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鉴赏 朗读感悟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ow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化石吟》这首诗歌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立足于现有的远程教育技术条件,在教学设计上,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拉近学生与远古时代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在自我鉴赏、自主感悟的同时,心理得以发展,感情得到熏陶感染,思维得以撞击,语言得以积累和运用。二是引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骸骨、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B、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C、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论点拨法。  学法:1、自觉参与。2、自主探究。3、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3、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生物图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入: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板书课题)
  下面请先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老师再配合学生的话剧表演,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古生物化石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第二环节诗歌朗读初步感知
  我们欣赏完了同学们精彩的话剧表演,观看了一些古生物化石图片,下面我们美读《化石吟》这首诗,看看诗人张锋怎样运用拟人手法及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这些会讲话的奇异化石的。  请首先听老师的范读,注意体会朗读诗歌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重音等。(多媒体播放老师的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第三环节 品味鉴赏 深入理解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优美的科学诗,下面我们对它进行品味和鉴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积极探究交流:
  (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多形式地阅读,读悟结合,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地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先设想下列问题,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确定: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表达了诗人的赞颂之情,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3、诗歌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想象;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下面我们小组讨论,想象一下远古那神奇的世界,看谁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得优美动人。
  (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宗旨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感受诗歌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发问想象一遐思飞跃一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一人类伟大一赞美科学)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类带入了奇幻的神话般地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结构完整,首尾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再次领会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时,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再次体会远古那神奇的世界。)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 拓展延伸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奇hu àn( )guǒ( )藏
  cōng 1óng(
  )zh ó yuè(
  )
  骸( )骨
  潜( )行
  档( )案
  猛犸( )
  2、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骸骨:
  幽雅:
  日转星移:
  葱茏:
  3、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大家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呢?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吧。
  (课件展示上面的练习题,学练结合,促进积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巩固学习成果。)   结束语: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为了碧水蓝天、花红草绿,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最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结束这次神奇之旅:请欣赏歌曲《木鱼石的传说》。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能帮助老师进一步积累教学经验,不断走专业发展的道路,不断成长。)
  《化石吟》的一点体会: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与老师们共同探索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佳途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束了“一根粉笔、一支鞭,一篇课文讲几天”的乏味局面,我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上了这节课,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这节课总的看来,我觉得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接近素质教育对新课程与方法的要求,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感到较成功之处是:
  1、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我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还自己编排了一个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我找到一些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猛犸、鱼化石等图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使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我觉得诗歌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我主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3、在研读赏析和拓展延伸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象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我觉得这节课,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的特点。如,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感悟,让学生认识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让学生产生科学钻研的精神。产生求知欲等。对课文知识性问题的探究,体现工具性。
  5、本节课能够进行生物知识、地理知识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总之,这节课虽不是很完美,但在贫困山区的学校能积极进行课改实验教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是很难得的。这节课也将永远地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启迪我、激励我,促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2010年9月开始实施如今也将完成两个轮回。根据最近的调研数据,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各个要素逐渐趋于稳定,课程得以正常发展。如何能更好地发展,我省教师对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诉求。  课程现状  1.基本要素稳定,课程正常发展  (1)在硬件方面:学校硬件条件逐年好转,有99.86%的学校装备了网络教室。  (2)在教师方面:64.77%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
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较强。根据这一特性,我认为,在操作演示时,实例是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根据中专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我把课堂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加入大量的实例辅助教学。为了能更好地把握好教学的时间,课前我反复地进行实例的制作练习,记录花费的时间和要点,将实例按章节编写成集,做成课件资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
● 教育信息化格局的重大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明显加速,技术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教育是信息技术广泛和创新应用最前沿的领域之一,近十年迅速发展的多媒体交互、虚拟现实、社会软件和社会网络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最新技术预期在未来10年中也将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商业服务的计算模型。利用高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如何整合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整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1引言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过于抽象,只存在于一个平面,通过信息技术的
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创办于1994年,建校之初无论是办学硬件还是人员配置都比较薄弱,然而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学校就被成功打造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浙江省级文明单位、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校。本人现就我校近年来办学理念和实践探索撰写成文,谨作抛砖引玉之用。  打造和谐校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我校虽创建时间短,但我深深意识到:学校要实现跨越持续发
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在计算机学科中逐步产生了一些跨学科的专业,嵌入式、通信、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等。学科的交叉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尤其对于民办高校,如何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既符合学校要求,又能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民办高校交叉学科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编者按: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跨越式的发展,人们开始放眼域外,寻找一些经验与启发。不少置身于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得到了走出国门的机会。本栏目将和读者一同分享他们在异国他乡考察教育信息化发展时的见闻与体会,观不同文化下教育之异同。  栏目投稿邮箱:tougao6@chinaitedu.cn。希望曾经有所经历的您,能与我们一道为更多的读者呈上异域之风。  作者手记:2012年3月27日至4月9日
● 教学内容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本章《欧姆定律》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从而更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一节综合性较强,从知识上讲,要用到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从技能上讲,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实验方法。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在设计、数据的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关注整合,更要关注整合的有效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景。以两份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来小议此题。  ● 老教材也要“把好脉”  在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语文教学中,好的整合课首先是一堂“语文”课。如果丢失了“语文”味儿,那整合也就失去了意义。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单元,知识与技能目标应该是“理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网络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内容无限、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在学习《水乡歌》一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中收到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网络,使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无限延伸    在网络课堂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均被打破,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