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点心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平遥的资助奖出资于一个自身也是对摄影有着无怨无悔追求的摄影人—洗心。
  很久没去平遥了,最后那次是2008年,那是我第四次参加平遥摄影节,之后就在想,何时会是我的第五次。四年之后赶上了平遥摄影节一个轮回的最后一年,平遥改变了很多,以前的一些展场不再存在,学生的比例似乎也高于了那些职业或非职业的摄影师和爱好者们。入夜的西大街,客栈和酒吧很是热闹,满街的红男绿女,让人错以为走在香港兰桂坊,不同的是红男绿女们都肩挎着清一色的数码单反。摄影在平遥已经不只是一个传播或者艺术的媒介展示盛会,或者学术观点的交流互动机会,而更让中国的摄影界在这里有机会撒欢和挑刺。同时,也让久未谋面的摄影同好们在这个不断翻新的小城里相聚。
  摄影其实除了传播和艺术的特征之外,也有着它的社会学功能。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波德(Pierre Bourdieu)就曾经在他主编的《摄影,一种通俗易懂的艺术》(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一书中,从摄影本身的貌似简易直白的特征,论及到摄影团体和个人之间仰赖于摄影这个媒介带来的社会互动以及摄影师作为社会角色的再划分。摄影在与其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强化活动参与者自我的社会诉求。
  摄影团体的多元化以及性质的细分化,给摄影人提供以喜好为选择的团体交流机会,互相切磋提高,同时也给团体在摄影活动上的发声增加了话语强度的机制。众多摄影节庆的活动,以不同的主题宗旨,也给相应的团体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作为传播媒介的摄影本身有机会扮演一个社会担当的角色。
  以前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摄影节庆太多,甚至太杂了。现在,我发现中国的摄影节庆就像中国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一样,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国的摄影个人和团体,无论从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有着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规模,那为什么就不能有种类繁多的摄影节庆来服务这些作为社会机制一部分的文化个体呢?
  至少在平遥,我看到了基层的摄影爱好者出于对摄影的热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那些细微末节作成了故事书。在故事书的研讨会上,来自于摄影界行家们的指手画脚使那个摄影人感动得在会后的庆功宴上喜不自胜,一醉方休。摄影师们的一醉方休,并不完全出于自我的得意,某种程度上也是摄影人在同好,特别是那些被认为属于另一个专业圈的认可或者关注的时候,找到自己在摄影这个被波德称为“通俗易懂的艺术”中找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地位。
  摄影在当下的中国,如何在社会担当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发挥自身的社会融合作用,其实比争论摄影作为一个经典传播媒介或者当代艺术载体的功效作用更为重要。
  1902年,年轻的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在去欧洲的途中在纽约停留,为的是拜访他心仪已久的阿尔佛雷德·斯蒂格里兹(Alfred Stieglitz)。斯蒂格里兹从斯泰肯手里买下了他的三张片子。这个小小的姿态给斯泰肯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多年以后当斯泰肯坐上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的位子,他也不忘购买他认为有才华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虽然购买的金额并不很大,但是就像当年斯蒂格里兹对斯泰肯的激励一样,鼓励着年轻一代新人的成长。
  无论是摄影的获奖还是摄影的颁奖,钱只是一个媒介,就像摄影是一个媒介一样,不是用来砸人的,而是用来助人,用来宣誓一种关怀和支持。当摄影节庆这个平台给中国的摄影人提供一个交流和联谊的空间,当金钱在摄影中支持着创作和探索,当金钱真正用来支持艺术,那么有一天艺术也会回报它的支持者。这一定也是洗心和像洗心那样以一己之力实践和支持着中国摄影的爱好者们的一大心愿。
  (编者注:本文提及洗心作品见本期108页)
其他文献
作为当代影像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摄影历史发展脉络就如同这个民族冷静客观的性格一样条理清晰。从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和“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开始,德国的摄影就走上了先锋与实验性的道路。正是这种积极的实验性,50年代前后摄影的功能在埃森艺术学院的奥托·施泰纳特(Otto Steinert)的带领下由客观真实地记录事物本身(客观摄影 Objektfotograf
期刊
时间:2012.9.13—2013.1.3 地点: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英国首都伦敦的巴比肯艺术中心,是欧洲著名的集各艺术门类和图书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展演场所,其下属的巴比肯艺术画廊(Barbican Art Gallery)举办的《事过境迁 留影长存:1960和1970年代的摄影》(Everything Was Moving: Photography from the 60s and 70
期刊
时间:2012.10.3—2013.1.4 地点:纽约现代艺术馆  今年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的“新摄影”展(New Photography)的展览推出了五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上海年轻摄影师宋涛(1980—)、季炜煜(1979—)的 “鸟头” 组合入选该展,策展人认为他们以对自己居住社区现实的捕捉来对抗城市的景观变迁,他们继承了摄影再现的传统,同时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大量抓拍,代表了迷恋于记录的
期刊
时间:2012.9.25—2013.2.24 地点: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出生于1931年的美国摄影家瑞·梅茨克(Ray K. Metzker)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摄影师之一,他曾经运用高反差印相、多重曝光、合成影像等多种实验技法,创造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瑞·梅茨克14岁开始学习摄影,1953年在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曾任人像摄影工作室助理,1954年至1956年入伍美军驻扎韩国
期刊
T:您在德国接受的摄影本科教育然后在美国读的研究生,毕业后您在美国和欧洲的多所大学都有任教。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摄影注重于国家以及整体的表达,而欧洲的摄影更多地关注人的个体本身。您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摄影传统以及美国和欧洲摄影教育之间的不同?  B:对我来说在80年代作为学生能够到美国去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美国大学的摄影教育注重理论性和科学性,而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不可能的,当时德国摄影教育还是以实
期刊
CIRO FLEX MODEL F  CIRO FLEX MODEL F 相机是1941年成立的美国Ciro Cameras公司制作,他们主要为蓝领阶层制造“working man’s Rolleiflex”,生产了CIRO-FLEX MODEL A —F六款机型,机身外观接近一致,只是快门和镜头组合不同。MODEL A —E采用Wollensak Anastigmat 85/3.5镜头。MODE
期刊
缘起  说老实话,我曾经对吴老的作品并不感兴趣,也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他解放后的作品,总是感觉很“老气”。直到2005年,偶然在沈阳的一个摄影书店花60块钱淘到一套1980年代出版的《吴印咸摄影集(上下册)》1。从那一刻起,我对吴印咸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这两本画册中收录了吴印咸在1981年和1983年间拍摄的《人民大会堂》系列组照。这组摄影作品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很少被提及,甚至早已被遗忘。2显然
期刊
2012年6月20日,松下公司在中国正式发布LUMIX G微型系统的新成员GF5。发布会期间,松下电器事业株式会社AVC社研发网络事业部影像网络1部部长井上之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问:LUMIX GF5主要有哪些卖点?  答:这款相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袖珍化的体积,同时它在高感光度情况下也能保持很高的像质。另外,LUMIX GF5还拥有众多选项,可轻松体验艺术摄影的魅力。  问:如此小巧玲珑的LU
期刊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美食的广告拍摄是一份比较有挑战的工作,食品属于相对难拍摄的商品,和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食品没有形状可言,你想要什么造型就要加工成什么造型,所以在拍摄之前你要确定想要的是什么,加工起来是否可以实现,你需要解决的前期问题远远比你要拍摄它更为复杂。  正式拍摄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拍摄的成功与否。一般有美食拍摄需求的客户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餐饮企业,一类是食品企业。  餐饮企业的拍摄
期刊
初识李杰是在十几年前,他送我《川西民俗》的画册。那时拍纪实的人不多,出画册的就更少了,所以印象深刻。  后来,陆续见到了李杰的《布拖记事》和《布拖·中季伦·莫洛哈拉—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国家三个不同区域村落的百姓日常生活》,应该说李杰的影像一直是在记录的层面上,直到我们看到了他的《海上》。  记得曾有人问我:评价纪实摄影有什么标准吗?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你能够用比较长的时间关注一个题材,拍摄也有一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