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生活 清新雅逸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是生长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精神沃土的奇葩。相对于中国画的人物或山水画来讲,花鸟画的历史传统尤为庞大而完备,特别是明清之后,花鸟画的成就曾经几度代表了整个中国画发展成就的高峰。各时代产生的大师们也多为花鸟画家,他们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历史传统。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和艺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美术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美术大一统的格局。许多新的美术样式不断涌现,多元化的现代美术格局已经形成,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对于中国画本体来讲,广义的传统笔墨仍然是中国画审美本质的灵魂和血脉,没有这些就谈不上中国画的存在和发展,而中国画的存在和发展也同样是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花鸟画家肩负着更多的历史使命,他们要研究和发扬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并使其与现代美术的发展相融合、相适应。
  青年画家赵洪琦,就是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以研究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和理性的头脑,在花鸟画领域探索已有数十年,是取得了可喜成就的画家之一。
  首先,是他的每幅作品都呈现了他与自然亲和的心怀。这在作品的笔墨间真诚地表达出来,达到自然在我心中,我在自然之中“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画家的从容之笔、忘言之情、创意之境,才使观众为之赞叹,产生共鸣。
  只要真正热爱生活,就不难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杰作。生活永远是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那些老抱怨没有“生活”的画家顯然不是生活的主人,他们不配称作为艺术家,因为他们没有凭借艺术家独特的心灵领略大千……闪烁的星空是否使你想到洪荒世界的博大与无限?一片红叶在清泉中荡漾,你可曾发现诱惑之情?旭日初升,一个漆黑的山脊上两个人与一条牛的剪影在移动,你有没有思谋到生命正在萌生?微风掀起一群矿工的工装,你可感悟到时代的节奏?
  据我所知,赵洪琦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故乡、西双版纳等地写生度过的。写生是艺术家保持与生活紧密联系,锤炼艺术功底,激发艺术激情的最好的方法。罗丹在他的《艺术论》里说:“美是随处可见的,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拥抱“生活”,不断刷新感受,不断强化眼睛发现美的能力,才会使艺术家的作品更为加精彩,意境更加深邃。
  其次,他的作品中色彩运用之妙,也是使人叹服的。他以天然矿物颜料、高温结晶色及箔类等材料来充实原有的中国画颜料,所使用的颜料色域宽阔,且色质粗细目数有别,其材质的美感在作品中凸显出来,其高品质的色相、色质及其组合所形成的色“味”也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
  色彩是情景,也是意境。情景源于客观存在,意境生发于心性和灵性。
  单纯是一种境界,缤纷也是一种境界。要在单纯的色彩中体验缤纷,在缤纷的色彩中实现单纯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色彩要用眼去看,也要用心去画。要眼看到色相、色度、色的比较、色的感觉,而其中的激情、理想、期待、创造等等生物的气象是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
  品类丰富的矿物颜料和高温结晶颜料为画家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多样的创作可能,每一个画家都可以找到一个最能表达自我的艺术形式。有的画家想从传统的勾勒渲染中走出,因而有意识地强化色块的表现力;而有的画家则仍钟情于古观。
  赵洪琦的画,用色“清”“淡”“雅”是他的主调,更多的是运用勾勒、涂染、肌理等手段去营造至美的画境。
  其三,他是我接触的综合素养比较全面的青年画家之一。他的画中所散发出的较为浓郁的文人气息尤为可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他的朋友常埋怨他作品不多,这是一个误解。“苦读勤耕,笃志求新,求深求质”的绘画法则贯穿于他全部艺术生活之中,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他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画面越来越呈现出清逸静谧之气,就是这种变化的真切写照。
  其四,他有一个良好的创作心态。新时代造就新艺术,无限拓展的大千世界为当代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体验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空间。但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给当代人带来浮躁和惰性,利益的诱惑无时不在打破人们以往的平心静养的习性。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为利所动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必然妨碍画家有价值的探索,无形中毁灭了历代画家那种追求品格和骨气的优良传统,躁动、肤浅的应酬之作便悠然而生。
  赵洪琦经济并不宽裕,但他从不画许多人几万元上门索要一幅的应酬之作,任外面红尘滚滚,他始终把良好的心态贯穿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之中。因此,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运用一切可用的技巧,通过大脑的敏捷思考,在艺术心灵的操纵下得到了完善的表达而完成的。每幅画都体现着画家一种毫无杂念的平常之心,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与个性真挚的心,一种对艺术的酷爱、忠诚和不断探索之心。
其他文献
书法是我栖息精神和安妥灵魂的领地。作为一个年逾知天命之年的书法寻觅者。书法既给我带来欢欣和愉悦,同时也给我带来苦闷与彷徨。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  近30余年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虽然身处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古城永州。问道解惑的机会少。但我始终记得一句话:“回归传统、以一种书体为主调,兼收并蓄,融入其他书风,下苦功夫,勤能补拙,自然水到渠成”。又因为生长、生活在永州,这里是书法家唐代怀素、清代何
期刊
文学场域中 80后的出场方式尤为特别,他们发端于新概念作文大赛,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勃兴,加上消费时代的雨露滋润,成就了一批瞩目的青年作家。早期80后写作多被诟病,因其太过显著的代际征候——题材多聚焦青春校园、手法偏好奇幻和穿越、姿态多是自恋和标新立异。拘泥于自我和纯粹想像世界的写作无疑是最坦率暴露了作者世界的经验贫乏。作为一代人总难逃脱共时性的话语背景,这就让一代一代的作家群思考、阅读、写作会有些雷
期刊
那一时间  祖国的西部 天空纯蓝  云朵纯白  东部灰霾徘徊  而你的天空残阳坠落  晚霞如血  那一时间  有粒蒲公英种子成功着陆  螳螂专注于叶片上的一只吱吱呀  在你鼻孔上  聚集了一群吊丧的蚂蚁  苍蝇踱着方步卖力吹奏  那一时间  你忘了在你出发的栏杆上  刻一个记号  以便你的母亲可以从那里  把你喊回  为你准备丰盛的晚饭  那一时间  你被人点了穴道  伸不出手来 擦掉父亲的老泪 
期刊
聂鑫汉:您好。我俩虽然不缺少见面的机会,但很难静静地坐下来谈谈您的文学,您的人生。您的中篇小说《拜托了,风儿》,长篇小说《苦楝树》,长篇小说《工厂工会》,先后在《当代》发表了,在湘潭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请您谈谈您的创作历程。  楚 荷:我走上写作的路,先是命运开玩笑,后是走投无路,不得不走。  1978年高考,我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而名落孙山,完全不是水平的原因,是命运。譬如说作文,30分的题,我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代际来区分或命名写作者,能够凸显各时代的书写中具有独特性和标志性的那些元素。比如,被广为使用和接受的“七零后作家”“八零后作家”之称,并不仅仅是一种年代的标签,也包含着被解读者归纳出的某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共同性或共通性。但是,文学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人化、私人化的活动,归根结底,与写作者个人的经验、情怀、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相关。因而,在许多写作者身上,
期刊
新世纪以来,被人称为孤独写作者的翁新华,相继出版了《香木》《淫羊藿》《女人的麦哲伦航线》《城市木马》《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等五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因其强烈的探索性与鲜明的现实指向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然,这样一种创作倾向同样体现于他的《牙齿》《最后一声杭育》《盘话》《的哥麦碗》《拿摩乎》等中篇小说。尤其《的哥麦碗》,直面当下时代处于遽变中人的精神状态,尖锐地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现实之“恶”的缠绵景象
期刊
草白是一个文学“新人”,2008年真正开始散文写作,2010年才开始写短篇小说,最近两年来,发表短篇小说10余篇,虽然写作的时间短,但出手不凡,成绩喜人。  一、呈现生命的真相  草白认为:“用文字呈现生命的真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草白对写作的真情告白。在她短篇小说的创作中,也一直尊崇着“真实”的原则,但“真实”未必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复现,它也可以通过呈现生命的真相,揭示心灵的隐秘,探讨人类存
期刊
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标志着中国新兴话剧拉开序幕。中国现代戏剧是从改编外国戏剧或小说起步的,并且这种改编现象贯穿于现代戏剧发生、发展的始终。我们把这些直接脱胎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戏剧谓之为“外来戏剧”。对于“外来戏剧”的引进,现代戏剧家们并非一味地拿来,而是有选择、有甄别地向本民族文化靠拢,以符合本国观众的审美情趣。20世纪的“外来戏剧”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容忽视:某些剧目
期刊
(以下简称杨):翁老师,您好!很喜欢您的作品。最先接触的是《再生屋》《黄金屋》《空屋》《挂在树上的死猫》《五十年前的蝴蝶标本》等中篇,再是《蓝太阳》《痴虎三部曲》《香木》《淫羊藿》《女人的麦哲伦航线》《城市木马》等长篇。个人比较偏爱《女人的麦哲伦航线》《城市木马》等二部,不知您自己最满意哪些作品?  (以下简称翁):谢谢读我的小说。您刚才列举的篇目,大都属于“古玩”。竟能引起您的兴趣,真是幸事!我
期刊
常德市武陵区有一个小小说创作群体,30多年来执着地把小小说创作当作建设文化强区、文化强省,当成培育国民文化素质、提升民族文化品格的事业来经营,取得了令全国小小说界和文学创作界瞩目的骄人成绩。这个小小说创作群体中充满创作活力和潜力的作家有40多人。他们的作品经常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等全国权威文学选刊转载,多次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