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质疑解难、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动脑制订计划,动手亲自实践得出科学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由浅入深地探究,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动手动脑实践体验素质教育学会欣赏和创新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型的课程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这一新型学科的出现对我们教师又是一个学习——实践——研究——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教学的开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知道,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以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和政协会议(两会)精神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会产生新的目标、新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结果的设计、记录。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许多科学现象,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只凭教师的说教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的,而且也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生活的现象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自然现象与规律,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形象、具体、直观的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加以有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组织学生经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观察活动,学生看到实验材料,进行了预先推测。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艇为什么既能潜入水中,又能浮出水面呢?”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我们师生一起解决了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二、动手操作实验,质疑解难,研究探索自然规律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试着做出了一些解释和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和物体的形状有关等。学生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们的这种推测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肯定会发生矛盾。当学生的认知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正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因为他们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获得了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并认识到物体的沉浮还与承载的物体有关,我还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知。
三、动脑制订计划,动手亲自实践,得出科学结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创造,欣赏人类、他人和自己的创造。欣赏人类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准的教学视点,足够宽的教学视野。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关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脉搏,适时地引入现代科技的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和美丽。
如在“造一艘小船”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师生共同研究先制定了造船的计划:
1.准备:决定造一艘什么船;准备需要的材料。
2.制作:画出船的设想草图;动手制作。
3.改进和完善: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演示、介绍大家的小船。
我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动手能力也特别强,在船的展览会上,学生各个展示自己的作品,纷纷给大家介绍自己小船的特点,小船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船更结实耐用,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以及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用脑思考,动口交流,集思广益,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非常浓。学生因为有这样一些不断产生的问题,才会持续进行观察实践活动,也正是因为他们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又产生新的问题,才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另外,进行观察、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主要让学生观察研究的是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探索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还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怎样利用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呢?这主要是考虑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认识是不巩固、不确定的。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曾否定过他们的推测,让他们用物体的沉浮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则可以加深、巩固他们对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形成问题的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如: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根据不同情况也可采取班级同学合作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由浅入深地探究,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师要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在课内外进行一些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自然现象与规律,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动手动脑实践体验素质教育学会欣赏和创新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型的课程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这一新型学科的出现对我们教师又是一个学习——实践——研究——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教学的开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知道,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以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和政协会议(两会)精神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会产生新的目标、新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结果的设计、记录。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许多科学现象,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只凭教师的说教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的,而且也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生活的现象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自然现象与规律,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形象、具体、直观的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加以有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组织学生经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观察活动,学生看到实验材料,进行了预先推测。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艇为什么既能潜入水中,又能浮出水面呢?”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我们师生一起解决了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二、动手操作实验,质疑解难,研究探索自然规律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试着做出了一些解释和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和物体的形状有关等。学生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们的这种推测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肯定会发生矛盾。当学生的认知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正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因为他们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获得了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并认识到物体的沉浮还与承载的物体有关,我还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知。
三、动脑制订计划,动手亲自实践,得出科学结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创造,欣赏人类、他人和自己的创造。欣赏人类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准的教学视点,足够宽的教学视野。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关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脉搏,适时地引入现代科技的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和美丽。
如在“造一艘小船”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师生共同研究先制定了造船的计划:
1.准备:决定造一艘什么船;准备需要的材料。
2.制作:画出船的设想草图;动手制作。
3.改进和完善: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演示、介绍大家的小船。
我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动手能力也特别强,在船的展览会上,学生各个展示自己的作品,纷纷给大家介绍自己小船的特点,小船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船更结实耐用,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以及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用脑思考,动口交流,集思广益,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非常浓。学生因为有这样一些不断产生的问题,才会持续进行观察实践活动,也正是因为他们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又产生新的问题,才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另外,进行观察、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主要让学生观察研究的是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探索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还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怎样利用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呢?这主要是考虑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认识是不巩固、不确定的。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曾否定过他们的推测,让他们用物体的沉浮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则可以加深、巩固他们对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形成问题的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如: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根据不同情况也可采取班级同学合作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由浅入深地探究,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师要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在课内外进行一些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自然现象与规律,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