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手操作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思维,使抽象数学知识形象化,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是教师业务学习和发展自身业务水平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生能力;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动手操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我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一张统计表和一枚硬币,让同学们交流了硬币的反面和正面的特征之后,通过玩的方式让大家填好记录表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投掷硬币,有的数,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动手操作往往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仅仅引导学生借助外部观察,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认识是不够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纸片、长方形铁丝框架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办法探索长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量、画、折、比等多样化的操作,获得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理解。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动。例如,在五年级第九册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剪、去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前面已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割补”、“旋转”和“拼合”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怎么组成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1、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要讲求方法。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思考中操作,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自制教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具都可以自制,常常使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会对学生有一个暗示,学生也会尝试着去动手解决一些问题,渐渐地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活动要做到全面,特别关注学困生操作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程度、性格的不同,对于动手操作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一些学生性格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动手能力也相应较强,参与的积极性也就越高,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而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动手能力弱,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较差。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这一差别,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在操作分组时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搭配分组,鼓励他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多指导和肯定表扬学困生的操作,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产生信心。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元角分的知识、年月日的知识、千克、克、吨的知识等不胜枚举。所以,应教育学生养成必要的爱观察、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多积累一些宝贵的生活体验,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有活跃的思维和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猜想验证,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生能力;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动手操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我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一张统计表和一枚硬币,让同学们交流了硬币的反面和正面的特征之后,通过玩的方式让大家填好记录表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投掷硬币,有的数,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动手操作往往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仅仅引导学生借助外部观察,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认识是不够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纸片、长方形铁丝框架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办法探索长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量、画、折、比等多样化的操作,获得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理解。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动。例如,在五年级第九册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剪、去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前面已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割补”、“旋转”和“拼合”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怎么组成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1、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要讲求方法。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思考中操作,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自制教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具都可以自制,常常使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会对学生有一个暗示,学生也会尝试着去动手解决一些问题,渐渐地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活动要做到全面,特别关注学困生操作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程度、性格的不同,对于动手操作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一些学生性格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动手能力也相应较强,参与的积极性也就越高,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而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动手能力弱,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较差。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这一差别,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在操作分组时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搭配分组,鼓励他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多指导和肯定表扬学困生的操作,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产生信心。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元角分的知识、年月日的知识、千克、克、吨的知识等不胜枚举。所以,应教育学生养成必要的爱观察、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多积累一些宝贵的生活体验,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有活跃的思维和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猜想验证,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