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ice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泰两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中国从明朝开始就与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往来密切。据明史记载,在明一代泰国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达112次。随后的曼谷王朝十分重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重视翻译中国的古典小说。自曼谷王朝初期译介《三国》和《西汉》起,从此拉开了泰译中国作品的序幕,两百余年来不绝如缕,硕果累累。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试图还原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全貌。
  【关键词】 中国文学;泰国;译介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50-02
  中国文学伴随着泰中贸易及华人移居进入泰国,在这两百三十多年间,中国文学泰译本在泰国广泛传播,在带去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对泰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直以来,海外华人始终扮演着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起着推动作用,泰国的社会政治层面也在不同时期支持着这一工作。此外,娱乐媒体这一新兴的“社会推手”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的进程。在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传播相对稳定的局面下,娱乐文化潮流的繁荣兴盛,现代科技娱乐的快速发展,不仅扩大了文学受众和文学欣赏渠道,也让文学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关注。
  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王室支持推动下的中国文学译介时期(约1782-1910年)
  自从阿瑜陀耶王朝开始,中国的文学作品就开始影响泰国社会。据推测,中国的文学作品最开始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经由中国商人赴泰贸易传播过去的。不论是讲述当时中国时下流行的故事,还是其他的文艺戏剧,这类通俗的沟通方式在中泰人民之间形成了文化沟通的纽带。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民俗故事,吸引了泰国各阶层的民众。约一百年前,泰国丹隆拉差努帕在《三国史话》中收集整理了曼谷王朝拉玛一世至拉玛五世的古典文学作品,数据显示自1809-1925年,最少有34部中国文学译作。曼谷王朝拉玛一世时期,有宫廷财政大臣昭帕亚帕康组织翻译了《西汉》和《三国》,最初这两本译著被刻于“页书百兰”上。拉玛二世时期译了《列国》《封神》《东汉》。这五部都是在王室的主持下进行译作的,并在后续的历史时期对泰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拉玛三世时期几乎没有出现通过翻译中国文学来传播文化的行为,反而是从各类的寺庙建筑中吸收中华文化。从拉玛四世起,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又重新兴盛起来,拉玛四世至拉玛六世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中国文学的泰语译本,如:《西晋》《东晋》《南宋》《隋唐》《南北宋》《五代》《说岳》《五虎平西》《五虎平南》《薛仁贵征东》《明末清初》《元朝》《岭南逸史》等,共计27余本。拉玛四世至拉玛六世时期之前的翻译都是由国王主持展开的,到了这一时期,翻译的工作逐渐交由王公大臣或贵族进行,并在王室的印刷廠制作出版。还有部分泽在西方人早先设立的布拉雷印刷厂印制。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经典的历史典籍为主,多为战争题材,比较注重实用性。最初拉玛一世下令翻译《三国》,是因为那时国家常与缅甸发生冲突,需要了解更多治国用兵之法。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三国》对泰国政治有益,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安邦定国,加上可借鉴中国文学经典开阔国民视野,所以命令官员把《三国》译成泰文。《西汉》和《三国》作为译介的开山之作,对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的译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早期泰国私人出版社推动下的中国文学译介时期(约1868-1910年)
  印刷技术于1662年的阿瑜陀耶时期传入泰国,在曼谷王朝时期开始兴盛。泰国最早的印版出现于1836年6月3日。曼谷王朝的大部分印刷厂都是致力于传教的在泰传教士建立的。随后,拉玛四世时期建立了正式的王室印刷厂,拉玛五世时期出现私人商业印刷厂。印刷厂的大量出现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提供了便利,原来翻译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得以版印成册,如:《小红袍》《隋唐》《元朝》《清初》等,成本的译作在市面流通后,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本是《西游》。《西游》作为中国经典名著按理来说应该在曼谷王朝初期就由王室主持翻译,但是直到拉玛五世后期才被翻译,而且负责印刷传播的是在泰华人。
  三、报刊驱动翻译时期(约1920-1950年)
  拉玛五世时期,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泰国报刊行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印刷业繁荣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消费。印刷商为了利益往往会关注当时社会的需求,寻找质量优良的作品,因此大众文学消费的口味极大地影响着报刊上呈现的中国文学作品。20世纪初期以来,泰国的读者一直从报纸上关注中国文学的新旧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历史演义小说和历史传记。此外,由于泰国掀起的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潮流,出版社翻译的速度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一些民间私人翻译的作品。中文报纸也在这一时期华人子弟的推动下诞生。借助中国报纸传播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例子是《五虎平北》,由沙炎叻报社翻译,1921年整理成册出版。
  四、海内外华人推动翻译时期(约1950-2010年)
  1930至1950年间,中国的文学译作没有太多亮点,直到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大批中文泰译作品,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的翻译进入鼎盛时期。此后,中国文学在泰广泛传播,部分书籍还成为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及“中国研究”的学术议题。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热潮,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外因素其一是中国新时期的政治运动和中国作家的文艺思潮,最突出的是1976-1990年对鲁迅作品的译介,其二则是香港武侠小说和台湾琼瑶爱情小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最为明显)。   至于国内方面,主要是这一时期能够读写中文的第一代第二代华人数量逐渐减少,以及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激发了泰国华人强烈的维护中国文化的潜意识和决心,于是较多的译作应运而生。这一阶段推动中国文学在泰国译介的主力军包括华人学者、华裔作家、翻译家、华人慈善组织以及各大出版社,甚至成立了专门发行传播中国语言文学作品的出版社。同时,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的泰国人或泰国华人赴华学习汉语,这一群体也是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广泛传播的重要力量。
  1950-2010年间,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成效显著,数量颇丰,可分为以下五类。
  武侠小说:20世纪50年代后泰国掀起了翻译武侠小说的浪潮。早期中国的武侠小说在泰国接受度不算高,直到大量的香港电影电视剧进入泰国市场后,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翻译才到鼎盛时期。中国武侠小说在泰国风靡了60多年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中国作品在泰国断断续续地传播,武侠小说从未中断过,现在泰国大概有30位中国武侠小说翻译家,老一辈如诺·诺帕拉至今仍笔耕不辍,不断推出新的译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20世纪70年代后,由泰国知识分子从中国译入。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泰国被翻译得最突出的一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对泰国读者而言是一种“新事物”带来了寻求解放的进步思想。
  诗歌作品:20实际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泰译中国古诗,有专门出版中国诗歌的机构,这些诗歌还被收录进了泰国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比较文学的教材中。中国诗歌在泰国流传已久,目前搜集到的第一篇泰译中国诗歌是拉玛六世时期建造的邦巴茵行宫天明殿内石刻的汉字古诗,诗歌内容主要是称赞国王的功德和大臣们的尽忠职守。其余的泰译中国诗歌直到拉玛九世时期才出现,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大量出版供普通大众赏读的中国诗歌译作。
  电影电视剧:泰国民众以电影电视剧为媒介了解到的中国文学作品。
  “触屏”网络文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通过“屏幕”传播中国文学,在泰国社会激发了对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学甚至是政治和生活哲学的浓厚兴趣。21世纪10年代,泰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的媒介形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发展成“电影电视剧屏幕”,又到“电脑桌面”,直到现在的“触屏”手机。关注的文学体裁从历史演义小说到武侠小说,再到言情小说、魔幻小说、穿越小说、悬疑小说等。
  总体而言,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译介传播的起点较高,有一个好的开端,《西汉》《三国演义》和《列国》受到泰国王室的推崇,让中国文学在泰国翻译传播的脚步不断向前。特别是《三国演义》,在泰国各个时期都得到广泛认可,而且对其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既被应用到战术兵法中,也被用于商业运营中,还被泰国人奉为生活哲学,甚至改编融入艺术表演,带来无穷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翻译的语言辞藻华丽,对泰国作家界和小说翻译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逐步形成了泰国武侠小说翻译的特色,也慢慢延续到其他文本的翻译中。
  在泰国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范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长期的“中国文化热”,新起的“中国热”,加上作为桥梁的译者,作为接收方的读者,以及中间出版商的共同推动,两国在社会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发展正朝着光明的未来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范兰珍.中国历史故事题材影视剧在泰国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5.
  [2]李雅婧.泰文版《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及流变[D].广西民族大学,2016.
  [3]徐佩玲(Pairin Srisinthon).中国现代文学对泰国影响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何明星.从“三国演义”到鲁迅,中国文学在泰国的传播[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6):45-52+89-90.
  [5]谢玉冰.中国古典诗歌在曼谷王朝时期的泰译及流传[J].国际汉学,2016,(02):146-153+204.
  [6]王苗芳(Chalalai Thanaruksirithaworn).中国武侠小说对泰国的影响[D].浙江大學,2009.
  [7]饶芃子.中国文学在东南亚[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03):3-6.
  [8]金勇.《三国演义》与泰国的文学变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03):41-45.
  [9][泰]达璐妮·替拉吉迪彭:中国武侠小说在泰国的传播[D].泰国华侨崇圣大学,2009.
  [10][泰]拍玲·希新通:泰国读者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反应[J].中国学研究,2015,(8):1-23.
其他文献
【摘要】 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背景下,提出现代产品创意设计“以人为本”主导设计思想,和“回归自然”设计表达。认为:非遗文化背景下现代产品创意设计的创意设计要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要注重灵活性,还需要一定的奇特和创新性。在坚持设计创意与用户需求统一的同时,要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注意产品细节,提高用户情感愉悦度。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产品;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J5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现阶段,中华文化的传播任务紧迫而艰巨,传播途径的选择和传播方法的使用极其重要,将影响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在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眼中,传统文化中与其三观不相符之处便会被放大,甚至被作为反对中华文化的借口。因此,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精神分析中华文化便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本文将以《论语》为例,具体分析如何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国家解读儒家文化精神,从而增大中华文化精神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 中
期刊
【摘要】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一个极具特色的显性话语,广泛存在于以伦理教化为旨归的古典戏曲、小说的创作及评点当中,历来颇受研究者瞩目。其“惩恶劝善”的褒贬大义与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选择、叙事策略及艺术构思等方面均产生着深远影响。在明清两代的文人戏曲当中,存在着大量借用春秋笔法进行创作的例子,孔尚任的《桃花扇》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春秋笔法在《桃花扇》中具体体现为笔削手段
期刊
【摘要】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中跟“月”相关的诗歌更能体现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翻译是一个语义转换的过程,其中难免会造成文化因素的流失,而有的流失是不可挽回的,有的流失可以通过对意象进行重构来进行弥补。本文旨在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月”诗的翻译,探寻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与重构。  【关键词】 李白;“月”诗;文化流失;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I207 【
期刊
【摘要】 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堕落》明显受到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地下室手记》的影响,包括在反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地下室手记》和《堕落》主人公都缺乏传统的英雄品格、自我不稳定且精神分裂、困境之中自暴自弃式的反抗堕入了更深的深渊,他们属于反英雄人物形象,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却有很多相同之处,而又不完全相同,本文对两篇小说中的两个反英雄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期刊
名家简介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2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上榜学者。1983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3年提升为教授。1997年起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东方和西方美
期刊
【摘要】 任继愈曾说,朱子的哲学体系以“格物”作为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内圣外王的起点。朱子本人也曾提出大学的用力之处在“致知”和“格物”。但是“格物”和“致知”仍停留在“穷理”的层面,真知的体认和推及还需要落实到“行”之中。本文通过梳理《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格物致知”思想,结合《朱子语类》分析其中的抽象义理与具体内涵,浅析朱子的“格物致知”与“知”“行”的关系。  【关键词】 朱子;格物;致知
期刊
【摘要】 “八议”是中国帝制时期的一种刑罚适用原则,被视为传统帝制社会官僚等级特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八议”制度规定,法律限定的八类特殊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不可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而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犯罪情况减免刑罚。“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从此成为后世历代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八
期刊
【摘要】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植入民族音乐,一方面有利于弘扬并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自身的根源性、多样性和教育性要素实现社区文化的引领性作用,推动社区文化的合理有效的开展,在大众思想凝聚力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民族音乐;根源性;多样性;教育性;社区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资源建设是未来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文化馆文化资源建设,更多的是指特色资源的建设。北京数字文化馆在资源建设的选题上要始终不忘坚持北京特色主线,强调整体框架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权威性和完整性,强化版权意识和品牌效应,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特色资源。北京数字文化馆特色资源建设的路径通常有:秉持“大文化”理念;创建跨机构合作联盟;建设开放型数字化人才体系;内容高雅化呈现,民族化呈现,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