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的“未学先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笔者开了一节研究课《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以下是上课伊始的教学:
  师:(呈现体积分别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小方块。)这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1立方厘米。
  师:那么棱长为1分米的小方块,它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1立方分米。
  师:对照1立方厘米,你能说说老师手中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吗?
  (呈现长6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生:10立方厘米。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是猜的。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可以把这个长方体切割成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再数出小方块的数量。我看大概有18立方厘米。
  生:只要用尺子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把三个数相乘,结果就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有哪些同学知道?
  (有10多位同学举手)
  ……
  新课程实施以来,诸如以上这种“未学先知”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事实的认知起点明显高于逻辑的认识起点。而学生的这种反应往往与教师的预设是相违背的。对于教学过程中如此的生成,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据笔者所知,教师们一般有如下几种应对措施:
  其一,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硬把他们拉回来,学生就只能“明知故问”了。这样,学生显然没有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就成了无效或低效教学。正因如此,教师就怕学生有“先知”,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课堂上就不认真听讲,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吧,况且“先知”并不意味着“先觉”。
  其二,教师认为“学生知道了,就不用教了”。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结果,又何必苦苦地上下求索,没必要再刨根问底。正因为有此思想主导,这类教师就采取顺水推舟,针对结论开展练习的策略。可是,仔细思量,这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有何本质区别呢?学生的练习量是获得了显著增加,可学生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却一无所知。这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系统的构建都是非常不利的。
  其三,引导学生刨根问底、自主探究,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说,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验证、帮助理解计算公式、探究为何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这样的课,依然是有效而富有意义的。
  综观这三种应对措施,笔者选择了第三种,让学生由已知进行回溯,经历一个丰满的课堂教学过程,而非简单的“公式呈现—尝试运用—练习巩固”。这样做主要基于如下认识: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未学先知”
  1.“未学先知”是教学的精彩生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真实,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生成并非都是事先可预设的,非预设性生成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和各种预设性的生成资源共同构成精彩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各种非预设性生成信息时,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的策略真诚应对。
  教学实践中发现,“未学先知”并不是在任何课堂中都会出现,但不管何时发生,不管教师是否已有预设,都是学生主体的客观表现,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未学先知”产生害怕或逃避情绪,而应该积极应对。
  2.“未学先知”是教学的真实起点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才能做到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谈话,课始、课中提问,如“关于这些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教师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未学先知”,教师是不应该刻意回避的。
  3.明了学生“未学先知什么”
  笔者在上这节研究课之前,曾对学生进行过课前测试,“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吗?”全班45位同学中仅有2人认为自己知道并写出正确的公式。“你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吗?”全班没有一位同学知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两位同学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且仅仅停留在了解结果阶段,对于结果的形成过程一无所知。可是,在上课过程中却有10多人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与课前的2人差距悬殊。难道是学生在作假吗?显然不是,因为课前的问题和课间不同,造成学生的回答也就不一致。其实,课间认为已经知道公式的学生处于对知识的再认水平,与课前的2人是有本质区别的。由此可见,即使“未学先知”也还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只有明了学生“未学先知什么”,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组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需要准确应对“未学先知”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个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是说,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片段性的零碎知识层面,也不能仅满足于教给程序和方法,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放在数学思想的脉络中,还原到它的意义情境中,让学生在这个背景下学习“知识”。这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各自系统的认识结构并随时通畅地提取信息,促使各类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为例,面对学生的“未学先知”时,是舍弃预设好的探究过程直接进入练习巩固,还是因势利导探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显然,我们理应选择后者。即当学生直接说出V=abh时,教师应善于追问,寻根溯源,自然而然地引出学生探求公式由来的欲望。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我们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如果仅知道结论而没有质疑、探究的意识,也是不行的。这个公式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猜想,猜想要成为结论还有一段距离。那这个公式到底对不对呢?又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些才是我们更应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想知道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然后带领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学具进行“猜想、操作、推导”。如此教学,“教学的学术形态将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态”,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问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又可以彰显出过程性的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浙江省金华市柳湖小学 321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汲取了河南永威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学科课程中,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工作目标,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核心,提出了“导-学-析-练”四步课堂教学模式,本文拟以“打造高效课堂,全力提升课堂质量”的思想为指导,探索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高效体育课堂的教学结构模式。  关键词:“导、学、析、练”;四步;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通过观摩第十六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现场展示活动,思考如下:当下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专业上要有“硬功夫”;足球走进校园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课课练要“巧练”,体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要依托于“以身践行”。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42-02  2018年11月21日~
摘 要:为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北京市图强第二小学开发了以家庭结合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1 3实践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了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增强了家长对学校体育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家校结合;家庭体育;“1 3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8-00-02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身心发展产生最直接
摘要:在体育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对体育器材进行大胆的“改进”与“创造”,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实践;专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 (2020) 02-0087-0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其中“科学精神”“实践创
摘 要:如何让教师从每一节的体育课堂中“跳出来”,从“相邻洞穴”的教室中走出来且融合在一起?本研究尝试建立一个群组体育生态的大课程:超越班级授课制“班、课、时”的局限,从“单一课堂、单元教学”的学习变为“跨龄、混龄”的合作学习,形成一个科学的学习链条。本文以中关村三小体育学科的实践探索为例,详细介绍中关村三小班组群体育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真实的学习为价值取向的班组群体育大课堂,不断探寻学科核心素
摘 要: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预示着我国冰雪运动将迈向新的台阶。“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就是申奥成功后的重要举措,它是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基础条件和主要形式。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首师大顺义附小”)作为北京市首批冰雪特色校,基于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背景,从文化氛围、活动设计、校队建设、家校协同等方面多措并举,重参与、重育人,因地制宜地推进冰雪
[王文生教授点评]    在本期点评中,我想就“如何备课”一题介绍一位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肯·贝恩(Ken Bajn)曾获得多项全美教学奖,被誉为美国最好的老师之一。作为美国影响较大的四个教学中心的创始人,肯·贝恩结合自己对不同大学和各个学科近百位卓越教师长达15年的观察研究成果写出了一本书,即《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并已被译成6种以上的文字,成为国际畅销书。  虽然该研究成果是针对大学教师的
四位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教学内容都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一课时,对象是一下年级学生。四位教师中有三位的教学过程基本一样:首先用少许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迅速引出直尺,重点认识厘米、刻度和刻度尺的使用。整堂课的重心在刻度尺的使用和通过使用直尺建立1厘米的概念上。  第四位教师(下称夏老师)的设计却迥然不同,一节课从时间上分作了前后两个单元。前一单元用20分
摘 要:多功能投掷靶集固定靶、移动靶、旋转靶、高低靶多种功能于一体,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投掷掷准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多功能;投掷靶;制作  一、制作材料  钢筋棍、螺丝钉、投掷靶(配发)、小车轮、靶心(木板或铝板)。  二、制作方法  第一步:用手枪钻在投掷靶的顶端沿上至下钻一个通透的孔,在投掷靶的底端钻一个不通透的孔,然后把做好的圆形靶心固定在投掷靶上,如图
摘 要:河南省自2014年底启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行动迅速,各级重视,规划合理,措施有效,在构思发展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创建特色学校、加大普及程度、创新竞赛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全省校园足球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渐趋正规,竞赛体系基本形成,激励机制逐渐完善,呈现出一派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河南省;校园足球;育人为本;普及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