,但人文性是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离开这个基础,所有的华丽与喧嚣都注定是虚幻的,根本无法在孩子的思维中驻足。第二,机械重复式的讲读依旧充斥着课堂,不是教师讲就是学生读,而且还片面地把“读”理解为“朗读”,忽视了“有效默读”训练。作为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然是必要的,但一味地追求“朗朗读书声”是对阅读的文艺化解读,是不符合人脑思维发展规律的——朗读侧重锻炼语言节奏感,而默读才更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思维发展。第三,感性完全压倒理性,“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悟”之类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个性化感悟被抬升到不容置疑的高度,思维共性(客观逻辑性、合理性及基本技能与方法)却被严重忽视。这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往往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
●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失去思维的内核,语言便失去了灵魂,因此离开思维去教语文就是把文字的尸体喂给学生吃。笔者认为提升“思维含量”是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必须要在三个层次上对课堂教学做出转变。
第一,教学观念层面的转变。必须从“为知识而教”转变为“为思维而教”;从“为学会而教”转变为“为会学而教”。
第二,教学方式层面的转变。必须把“教师一味填鸭,学生拼命死记”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与探究”的教学方式,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思维型课堂”。
第三,教学方法层面的转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优秀教学理念落地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悬在半空。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个支点——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这是一个直正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为思维而教”梦想的有力支点。
形成“三读一练”教学模型
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呈现出来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有助于提升教与学的效能。虽然“思维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是图示,但图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图示背后的思维,因此“不过就是画画图而已”的想法是极为肤浅、极为错误的!要用好思维可视化技术,必须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及教学规律,静下心来,好好下一番功夫。没有“苦功夫”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个过程并不是苦的,而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幸福的——因不断的发现而兴奋,因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幸福。
下面笔者就把经过三年多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三读一练”教学模型分享给大家(如下图)。
所谓“三读一练”教学模型是指识读(读文章,识字词)、理读(理思路,画结构)、品读(品语言,学方法)、训练(巧拓展,练表达)。这个模型思想可以转化为思维导图来呈现,从而实现具体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运用“三读一练”阅读策略,经过3~5篇课文阅读应用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掌握该策略。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练习,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与点拨,逐渐实现模型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进化,最终达到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该策略进行自主高效学习的目的。
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柔性翻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发端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逐渐升温。所谓“翻转”大体包含三个方面:①教学程序的翻转,由“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②教学观念的翻转,由“知识灌输”翻转为“自主探究”。③信息传播媒介的翻转,由“白纸黑字”翻转为短小精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毋庸置疑,“翻转课堂”模式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应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受家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传统教学观念、应试教育压力、教师思维惯性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等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完全按美式“翻转课堂”来改变我们的教学,阻力是非常大的。而将思维可视化技术(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先掌握高效学习策略,成为会学者,能够运用方法进行有效探究,然后循序渐进地实现“先学后教”,甚至达到“不需要教”的层次。这样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教学的翻转,阻力会降到最低,故称之为“柔性翻转”。
然而,在没有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策略、没有实现自主学习意识的情况下,仅在课堂形式上进行变革,我们可称之为“硬性翻转”,这样的课堂变革模式不仅阻力大,而且效果差。如果没有“三读一练”策略模型的指导,而让学生按照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们往往抓不住重点,容易失去方向,将自学内容仅停留在文章的浅层,多数是对字词的积累与记忆,只能模糊地理解文意。这对提升阅读能力并没有实际效果,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养成一种浅思考、不深究、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引入思维可视化技术之后,教师与学生都清晰地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抓手”——教师结合思维可视化技术及对学科规律的深入探究,创建教学模型,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去清晰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厘清文章脉络,进行字词的理解及深入辨析,品味作者的语言,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章,形成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就实现了课堂的“柔性翻转”。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所述的方法是可行的、科学的,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 反思“高耗低效”的语文课
三年前,笔者以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身份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思维可视化教学”专项培训时听到这样一个“刺激”的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哪一个学科最重要?是语文!哪一个学科的教学效能普遍低下?还是语文!说出这个观点的正是此次培训的主讲人——“思维型课堂”的倡导者、思维可视化教学系统的总设计师刘濯源。
虽然知道刘教授并不是专业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但他的观点还是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不能去妄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还是深有感触的。所谓“高耗”是指学生与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所谓“低效”是指学生的收获少。少在哪里?少在学生在语文课中只是机械地记住一些字词,以及被动地吞下一些被语文教师按规矩咀嚼过的文化残渣,学生而对语文的兴趣却被湮灭,语言理解及运用技能也没有发展起来,这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呢?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过度强调人文性,甚至以牺牲工具性去凸显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思潮使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学科。于语文教学而言,我们绝对不能排斥人文性,但人文性是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离开这个基础,所有的华丽与喧嚣都注定是虚幻的,根本无法在孩子的思维中驻足。第二,机械重复式的讲读依旧充斥着课堂,不是教师讲就是学生读,而且还片面地把“读”理解为“朗读”,忽视了“有效默读”训练。作为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然是必要的,但一味地追求“朗朗读书声”是对阅读的文艺化解读,是不符合人脑思维发展规律的——朗读侧重锻炼语言节奏感,而默读才更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思维发展。第三,感性完全压倒理性,“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悟”之类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个性化感悟被抬升到不容置疑的高度,思维共性(客观逻辑性、合理性及基本技能与方法)却被严重忽视。这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往往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
●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失去思维的内核,语言便失去了灵魂,因此离开思维去教语文就是把文字的尸体喂给学生吃。笔者认为提升“思维含量”是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必须要在三个层次上对课堂教学做出转变。
第一,教学观念层面的转变。必须从“为知识而教”转变为“为思维而教”;从“为学会而教”转变为“为会学而教”。
第二,教学方式层面的转变。必须把“教师一味填鸭,学生拼命死记”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与探究”的教学方式,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思维型课堂”。
第三,教学方法层面的转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优秀教学理念落地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悬在半空。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个支点——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这是一个直正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为思维而教”梦想的有力支点。
形成“三读一练”教学模型
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呈现出来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有助于提升教与学的效能。虽然“思维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是图示,但图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图示背后的思维,因此“不过就是画画图而已”的想法是极为肤浅、极为错误的!要用好思维可视化技术,必须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及教学规律,静下心来,好好下一番功夫。没有“苦功夫”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个过程并不是苦的,而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幸福的——因不断的发现而兴奋,因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幸福。
下面笔者就把经过三年多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三读一练”教学模型分享给大家(如下图)。
所谓“三读一练”教学模型是指识读(读文章,识字词)、理读(理思路,画结构)、品读(品语言,学方法)、训练(巧拓展,练表达)。这个模型思想可以转化为思维导图来呈现,从而实现具体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运用“三读一练”阅读策略,经过3~5篇课文阅读应用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掌握该策略。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练习,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与点拨,逐渐实现模型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进化,最终达到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该策略进行自主高效学习的目的。
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柔性翻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发端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逐渐升温。所谓“翻转”大体包含三个方面:①教学程序的翻转,由“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②教学观念的翻转,由“知识灌输”翻转为“自主探究”。③信息传播媒介的翻转,由“白纸黑字”翻转为短小精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毋庸置疑,“翻转课堂”模式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应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受家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传统教学观念、应试教育压力、教师思维惯性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等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完全按美式“翻转课堂”来改变我们的教学,阻力是非常大的。而将思维可视化技术(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先掌握高效学习策略,成为会学者,能够运用方法进行有效探究,然后循序渐进地实现“先学后教”,甚至达到“不需要教”的层次。这样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教学的翻转,阻力会降到最低,故称之为“柔性翻转”。
然而,在没有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策略、没有实现自主学习意识的情况下,仅在课堂形式上进行变革,我们可称之为“硬性翻转”,这样的课堂变革模式不仅阻力大,而且效果差。如果没有“三读一练”策略模型的指导,而让学生按照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们往往抓不住重点,容易失去方向,将自学内容仅停留在文章的浅层,多数是对字词的积累与记忆,只能模糊地理解文意。这对提升阅读能力并没有实际效果,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养成一种浅思考、不深究、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引入思维可视化技术之后,教师与学生都清晰地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抓手”——教师结合思维可视化技术及对学科规律的深入探究,创建教学模型,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去清晰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厘清文章脉络,进行字词的理解及深入辨析,品味作者的语言,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章,形成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就实现了课堂的“柔性翻转”。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所述的方法是可行的、科学的,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