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理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心琢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下面就谈谈我在教乐理时的一些体会。
一、找切入点
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点将话题切入你要讲的乐理概念十分重要。切入适时,恰到好处,就为接下来的乐理教学开了个好头,反之就会人心难收。我的做法是趁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心理又最放松的时候切入。注意力集中有利于他们听明白老师要讲的知识,心理放松则有利于他们解除对乐理概念的畏难和逃避的心理。要知道许多孩子一听讲乐理就关闭了大脑,打起了哈欠。至今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要看老师的组织与引导了。
例如:在讲“民族调式”这个内容时,我先领着学生唱了几首好听的短民歌,有古朴的《苏武牧羊》、旋律优美的《牧歌》,以及富于乐观气息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学生唱得很认真、投入。唱完后,我热情地鼓励了他们,并借机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几首歌都用了哪几个音吗?学生一听,全愣住了,因为刚才只管唱得高兴,谁也没注意到用了什么音。于是我接着说:“别着急,老师再把这几首歌弹一遍,请大家用笔记下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出笔,受了鼓励的他们很想漂亮地完成老师的问题,结果他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正确答案。由于找到了切入点,学生就进入了一致兴致勃勃的学习状态,使我顺利地切入到“民族五声调式”的教学点之中。
二、找兴奋点
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后,并不会一直维持这种注意力的高潮,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他们。自然状态下,他们的注意力是呈波浪曲线的,要维持这种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还需要老师找到一个又一个兴奋点,也就是最能刺激学生,最令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形式。
例如在讲“音程”这个概念时,我就利用了同学们本学期学会的《送别》这首歌。由于这首歌学生唱得好,也能用口琴吹两声部,又曾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愿意复习。于是我让学生边演边唱(奏),边聆听和体会“旋律音程”是如何串接成一条单旋律的,以及“和声音程”在合唱部分的立体效果。由于选对了学生所爱,所以学生学习的情绪好、效果好。在同一课时内,还学了一些常用记号如:强音、保持音、顿音、延长音、D.C、D.S等。这堂课乐理内容很多,但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
总之,兴奋点很重要,而寻找或创设兴奋点,更为重要,教中要注意始终吊起孩子的胃口,这如同电视报刊的争收视率,发行率一样。
三、找发散点
在音乐表现中,乐理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它是融化在整个艺术体系之中的。我们有足够的空间,领着孩子走进艺术的宫殿,去领略艺术(音乐)的美妙,乐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清概念上,而应以乐理为基点,将知识向四周辐射、发散。
例如:讲“力度与力度记号”时,我安排了几个环节:1.根据力度记号唱一些歌曲(或片断);2.欣赏一些音乐片断,在谱面上标出力度记号;3.为一条短小无題旋律设计力度记号;4.为《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二度创作。其中我重点突出了力度记号的应用,同时也联系了音乐语言的其它要素,甚至还包括演唱演奏形式,以及它们共同作用于音乐中,对音乐形象塑造的意义。中间还穿插了一点音乐欣赏内容(如《拉德茨基进行曲》的作者及内容简介、《伏尔加船夫曲》背景简介,什么叫二度创作等)。有些内容虽然三言两语,但课就丰满了许多。
四、找参与点
兴奋点要去寻找、创设,而发散点的多少、深度要受一节课容量和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唯独参与点在一堂课中可以无处不在。即使是乐理的讲析阶段,也要尽可能避免老师一头罐,应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引导他们自己去揭示新概念内容,不论你讲的乐理概念多么地晦涩,都不要放弃这个努力。
例如:讲“音程性质”。大、小、增、减、纯五种音程易把学生搞晕,教学时我耐着性子,引导学生从“全、半音”、“音程度数”这些旧知识入手,又举例让学生判定音程的度数与音数,再从琴上听音程实际效果……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讲出“大三度”、“小三度”。
一般来说,讲概念的时候参与点比较难找一点,但进入乐理的应用、表现与创作的环节,参与点就好找了。总的来讲,要想学生学得懂、记得牢,老师必须把握一个原则:能讲半句话时,就不讲一句话,另外那半句叫学生湊。
五、找出没点
乐理概念随时体现在一部部音乐作品中,教学是一项需要反复实践的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要今天讲完了乐理就作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随时留意它出没的地方,经常提出来讲讲,哪怕是极随意地带一下,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复习过程。
以上所列的五点,各有其侧重面,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多点并存,要灵活地运用,就需要我们打开更为广阔的思路,为乐理教学注入更多的欢乐与生机,让孩子们真心地喜欢它。
一、找切入点
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点将话题切入你要讲的乐理概念十分重要。切入适时,恰到好处,就为接下来的乐理教学开了个好头,反之就会人心难收。我的做法是趁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心理又最放松的时候切入。注意力集中有利于他们听明白老师要讲的知识,心理放松则有利于他们解除对乐理概念的畏难和逃避的心理。要知道许多孩子一听讲乐理就关闭了大脑,打起了哈欠。至今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要看老师的组织与引导了。
例如:在讲“民族调式”这个内容时,我先领着学生唱了几首好听的短民歌,有古朴的《苏武牧羊》、旋律优美的《牧歌》,以及富于乐观气息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学生唱得很认真、投入。唱完后,我热情地鼓励了他们,并借机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几首歌都用了哪几个音吗?学生一听,全愣住了,因为刚才只管唱得高兴,谁也没注意到用了什么音。于是我接着说:“别着急,老师再把这几首歌弹一遍,请大家用笔记下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出笔,受了鼓励的他们很想漂亮地完成老师的问题,结果他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正确答案。由于找到了切入点,学生就进入了一致兴致勃勃的学习状态,使我顺利地切入到“民族五声调式”的教学点之中。
二、找兴奋点
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后,并不会一直维持这种注意力的高潮,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他们。自然状态下,他们的注意力是呈波浪曲线的,要维持这种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还需要老师找到一个又一个兴奋点,也就是最能刺激学生,最令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形式。
例如在讲“音程”这个概念时,我就利用了同学们本学期学会的《送别》这首歌。由于这首歌学生唱得好,也能用口琴吹两声部,又曾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愿意复习。于是我让学生边演边唱(奏),边聆听和体会“旋律音程”是如何串接成一条单旋律的,以及“和声音程”在合唱部分的立体效果。由于选对了学生所爱,所以学生学习的情绪好、效果好。在同一课时内,还学了一些常用记号如:强音、保持音、顿音、延长音、D.C、D.S等。这堂课乐理内容很多,但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
总之,兴奋点很重要,而寻找或创设兴奋点,更为重要,教中要注意始终吊起孩子的胃口,这如同电视报刊的争收视率,发行率一样。
三、找发散点
在音乐表现中,乐理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它是融化在整个艺术体系之中的。我们有足够的空间,领着孩子走进艺术的宫殿,去领略艺术(音乐)的美妙,乐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清概念上,而应以乐理为基点,将知识向四周辐射、发散。
例如:讲“力度与力度记号”时,我安排了几个环节:1.根据力度记号唱一些歌曲(或片断);2.欣赏一些音乐片断,在谱面上标出力度记号;3.为一条短小无題旋律设计力度记号;4.为《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二度创作。其中我重点突出了力度记号的应用,同时也联系了音乐语言的其它要素,甚至还包括演唱演奏形式,以及它们共同作用于音乐中,对音乐形象塑造的意义。中间还穿插了一点音乐欣赏内容(如《拉德茨基进行曲》的作者及内容简介、《伏尔加船夫曲》背景简介,什么叫二度创作等)。有些内容虽然三言两语,但课就丰满了许多。
四、找参与点
兴奋点要去寻找、创设,而发散点的多少、深度要受一节课容量和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唯独参与点在一堂课中可以无处不在。即使是乐理的讲析阶段,也要尽可能避免老师一头罐,应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引导他们自己去揭示新概念内容,不论你讲的乐理概念多么地晦涩,都不要放弃这个努力。
例如:讲“音程性质”。大、小、增、减、纯五种音程易把学生搞晕,教学时我耐着性子,引导学生从“全、半音”、“音程度数”这些旧知识入手,又举例让学生判定音程的度数与音数,再从琴上听音程实际效果……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讲出“大三度”、“小三度”。
一般来说,讲概念的时候参与点比较难找一点,但进入乐理的应用、表现与创作的环节,参与点就好找了。总的来讲,要想学生学得懂、记得牢,老师必须把握一个原则:能讲半句话时,就不讲一句话,另外那半句叫学生湊。
五、找出没点
乐理概念随时体现在一部部音乐作品中,教学是一项需要反复实践的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要今天讲完了乐理就作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随时留意它出没的地方,经常提出来讲讲,哪怕是极随意地带一下,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复习过程。
以上所列的五点,各有其侧重面,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多点并存,要灵活地运用,就需要我们打开更为广阔的思路,为乐理教学注入更多的欢乐与生机,让孩子们真心地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