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效从何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包罗万象。新教材选文的笔锋所及,上达九霄,下抵潜蛟,直至天地间一草一木,尘世中一颦一笑。语文课堂,以人为本。一个个学生,其实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气质不同,才情不一,爱好各异,他们的心灵同时又受着时代气息的渐染,而他们所属的这个时代既在不断奋进,也在不断分化,他们所属的这个时代既格外推崇时尚,也十分强调复归传统。因而他们的心灵自然更为丰富,也更不易捉摸。面对包罗万象的高中语文教材,面对个性迥异的众多青年学子,语文老师在构建有效乃至高效课堂时,常常不免有烟波浩渺、无筏可乘之感。高效课堂,究竟“效”从何来?
   一堂课的构成,离不开三大要素——教材、学生和教师。其中,教材既是学生又同时是教师的认知对象,学生既是教师的认知对象又同时是教师的引导对象,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起着纽带作用,课堂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教材。假定教材最优,假定学生对教材认知的起点一致,那么课堂高效的关键就在教师。课堂上,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他引领着学生认知教材的方向,把握着学生认知教材的节奏,掌控着学生认知教材的深度,因而直接决定课堂效益。那么,语文教师要想生成高效课堂,就必须在上课前深刻解读教材,在上课时充分引领学生。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第一手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手是教师深刻解读教材。语文教材编纂者遴选的每一篇文章既要服从于总体框架,又要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最佳结合的理想高度。基于这一认识,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心中有书”。所谓“心中有书”,就是我们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按照新教材的说法,一篇篇课文从属于一个个单元,一个个单元从属于一件件模块。整个语文教材是一套系统,整套系统分为不同层级,单篇课文处于最基础一级。我们教语文时,既要见到眼前的“这一篇”,更要见到“这一篇”背后的“系统性”,讲解过程力求做到文章与文章之间前勾后连,互相配合,整体一致。除此之外,所谓“心中有书”必然要求我们充分领略到每篇文章的个性,深刻体味出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精妙,而这正是我们产生语文课堂效益的根本前提。教师本人对讲授的文章领略越充分,体味越深刻,那么课堂效益随之成正比。以我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巴金的《小狗包弟》为例,这篇文章我为不属于一届的学生一共讲解了三次。第一次讲解,我体会到的文章主题是“以小狗之死,揭文革之罪”,学生认同;第二次讲解,恰逢我在某校听课,听到一位老师这样点评本文主题,“文章多次提到作者的妻子萧珊,而萧珊正是与作者同甘共苦之人,对于她在文革中的惨然离世,作者深感愧疚与怀念,在本文中直言‘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这种悲情曾长久萦绕在作者的许多同期作品中,可以参看巴金的《随想录》一书。而‘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因此,作者写《小狗包弟》其实是由物及人,借物怀人,抒发悼亡之情”。这种说法让当时在场的许多听课老师觉得耳目一新,进而点头称是,我也感到增加了见识。两年之后,我第三次讲解这篇文章。我依然认同自己第一次所讲的主题“以小狗之死,揭文革之罪”,不过我也认同第二个老师“由物及人”的说法,只是这个“由物及人”被我赋予新的内涵。巴金在文中说“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如果说巴金是为了自我保全,才把无辜的小狗包弟送到解剖桌上并因而自责的话,那么文革的发动者和执行者又何尝不是为了自我保全才将千千万万个像小狗包弟一样的“巴金”送到解剖桌上去的呢?受苦受难的巴金率先自省自责了,难道其余人不更应当自省自责吗?否则我们怎么才能保证文革的历史悲剧永不再来啊!如此分析,我们发觉《小狗包弟》一文深刻的思想性就在于作者以小狗之死,自我之责,昭显了文革之罪,叩问了世人之心。在第三次对《小狗包弟》作的课堂讲解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思想共鸣的程度远高于前两次。
   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必须借助精美的艺术形式加以传达才能在文学史上获得永恒的生命。深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当然是我们深刻解读文本的又一关键点。以我讲授高一必修二《诗经·氓》为例,由于比兴在《诗经》所开创的“六艺”表现手法中占据重要位置,讲解《诗经·氓》必然鉴赏比兴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比兴的概念必须明确,比是打比方,为了彰显甲物,就把甲物比作乙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为了表现甲物,先描绘乙物,再转入甲物,这是南宋朱熹对比兴作的权威注解。近人叶嘉莹先生把它做了进一步概括,“比是由心及物,兴是见物起兴”,都是“用形象来表达或暗示一种意思”。只要我们对比兴的概念明确,老师和学生都很容易在《诗经·氓》中发现这两处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句是以桑叶未落时的鲜嫩喻女子因年青美貌而得宠并引起下文写婚后的感伤,后句是以桑叶凋落时的枯黄喻女子因年长色衰而失宠并引起下文写婚后的怨愤。如果教师循此思路深入研读文本,不难发现新的讲点。《诗经·氓》中有一个意象贯穿了女主人公的整个婚姻生活,从恋爱到结婚,从结婚到破裂,这个意象就是淇水。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结婚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破裂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条鲜明的淇水,比兴的意義实在丰富。它是女主人公一生婚姻喜悲剧的全程见证者,它曾经是爱河,跨过它就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它还曾经是怒涛,坠入它就会坠入无底的深渊;它最终是忘情水,面对它也能让人心中不起波澜。诗意的淇水,涵咏不尽的淇水,教人如何不想它。如果语文教师对文章艺术性的鉴赏能经常做到向前推进一层的话,那么我想我们的学生将会从语文课堂中获得更为持久的审美愉悦感。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另外一手是教师充分引领学生。从根本上说,教育以人为本,既以人为出发点,也以人为最终归宿,语文教育当然毫不例外,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基于这一认识,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首先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备课活动中深刻领会教材,这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最大效益的必由之路;“目中有人”还应当包括教师在上课时能够真正引领学生有效地听,引领学生积极地说,引领学生深入的读,引领学生认真地写。我们发现,在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实绩的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听说读写活动既落到实处,又形式多样,值得借鉴。比如,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时不会总站在讲台上,他会更多走下讲台,站到同学们中间去讲解,去发问,去倾听,这能促使学生有效听课,加强师生对话,提高课堂效益。学生课堂说话的活动也不局限于读书和回答问题,有的老师会安排学生在班上排演课文情景剧,自导自演,有板有眼,谐而不俗,庄而不肃,既展现了学生风采,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一举多得,何乐不为?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过一回“老师瘾”,安排某个学生来给同学们上课,这对老师处理那些属于知识梳理、强调记忆类的课型来说的确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角色互换”。课堂上读书的活动种类更多,默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男生读、女生读,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安排学生课堂读书的活动形式虽然很多,不过各种读书形式的指向却很清楚,有的是感知文本,理解语言,有的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有的是未觉其妙,先奏其曲,这些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掌握课文文本而选择的,不是为了创造课堂浮华的高潮或掩盖课堂教学内容的空虚而被迫的。我也看到一些老师极富特色的结合课文阅读的写作样式,比如上完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就让同学们模仿中央电视台每年评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给刘和珍写一段颁奖词。教过了屈原的《离骚》一课,就让学生模仿《诗经》四言样式改写《离骚》的课文原文,这种作文形式对学生来说,新鲜、生动、有启示、有针对性,能够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章写作好习惯,夯实学生作文基础,值得揣摩借鉴。语文教师始终坚持在课堂上充分引领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表达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高中语文一线教师的重大使命和不懈追求。这项工作,千头万绪,难点很多。我现在认清了两个抓手,一是教师要深刻解读教材,一是教师要充分引领学生。换言之,教师既要“心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我谨以个人曾驾驭的一叶之苇,来探寻无尽的语文教学之海。
  
   张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责任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内心的自主精神的成长,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区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参与到某一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实际的活动体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日本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
传统课堂上,老师占据讲台,霸占黑板,黑板仅仅为老师讲解例题、梳理知识提供方便,仅仅服务于老师的“教”。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改新星学校,鼓励教师打破讲台这道藩篱,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爬黑板”,让黑板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播种的“自留地”,为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服务。近一个月来,在“有效利用黑板”的课题实验中,不少老师嫌学生“爬黑板”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里仅就组织学生“爬黑板”的意义、应
高考是指挥棒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既如此,那如何“指挥”,“指向”何处,“指引”什么,无疑又是一个“触一发而动全身”,乃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大问题。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之时,一根指挥棒,同一个指向,同一的指引;分省命题之后,十多根指挥棒,各有各的指向,各有各的指引,手高手低,指近指远,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也更值得研讨。  讲求公平公正可谓高考之“核”,因为其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全国一
钟灵毓秀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脍炙人口的佳句就诞生在美丽的黄海之滨,素有“黄海明珠”美誉的东台。北宋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先后在此任职。著名的“晏溪书院”泽溉后世,江苏省东台中学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百年老校。这所有着“太阳摇篮”美誉的学校始创于1905年,是江苏近代中学教育史上兴办最早的中学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四星高中,模范学校,文明学校和国家示范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但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由于“识照之自浅”,没有发现作者为我们暗设的解读扶手,往往会对作品产生曲解、误解,导致有些说法争论不休,浪费时间,于学无益。若能深入文本,发现并利用文本中隐藏着的信息,找到正确解读文本的钥匙,就能快速、正确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实现课堂高效率学习。  一.挖掘隐性信息,有助于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  
在亡命日本的十年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而卓越的成就,一跃为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的几年时间里,郭沫若专注于书斋生活,社会活动很少,他所踏足的学术领域,需要的是与世事尘嚣保持距离的心境。内心的平静、淡泊并不意味着郭沫若从现实生活中完全退隐,事实上他的意志并未消沉。在回国前夜,他预想到不久将投身于抗日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南校)系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重点高中和青岛市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学校始建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近五年来有20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2012年高考中有一个班级所有同学全部达到重点线,被誉为“最牛高考班”。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学校之中,有一个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语文教师团队——莱西一中(南
和记叙文以情动人不同,议论文是一种以理服人的文体,而支撑这个服人之“理”的强有力支柱,便是充分的论据,因而选用论据至关重要,论据是劣质的“豆腐渣”,论文之“厦”便会轰然坍塌。  提到论据的选用,我们通常所见的有这么几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即论据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就是通常所说的“材料与观点统一”;二是准确性,即论据确凿、真实、可靠;三是典型性,即所使用的事例或理论具有代表性,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在中国十分有名,曾几何时,这个开头广泛被人谈论或引用,言必称“多年以后”,几乎成为中国先锋文学向现代外国现代文学致敬的标志性词语。这个开头是这样的: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  这是一种奇特的叙事角度,其新颖之处在于:以“现在”为叙述基点,将“
在惊涛拍岸、浪卷飞花的长江北岸,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县。这里,山青水碧,英杰代兴,湖北省示范高中蕲春一中便孕育在这块绚丽而神奇的沃土之中。   蕲春一中已过七秩,一代代一中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铸就了今日的伟绩勋功。如今,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稳步攀升,近几年高考,本科升学率一直稳在90%以上,先后有11名同学考入北大、清华和香港中文大学,并且两次夺得黄冈市理科状元。蕲春一中,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