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史研究中武则天称谓探析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的一位女皇帝,她在执政期间改国号为大周(武周),其身份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上,对其称谓主要有“武后”“太后”“大周皇帝”“武则天”等不同称谓,因这些称谓各有道理,所以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关于武则天的称谓,应该以其改国号大周为界限,之前可以其夫系称谓“武后”“太后”为主,而在大周执政时期应称“皇帝”。武周时期,爆发营州之乱,靺鞨国建立,然而有的渤海国史研究者却记述其建立于大唐时期,称则天皇帝为“武后”“太后”。笔者认为,渤海国应建立于“武周时期”,历经中原的武周、唐、后梁、后唐四个朝代。
  [关键词]渤海国;大周;武则天;营州之乱
  [中图分类号]K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3011405
  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大周或武周。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恢复唐国号,为其母上尊號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不仅是唐代的皇后,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身份具有多重性。然而,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武则天大周皇帝的身份往往被人们忽略,而多将其称为“唐代则天皇后”“唐太后”或“唐武后”。笔者认为,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以其在夫系的家庭称谓称其为“武后”,忽略了大周王朝的存在和其为大周王朝皇帝的历史事实,有失偏颇。因为,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有阶段性的,所以对于武则天的身份称谓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关于武则天的称谓
  武则天不仅是唐代的皇后,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曾建立大周王朝,所以她具有多重身份,故而古今史书对其称谓也各异。
  (一)古籍记载
  唐代杜佑所撰《通典》有记载:“武太后万岁通天元年五月,窟哥曾孙松漠都督(羁縻松漠都督府属,今柳城郡)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杀都督赵文簿俦反,陷营州(今柳城),自号可汗。”[1]569
  后晋刘昫等修撰的《旧唐书》第199卷下《渤海靺鞨传》记载:“营州之乱“则天不能讨。”
  《旧唐书》卷198《西戎·于阗》有记载,公元693年大周则天皇帝“天授三年,伏阇雄卒,则天封其子璥为于阗国王”[2]5305。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的《唐纪》中,将武则天在位(690705)15年的大周称大唐,称则天皇帝为“皇后”或“太后”。此外,《资治通鉴》只有“唐纪”没有“周纪”,否认大周的存在,也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帝。15年的周朝全以唐朝代替。
  《资治通鉴》记载营州之乱时将大周称唐朝。公元697年,“春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各,唐兵大败,孝杰死之”[3]5058称则天皇帝为太后:“前益州长史王及善已致仕,会契丹作乱,山东不安,起为滑州刺史。太后召见,问以朝廷得失,及善陈治乱之要害十余条。”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的《新唐书》亦称则天为武后。如,在《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4]219《册府元龟》记载:“唐武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则天称大周皇帝已四年)新罗王金政明卒……”。[5]213
  上述《通典》《资治通鉴》《新唐书》《册府元龟》等史籍基本都忽略了武则天在武周王朝皇帝的称谓,皆以夫系称谓称呼她。
  (二)近人著述
  近现代学者对于武则天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如,吕思勉的《中国大历史》称武则天为“则天皇帝”[6]。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则称“武则天”。[7]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称武则天为“周武帝”。[8]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称武则天为“天后”。[9]张岱年、季羡林的《中国全史》称武则天为“天后”“圣母神皇”“圣母神皇武曌”“女皇”。[10]台湾学者李定一的《中国史纲》则称:“天后”“则天时代”[11]崔瑞德的《剑桥中国隋唐史》称武则天为“武后”。[12]法国谢和耐的《中国社会史》则称“武则天”。[13]
  综上所述,史书上对武则天的称谓主要有“武太后”“武后”“则天大圣帝”“则天皇帝”“武则天”“武瞾”,等。这些称谓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夫系称谓,即将其视作其夫家一员,如“武太后”“武后”等;(二)行政称谓,即将其视作国家的统治者的称谓,大帝、皇帝等;(三)第三人称称谓,即不将其纳入任何一系统的称谓,直接了当以人名称谓,如“武华姑”“武媚娘”“武瞾”。笔者认为,治史者对武则天的各类称谓应该有严格的时间节点,不能三种称谓混用。
  (三)武则天称谓之辩
  对武则天的三个称谓,可以说每个称谓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如:以“后”来称谓她,是从夫的称谓,家族观念浓厚一些,应该在武则天未做皇帝之时;以皇帝的称谓称呼她,则政治的观念强一些,然而必须在公元690——705年的时间段内;以第三人称名字称呼她,既不体现政治地位也不关乎家庭关系,仅指独立的个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史观。在史书的写作过程中,尤其像武则天这样身份复杂的人究竟用什么称谓来描述,一直困扰着学者们,至今仍无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对于武则天的称谓应该以公元690年为界,在称谓上加以区分似乎更为合理。在武则天未改国号为大周之前,应该重视其家庭身份及政治地位,称其“武后”“天后”;唐高宗逝世,中宗即位称其为武太后或唐太后更为准确。因为,此时其也只是以皇后的身份掌握国家大权,处理朝政,尚未改朝。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到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这一时期应称其为“大周皇帝”或“则天大帝”,因为此时其主要身份为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应淡化其家族称谓。
  目前,学术界对于武则天称谓问题主要集中于“武后”与“大周皇帝”这两个称谓上。如果以690年为界来对武则天的称谓进行区分的话,不仅兼顾了前期武则天唐代皇后的身份,也尊重了武则天称帝改元的历史事实。   二、武周时期的营州之乱
  武則天统治中期(公元696年),居于营州城边的契丹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与归城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抗大周统治,史称“营州之乱”。
  (一)起因与经过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东北契丹族聚居区发生自然灾害,谷物欠收,饥荒严重,营州都督赵文翙理应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是,他不但不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多次对契丹首领像对待奴仆一样地欺压。于是,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举旗造反。营州之乱发展迅速,很快攻下营州,赵文翙被杀。叛乱中期,孙万荣又提出反抗大周统治,恢复大唐的口号。史载:“孙万荣之围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14]5821叛乱后,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将,兵众数万,号称十万攻崇州,又进逼檀州。则天帝大怒,命大周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将率兵镇压营州之乱。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七月,则天帝下制(武则天称帝后改皇帝下召为下制):任命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副之,以防备契丹攻击,并改李尽忠名字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八月,则天帝下制:任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司农少卿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大周军队败退。张玄遇、麻仁节被叛军俘虏。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九月,叛军节节胜利,大周军队兵力不足,则天帝下制曰:“天下系囚及仕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即官府出钱赎出犯人及富人家奴仆,训练成士兵,去抵抗契丹等叛军;并下令崤山以东靠近边地各州设置武骑兵团,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卫大将军,充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征讨契丹叛军。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十月,李尽忠去世。孙万荣率军继续抗击大周军队,不久,突厥阿史那默啜乘机帮助大周攻打契丹松漠地区,俘获李尽忠、孙万荣妻儿而归。则天皇帝非常高兴,晋升阿史那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三月,则天皇帝下制: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十七万征讨契丹,大周军到达东硖石崖岩之地,苏宏晖逃走,王孝杰坠崖而亡,大周军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孙万荣在柳城西北四百里处凭险要地筑新城,安顿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及所获物资,派妹夫乙冤羽留守新城,孙万荣率军奋力攻打幽州。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五月至六月,则天帝任命金吾卫大将军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等重要将领,率20万大军继续讨伐契丹。孙万荣担心突厥军与大周军前后夹击新城,便派5人去与突厥阿史那默啜联系,结果3人被杀,两人成为突厥兵的向导。大周与突厥联合发兵攻打契丹新城,围攻三日,攻下新城。
  孙万荣率军在幽州与大周军对峙,闻报新城被攻克,军中大乱。奚人背叛孙万荣,从后面攻打契丹军,大周军队神兵道总管杨立基攻打前锋,前军总管张九节派兵在中途截击,孙万荣在前后夹击下,无处逃窜,终于失败,大周军俘获契丹将领何阿小,降别将李楷固、骆务整。孙万荣与家奴轻骑逃往潞河东,疲惫不堪,躺在树下休息,被家奴所杀。大周获胜,则天帝非常高兴,为了庆贺平定营州之乱的胜利,于万岁通天二年九月(公元697年)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元神功。
  (二)靺鞨国的建立
  营州之乱双方参战兵力多达六七十万人,暴乱初期以当地数以万计的契丹人为主力,在李尽忠、孙万荣的率领下发展迅速,卷入这场叛乱的,除了不少的汉人,还有奚、霫、高丽遣民、室韦人等。同时,使成千上万的靺鞨民众登上历史舞台,谱写新篇章,建立了靺鞨国。
  营州之乱是靺鞨国建立的导火索。大祚荣率领的东征队伍,在天门岭之战大胜武周降将李楷固部之后,继续东归,并且队伍有所扩大。《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载:“道路阻绝,则天不能讨。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大祚荣骁勇善用兵,靺鞨之众及高丽余烬稍稍归之。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新唐书·渤海传》记载“……王师道绝,不可讨。大祚荣并比羽之众,持荒远,乃建国,自号振国王。遣使交突厥。”《册府元龟》记载:“渤海靺鞨,圣历中,高丽别种大祚荣自立为振国王”。上述史实证明:大祚荣在公元698年(圣历中)在东牟山(吉林省敦化县境内的城山子山城)建立振(震)国,又称靺鞨国。
  三、渤海国史研究中的武则天称谓
  民国时期黄维翰所著《渤海国记》中载:渤海国“始唐武后圣历二年。”[15]143
  东北史研究的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认为,营州之乱发生在唐朝:“盖仲象父子徙居营州,附于契丹曾与李尽忠同党叛唐。”[16]261并且也称武则天皇帝为武后。且认为“渤海立国,始自唐武后,讫于后唐明宗。”[17]1《渤海简史》在描述营州之乱时认为,“武则天为了分化反唐队伍,封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的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他们反对唐王朝的罪行。”[18]17
  《渤海国》叙述“乞乞仲象在被唐兵追击中死去。”[19]9
  《渤海故都》叙述营州之乱时说:“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正值唐之盛世,但是这不等于天下太平。”[20]34
  可见,20世纪以前出版的许多渤海国史专著或论文在营州之乱和靺鞨国的建立的史实叙述时,多数称武则天为女皇,这是十分可喜的,但却忽视了武则天建立大周的历史事实。
  据《唐代墓志汇编》所载,自天授元年(690)至神龙元年(705),武则天执政时期墓志多书这一时期为“大周”“周”[21]的称谓。如,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弘化大长公主,故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五月,由云骑尉吴兴姚略撰写的志文也书“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日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且志文也称“我大周以曾沙纫地练石张天,万物于是惟新,三光以之再朗”。[22]274不仅如此,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墓志铭也称当时为“大周”。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墓志也书‘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三行九字”,志文也书“周故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墓志铭并序”。[22]276   由此可知,武则天在位時期已经改元,发生在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与发生在唐代的历史事件有所区分,应该称“大周时期”,才更加符合历史的事实。
  21世纪以来,在渤海国史研究中,某些著作还在个别地方使用“武后”的称谓,将大周称为唐朝。例如:《渤海史论》在叙述营州之乱时说:“孙万荣掠幽州,击败唐将武攸宜部,武后令武懿宗等率大军20万攻契丹。”[23]53再如,《渤海王国100题》:“公元960年,即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营州地区发生了‘反唐起义’”,[24]1将大周称为唐朝。还有《说说唐朝的海东盛国》:“李尽忠与孙万荣决定乘机举兵反唐……这场反唐暴动,史称‘营州之乱’”[25]17。
  在渤海国史的研究热潮中,不少外国学者著书立说,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以日本津田左右吉所著《渤海史考》为例:“暂屈于营州之地,以待时机者,至唐武后万岁通天之年(西纪六九六年)契丹李尽忠叛。”[26]25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认为,分析和研究历史“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27]43渤海国史中的营州之乱和靺鞨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中世纪东北历史上的两件大事,都发生在武则天称帝的大周(公元690—705年)中期,然而,许多研究渤海国史的史书却把大唐与大周混为一谈,不称武则天为“皇帝”,而称其为“武后”或“太后”。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称武则天为“女皇”“皇帝”,侧重于政治地位的称谓更为准确、恰当,由此,在研究渤海史时,大周王朝存在的15年是不能以唐朝来代替的。
  武则天的身份具有多重性,称谓有“武后”、“大周皇帝”、“则天” 和“武瞾”,这三类称谓可以公元960年其改国号为大周为界限,960年以前可以其夫系称谓“后”为主;其执政时期应称其“大周皇帝”。渤海国祚国229年,建立于大周皇朝,发展于大唐皇朝形成海东盛国,公元907年唐灭亡,渤海朝贡五代的后梁、后唐,公元926年灭亡,准确地说,渤海国经历了中原的周、唐、后梁、后唐四个朝代。
  [参考文献]
  [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转引自)孙进己,等.东北古史资料丛编[C].沈阳:辽沈书社,1990.
  [6]吕思勉.中国大历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第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9]白寿彝.中国通史·隋唐时期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张岱年,季羡林.中国全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11]李定一.中国史纲[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12]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黄建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5]黄维翰.渤海国记[M].辽海丛书[C].沈阳:辽沈书社,1985.
  [16]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
  [17]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M].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2.
  [18]王承礼.渤海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9]李殿福,孙玉良.渤海国[M].文物出版社,1986.
  [20]朱国忱,金泰顺,李砚铁.渤海故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1]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2]张立胜.物华天宝[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
  [23]郑永振,李东辉,等.渤海史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24]王林晏.渤海王国100题[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9.
  [25]王林晏.说说唐朝的海东盛国[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12.
  [26]津田左右吉.渤海史考[M].陈清泉,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0.
  [2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李献英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安徽省合肥、蚌埠、淮北三个城市的公民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因素,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公民虽有信息保护意识,但很少采取维权措施.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综合利用刑事及科技手段,推动立法完善,构建多元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企业应自觉遵守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规范,建立户企间的信任;公民自身应进一步提高维权意识,勇于开展维权行动.  关
期刊
摘 要:为了解当前灾害监测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热点,对近20年中国灾害监测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文量总体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且表现出日益紧密的学科交叉性;研究主要围绕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滑坡、山洪、矿区等地质、工程灾害展开,逐渐形成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及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工程地质监测与防治、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等5个研究团队.  关键词:Cite
期刊
摘 要:设计“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及其电化学检测重金属离子”开放实验 ,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和了解水热法Fe3O4纳米颗粒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学会材料对重金属离子Pb2+的电化学检测响应信号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关键词:水热法;Fe3O4纳米颗粒;电化学检测重金属离子;开放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O551.1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An
期刊
摘 要:比较简单随机不放回抽样下,简单估计、比估计和回归估计三種估计量的效率.简单估计是无偏的,比估计和回归估计是有偏的;在大样本情况下(B≠R),回归估计的精度最高,简单估计的精度最低.  关键词:简单估计量;比估计量;辅助信息;回归估计量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Compare the efficiencies of simple estimator,r
期刊
摘 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对称性破损态方法(DFT-BS),研究氰酸桥联双核铜配合物的磁性.结果表明,用混合密度泛函(B3LPY,B3P86,B3PW91)计算所获得的结果与实验值符号相同,B3P86/SDD水平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最接近;其单占据分子轨道SOMOs能量劈裂小,两个Cu离子间有弱的铁磁作用,该配合物存在自旋离域效应.  关键词:氰酸;铜配合物;密度泛函理论;对称性破损态;磁性  [
期刊
[摘要]李永泉著《〈儿女英雄传〉考论》是第一部全面研究文康及《儿女英雄传》的学术著作。全书涉及文康的家世生平、小说本事、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考证精审,颇多新见,不作蹈空之谈,更有方法论的意义,可称《儿女英雄传》研究领域有开拓性的作品。  [关键词]《〈儿女英雄传〉考论》;小說史;书评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1006004
期刊
[摘要]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中的文化翻译,认为文化翻译的过程就是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是少数族文化存活策略,这为人们从翻译视角研究华裔美国作家的跨文化书写提供了理论依据。汤亭亭通过文化翻译式的跨文化书写,成功跻身美国主流社会,为美籍华裔赢得话语权。《女勇士》中,汤亭亭对碎片化的“中国”记忆进行改写和重塑,通过与她身处的美国文化的杂合,构建起中美文化间的“第三空间”,消解了
期刊
[摘要]从鲁迅笔下的“大哥”,到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再到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蔚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长子形象的刻画经历了由模糊向清晰,由简单向丰满的过程。在角色意义的承载上,他们的思想具有由旧向新过渡和转化的趋势,这也正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由旧向新转化过程的映射。通过选取部分作品的几个要素,将其串联,放置于时间的链条中考察,可寻见现代文学作品中长子形象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长子形象;“大哥”
期刊
[摘要]“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批评方法。“知人论世”着重通过外部研究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由论世知人到解读诗书,是人本的方法。“以意逆志”着重透过表面言辞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是以本文为基础的。对话式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以两者为辅助,通过作者与读者间的沟通实现多维的文学阐释。本文以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为例验证此种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话式;李白;《将进
期刊
[摘 要]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与虎妞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然鲜有人论及。事实上,能否搞清这种关系颇为重要,因为这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从“施虐与受虐”的理论视角对这部小说予以关照,不难发现:虎妞是以一个施虐者的形像出现的,而祥子一直处于受虐者的地位,二者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可以说,无论婚前还是婚后,虎妞对祥子的爱都是一种“虐恋”。因此,虎妞与祥子的关系可认为是“施虐与受虐”、“依赖与共存”的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