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民成为“国家的敌人”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snow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乱之时,法律失语”,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名言。即使到了近代,战时法律与公民权益之间的冲突,也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机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高法院在“日裔公民拘留案”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942年2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授予军事指挥官重新安置日裔美国公民的权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就在几周前,日本轰炸了珍珠港,西海岸民众和军方部分人士都担心日军进袭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社会舆论一开始还听从《洛杉矶时报》“不要自乱阵脚”的呼吁,但随着形势变化,民意开始转向,许多人将敌对目光投向加州的日裔居民。加州社会弥漫恐慌情绪,有人仅仅因为担心被人下毒,就拒绝购买日裔农场主种植的蔬菜,还解雇了许多日裔雇员。
  不久,电台评论员、社论作者、有影响力的农业团体、政治人物纷纷倡议,用一位国会议员的话说,要把“所有的日本人,不管是否本国公民,都安置到位于内陆的集中营去”。时任加州司法总长厄尔·沃伦也支持迁移,尽管他日后为此决策道过歉。而且,沃伦成为首席大法官后,一直致力于维护公民自由——还主笔撰写了“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的判决意见,宣布校园种族隔离属违宪措施——可是,在1942年,他却告诉州治安官们,目前“我们没有发现第五纵队活动的迹象”或“破坏行为”,正说明加州的日本人“深谋远虑”“打算在进攻日来临之际再浮出水面”。之所以没出现“破坏行为”,本身就说明许多日裔居民是不忠诚的。
  上述提议,也得到军方人士的支持。约翰·德威特将军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战争部,日裔居民很可能将有价值的攻击目标的情报传递给在近海活动的日军潜艇,还会协助敌方从事破坏行为与间谍活动。德威特将军相信,许多日裔居民都靠不住,但又很难区分哪些人忠心爱国,哪些人图谋不轨,他认为,为安全起见,唯一的万全之策,是将所有人都迁走。
  1942年6月,约十万名“日裔居民”(7万人是美国公民)被强制送往位于加州东部和落基山脉沿线各州的收容营。收容营被铁丝网围住,由卫兵监管,里面的生活设施“简陋艰苦到极致”。
  需要指出的是,有几千名美籍日裔公民在收容营中报名参军,开赴欧洲战场。第二代日裔移民组成的第442步兵团成为欧洲战场上“获得勋章最多的部队”,日裔士兵们因为作战英勇,共获得一万八千多枚勋章。
  有人选择为国而战,有人选择法律抗争。弗瑞德·是松选择了后者。是松是美国公民,出生在加州奥克兰市一个日裔家庭,他因拒绝向重新安置点报到被警察逮捕,随后被定罪,案件一直上诉到最高法院。是松发表声明说:“集中营是为危险的敌对国侨民和公民准备的;有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卫把守,违规者将被射杀。只有经过公正的审判,才能监禁这些人,这样的话,他们才能以民主的方式,为自己的忠诚辩解。但是,目前采取的监禁措施,根本就没有经过公正的审判!许多有异心的德裔和意大利裔人士也被抓了,可他们也没有像日裔那样,被像牲口一样武装圈禁起来——这难道不是因为种族原因么?如果不是,忠贞爱国的公民要求用一场公正的审判证明自己的忠诚!他们当中,也有许多能对美国证明自己的忠诚的侨民!我的官司或许能为大家讨个说法。
  是松最终没能讨到说法。1944年12月18日,“是松案”宣判。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维持了对是松的定罪。胡果·布莱克大法官主笔的“是松案”判决意见非常简短,判决写道,“审慎的军事当局”发现,鉴于当时形势“紧迫”“需要尽快将所有日裔公民暂时驱离西海岸”。而且,因为“国会在战时更信赖军事长官——通常也只能这样——关于军方有权这么做的判断……现在,我们当然不能——在事情发生后,凭借事后之明,冷静审视之前发生的事——说当时那么做是不对的”。
  尽管有人指责最高法院大法官在“是松案”中没有坚持原则,维护日裔公民的权利,但也有人为大法官辩护说,最高法院当时判断国内形势的依据,是司法部和军方提供的报告。在形势研判方面,肯定是军方更有经验,法官不能越俎代庖,轻易决定放人。万一日裔真的为日军传递情报,或者与其他族裔的民众发生流血冲突,这个“黑锅”该谁来背?
  战后,是松很快获释,并成为加州一位成功的工程师和园林设计师。近半个世纪之后,加州一位律师偶然从解密档案中发现,当年司法部为说服最高法院大法官而提交的报告中,有许多信息其实是军方在谎报谍情、误导政府,而司法部当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却故意向最高法院隐瞒。比如,当时盛传日裔人士给日军发电报、指示轰炸目标,但经过联邦调查局查证,这类传言都是空穴来风,缺乏依据。律师随即找到是松,决定以此为由,提起申诉,争取平反。上世纪80年代,位于圣弗朗西斯科的联邦地区法院正式宣布,对是松最初的定罪无效。
  随后,美国国会启动了对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所受待遇进行调查,并成立了“战时平民迁移和拘留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通过详细调查,并听取七百多位证人的作证,于1983年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二战期间,政府在没有对个案进行审查和掌握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对日裔美国人实行迁移和拘留,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不公正。1988年,国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正式向二战期间被赶出自己的家园的日裔美国人道歉,并为每一位曾经受到拘留、仍然在世的日裔美国人提供两万多美元的赔偿。1998年,比尔·克林顿总统授予弗瑞德·是松国家最高公民荣誉——总统自由勋章,奖励他当年为争取公民权益,发起法律抗争的行为。
  当年的许多大法官都在回忆录或后来的判决意见中进行了反思,承认“是松案”判错了,把本国公民当成了“国家的敌人”。这起案件充分说明,在战时或国家紧急状态下,最高法院更应当保持冷静,提醒总统依循宪法行事。
其他文献
2008年8月22日,孔祥熙夫妇的长女孔令仪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寓所里孤独地去世了。在去世的前一年,孔令仪特地回了一次上海,看了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又到宋庆龄陵园进行祭拜。    这是她在定居美国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上海。在此之前,她已经在纽约送走了一位又一位家人。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在纽约州立医院去世;六年以后,他的夫人宋霭龄也在纽约故去。身为孔家长女的孔令仪从此
期刊
就蒋氏家族而言,蒋介石可谓第一代。第二代指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俩。蒋纬国的身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蒋纬国是蒋介石的养子,实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儿子。    第三代系指蒋氏两兄弟的子女。蒋经国和俄国妻子蒋方良膝下共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此外,蒋经国20世纪40年代还与红颜知己章亚若非婚生下一对孪生兄弟——章孝严和章孝慈。蒋经国病逝后,兄弟二人已将
期刊
1916年9月22日,英国中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的战前训练场上,年仅23岁的澳大利亚士兵贺瑞斯?皮尔斯(Horace Pearce)拿出手中的小刀,在一棵树干上刻下了“H?皮尔斯,AIF,1916年9月22日”(H Pearce, AIF, September 22 1916)。两年后,1918年的6月,25岁的皮尔斯离开了人世。  不知道近百年前皮尔斯在训练场上刻
期刊
北京CBD一间高档写字楼办公室里的这个中年男子,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板。他衣着讲究,但又朴素平常,毫不引人注意。  然而,走出这间高级写字楼,王巍却越来越不低调——奔走于各地演讲和讲学,他的中国金融博物馆每年有上万人造访,他参与开办的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吸引着北京最多的听众。  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批践行者。他是中国证券交易市场最早的策划人和推动者之一,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被业界
期刊
1988年1月13日晚。台北。台湾“华视”正在播放琼瑶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20点45分,电视画面上突然被一张黑色的插播卡隔断,紧接着打出一条白色字幕:“蒋经国先生于今天下午3时50分,因心脏呼吸衰竭崩逝,享年79岁。”    蒋经国弥留之际,台湾高层官员陆续赶到位于台北市大直地区的七海官邸。    七海官邸是早年蒋介石为美军顾问团高级将领建造的招待所,因为美国人认为“七”是幸运数字,再加上附
期刊
2011年11月底,台北媒体竞相报道一则消息,指出蒋经国的孙女蒋友梅将具状控告她的婶母──国民党“中常委”蒋方智怡。蒋友梅指控蒋方智怡处置“两蒋日记”“侵害其他法定继承人权利”,并表示要“采取法律行动,维护所有法定继承人的权利”。蒋经国的孙女“扛上”蒋经国的儿媳妇,声言不惜上法院打官司,蒋家两代后人可能闹上法院,这不免让原本已不平静的台湾政治圈,更添波涛。     蒋家“压得住阵脚”的尊长相继辞世
期刊
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每一个小木块上,都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横细竖粗、字形方正,却又撇弯捺弧、不失曲线柔美、古雅动人。    用一把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字模上反复刷涂——原本浅黄色的木质字模,正是因为这样长年涂刷,早已和“字盘”一样黑漆发亮,显出浑然一体的古朴。等字模着墨均匀、充分后,再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片刻后,又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
期刊
1949年秋冬交替,台湾海峡海水转凉,中国国民党入主台湾,约两百万官兵眷属,有人匆忙登机,更多人被塞在窄小船舱里,孑然一身,从沿海各港渡海抵台。    党内CC派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从沪港辗转抵台。抵台不到一年,1950年8月,陈立夫以参加“道德重整委员会”名义离开台北,定居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农村小镇,常常穿着西装弯腰喂鸡,也曾卖皮蛋维生。还没习惯美国农场生活,一年后,哥哥陈果夫病逝台北,陈立夫没能
期刊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向往中国。我们这些在资本主义国家长大的年轻人,向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毛泽东带来的变化让我觉得跟理想很接近。    中国那时候并不开放,我能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主要来自《中国画报》《中国建设》等少数几本中国向世界发行的杂志。我现在还记得一个画面:一大群人手捧鲜红的萝卜,这个场景很美。另外,大寨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当时,德国处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每个人必须参与竞争,要赚钱
期刊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联手发动新生活运动,以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国民党于30年代所推出的一场“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运之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主任干事,设调查、设计、推行三个部门。次年2月,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成立,由宋美龄任指导长。“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对人们应该如何开展新生活运动作了极详尽的规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