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议论文引述论据的一点认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记叙文以情动人不同,议论文是一种以理服人的文体,而支撑这个服人之“理”的强有力支柱,便是充分的论据,因而选用论据至关重要,论据是劣质的“豆腐渣”,论文之“厦”便会轰然坍塌。
  提到论据的选用,我们通常所见的有这么几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即论据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就是通常所说的“材料与观点统一”;二是准确性,即论据确凿、真实、可靠;三是典型性,即所使用的事例或理论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能恰如其分地证明论点;四是新颖性,就是要选用尽量能体现时代性的事例,以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几条原则中,前三条是传统原则,毋庸置疑;第四条则是近些年新兴的,尤其是应试作文大行技巧的今天,几十万考生同写一个材料作文,人们常见的事例,考生屡屡使用的事例必然使阅卷老师产生审读疲劳,其作文也自然得分不高,于是“论据要新颖”的原则也就应运而生,有的老师甚至提出了论据选用“非新勿扰”。
  那么,选用论据是否非要“弃旧图新”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名家之作。
  陈鲁民是当代著名杂文家,也堪称用例大师,他的文章《时代呼唤名师》有这样两个片断:
  名师是一盏灯。这盏灯会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走向成功的坦途。名师蔡元培不拘一格聘人才,把年轻有为崭露锋芒的“落榜生”梁漱溟聘为大学教授,造就了一代鸿儒;名师英国科学家戴维,不仅引导法拉第走上科研道路,而且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法拉第后来居上,取得了比老师更大的成就,所以当戴维在填写登记表中对科学的贡献一栏时,他只写了一句话:“最大贡献——发现法拉第。”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名师、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也以自己的睿智和远见照亮了学生们前进的道路。他的高徒赵九章本是学习经典物理的,但他考虑到赵九章的特点及国家的急需,毅然动员他留学时改学气象学,使赵九章成为我国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并被公认为是中国卫星第一功臣。
  名师是一座桥。这座桥是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胸怀凝聚而成。名师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生搞教育,桃李满天下;名师杨昌济“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优秀人才;名师华罗庚“心甘情愿当人梯,鞠躬尽瘁育英才”,提携了一批数学家脱颖而出。叶企孙则终生未娶,视学生如子女,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这座桥是连接奋斗与成功的必经之途,名师们甘愿让学生踩在自己的肩头上攀登。(《科学时报》2007.9.14)
  仔细研究他的用例,不难发现,普通读者都熟知的事例(所谓旧例)如蔡元培、陶行知、杨昌济、华罗庚,作者并不刻意回避,而是采用自“诗”自“例”(用例中人的一句诗来写照其行),然后和新例(如叶企孙)结合的形式概括排列,这样,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分,而且使论证富有气势,语言富有文采,增添了可读性。
  再看一例。2002年广东省招聘司法干部时,梅州地区的考试第一名因报名时所持文凭是假的被拒录,针对这一事件,另一位杂文家阮直在他的《状元也要文凭吗?》一文是这样评论的:
  弄虚作假去骗人当然是混蛋,可弄虚作假是为了有考试的资格,并让考试的成绩证明自己有真才实学,这种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我倒觉得好让人敬佩。就像孙悟空,虽说只是个师出无门的猴头儿,可是捉妖降魔比那些天兵天将都有本事。于是玉皇大帝还是选派他承担了西天取经保驾护航的重任。如果玉皇大帝只重文凭,不重能力,让有“文凭”的天篷元帅去担当,一个小美眉就会把他搞掂,别说取经了,就是采几个野果子都会受阻。……对这样的人才,你再要求他有个学历,那就像非要考证出鲁班是否有名师指点一样荒唐。打鬼有钟馗就行了,你管人家是学文的还是练武的;织布有黄道婆就行,你管她手指粗还是手指细;若按学历要求,叶圣陶不该封他教育家的称号,毛泽东也不该是思想家,他们连个大专文凭也没有呀!……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洋人学一学。《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招聘广告上,只有2%要求硕士,4%要求学士,其余的竟没有学历要求,只要求某项工作,你能不能干。(《杂文选刊》上旬刊 2003年第7期)
  此番论证,正反对比,中外对比,感情充沛,论据充足,其论据来源既有严肃的凿凿新例(华尔街招聘),更有信手拈来的大量“旧例”(孙悟空、鲁班、钟馗、黄道婆、叶圣陶、毛泽东),论证语言幽默诙谐俏皮,又满含讽刺,嬉笑间即把道理讲得透透彻彻。
  其实,高考作文也有类似的成功范例。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优秀作文《面对赞美,知己守心》有这样一个片断:
  乌鸦不能正确对待赞美,到嘴的肥肉被狐狸叼走;邹忌能够正确对待赞美,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曾国藩与属下下围棋,每每胜利,属下一片赞美声;后来来了一位高手,那人礼让六子,棋局未过半,对方已将曾国藩的棋子分割成数片,曾国藩中盘告输。上个世纪80年代,巴西和阿根廷跻身世界经济前八,西方舆论誉为“巴西奇迹”和“世界一流国家的明日之星”。可是,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美好前程最终化为泡影。二战后的日本没人赞美,但却能够迅速复兴,这便是领导者在战后冷静地汲取了战争的教训,痛定思痛的结果。(《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第一范本》)
  文中有三个例子乌鸦、邹忌、日本尽人皆知,但作者用于此,不嫌累赘,反增丰厚,加之后面曾国藩、巴西和阿根廷两个读者相对陌生的“新”例,动物人物、个体国家、古今中外正反对比论证,包含面广而准,分析中肯而严密,说理充分而深刻。
  关于议论文“论据新颖”,过去的老版课本及相关的写作书籍都鲜有提及,这是因为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摆出来,只要能够让人心悦诚服就是好的,本无所谓新旧;相反,许多好的论据,往往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和淘汰为人们所共知公认的,它可能不够新颖,但它典范,摆出来“够威够力”;我们平时劝人(实际是议论文的口语版),也不会考虑引例是否新颖,因而常常要引“俗话说……”,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说服对方,而不是考虑视觉或听觉冲击力。再看看当年许多论据“新颖”的讨巧式“优秀”应试作文,我们发现,仅隔三五年它就凋谢为明日黄花了,给学生做范文讲解时,不仅无新颖之感,有的论据甚至要加注解,所引的个别“弄潮儿”甚或走向例证的反面。   我们所说的议论文要“论据新颖”,主要是防止学生不动脑筋,不管写什么,不管合适不合适都是屈原、苏轼、司马迁,万金油似的到处直录直贴。而真正有生命力的应试作文是无需刻意回避大家都熟知的事例的,在新颖论据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用用旧例何尝不可——如果说新例是红花,那么旧例就是绿叶,新旧结合,相得益彰。
  可以这样说,“论据新颖”可使文章具有时代气息,具有个性色彩,具有可读性,作为应试的求分之法无可厚非,但若奉为议论文之写作圭臬,则不足为训,甚至是误导;因为通常的文章写作,我们往往是有感而发,一事一议,本已具有个人独异性,一般不存在论据“撞车”不够新颖的问题,只要真实、典型、有针对性,能够服人,就是有效论据。否则,以应试思维写平常之文,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寻找所谓“非新勿扰”之论据,作者必然会文思枯竭,行文也必然生涩而不自然。
  顺便说一下叙例。事例选好后如何录入文中,这是有些讲究的。我们通常讲,议论文中的事实是作为论据使用的,与记叙文中的表述方法不同。记叙文中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的叙事要简洁,要突出有用信息,要围绕论点概括,且忌详叙,尤其不能精雕细刻,否则便会喧宾夺主。
  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在叙例方面,除了简洁概括,还应根据读者对事例的熟悉情况来定。读者熟知的可一笔略过,如前面陈文中的蔡元培、陶行知、杨昌济、华罗庚,阮文中的鲁班、钟馗、黄道婆、叶圣陶、毛泽东,学生作文的乌鸦、邹忌;读者相对陌生的,可作较详细的叙述,如前例中的戴维、叶企孙、华尔街招聘广告、曾国藩下棋、巴西和阿根廷。有时,为了论证的需要,也可以作适当的生动描叙,经典老课文《理想的阶梯》为了证明“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这一分论点就这样叙例: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诺贝尔实验炸药的经历,今人已经耳熟能详,但在文章发表的当年(1979年)人们则相对陌生,因而作者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叙,这种描叙,不仅不让人感到赘余和喧宾夺主,反而让人感到恰切,因为就在这种具体生动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理解了“也正是这种毅力与精神,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作为议论文特体的杂文更是广泛使用这种先生动描述、再深刻剖析的方式,此不赘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这一部分提出,写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我们在教给学生写好应试作文的技巧的同时,还应教给他们正确的写作理论,尽可能少设或不设条条框框,让其领悟写作真谛,为今后的自由写作夯实基础,开创广阔的写作空间。诚如此,则善莫大焉。
  柴双政,语文教师,现居陕西宝鸡。责任编校:洪 鸣
其他文献
苏轼有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细品原文,孝情外壳之中尚有更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李密对前政权怀着浓烈旧情,绝不会立刻臣服新登基的晋武帝。再有身为亡国遗臣,李密本能地对新朝征聘既半信半疑又惶恐畏惧,司马氏家族向以喜怒无常、滥杀嗜血而臭名昭著。俗言“伴君如伴虎”,侍臣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侍奉祖母的骨肉之情,对蜀汉政权的怀旧之情,对新王朝的疑虑之情及对征聘的惶惑之情,交缠纠结在一起。李
“综合性学案”是教师整合学科的各种资源,在学习目标的统摄之下,依据学生的“学情”,结合具体“教情”而设计的引导学生自学、存疑、探讨、归纳、练习最终实现达标的综合性学习方案。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以及整理知能要点、总结方法规律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综合性学案”,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一 语文综合性学案的特点    强调以教材具体篇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短短三万字的小说里,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个文学史上独特、鲜明又光辉的典型形象,也创造了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这样的读书人形象。本文试图对两位读书人的特点作一些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阿Q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现代国人的灵魂。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有相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的本质相同。假洋鬼子和赵秀才都是未庄的大家少爷,“未庄只有
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内心的自主精神的成长,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区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参与到某一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实际的活动体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日本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
传统课堂上,老师占据讲台,霸占黑板,黑板仅仅为老师讲解例题、梳理知识提供方便,仅仅服务于老师的“教”。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改新星学校,鼓励教师打破讲台这道藩篱,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爬黑板”,让黑板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播种的“自留地”,为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服务。近一个月来,在“有效利用黑板”的课题实验中,不少老师嫌学生“爬黑板”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里仅就组织学生“爬黑板”的意义、应
高考是指挥棒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既如此,那如何“指挥”,“指向”何处,“指引”什么,无疑又是一个“触一发而动全身”,乃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大问题。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之时,一根指挥棒,同一个指向,同一的指引;分省命题之后,十多根指挥棒,各有各的指向,各有各的指引,手高手低,指近指远,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也更值得研讨。  讲求公平公正可谓高考之“核”,因为其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全国一
钟灵毓秀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脍炙人口的佳句就诞生在美丽的黄海之滨,素有“黄海明珠”美誉的东台。北宋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先后在此任职。著名的“晏溪书院”泽溉后世,江苏省东台中学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百年老校。这所有着“太阳摇篮”美誉的学校始创于1905年,是江苏近代中学教育史上兴办最早的中学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四星高中,模范学校,文明学校和国家示范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但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由于“识照之自浅”,没有发现作者为我们暗设的解读扶手,往往会对作品产生曲解、误解,导致有些说法争论不休,浪费时间,于学无益。若能深入文本,发现并利用文本中隐藏着的信息,找到正确解读文本的钥匙,就能快速、正确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实现课堂高效率学习。  一.挖掘隐性信息,有助于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  
在亡命日本的十年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而卓越的成就,一跃为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的几年时间里,郭沫若专注于书斋生活,社会活动很少,他所踏足的学术领域,需要的是与世事尘嚣保持距离的心境。内心的平静、淡泊并不意味着郭沫若从现实生活中完全退隐,事实上他的意志并未消沉。在回国前夜,他预想到不久将投身于抗日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南校)系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重点高中和青岛市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学校始建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近五年来有20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2012年高考中有一个班级所有同学全部达到重点线,被誉为“最牛高考班”。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学校之中,有一个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语文教师团队——莱西一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