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每年暑假,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就像候鸟般,部分“飞”进城里与父母相聚,大部分留在乡下过着无人看管的“自由生活”。然而,进城之后的“小候鸟”,许多却遭遇“第二次留守”。对于“小候鸟”来说,相较于熟悉的农村环境,充满新鲜感的大城市充斥着不少安全隐患。全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生活、安全、心理需求等常常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小候鸟”假期生活的现状
1.安全问题——危险从进城之路开始
留守儿童年纪虽小,但为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团聚,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如同候鸟季节性“迁徙”一般,来到有他们父母身影的城市。然而城市并非只会给他们带来惊奇和快乐,同时充斥着各种安全隐患。一到暑假,出租房附近到处活跃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影,拆迁待建的工地、废弃的枯井、密布的电线,都给“散养”的“小候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由于农民工父母疏于监管,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忙照顾,相比于“小候鸟”熟悉的农村环境,城市存在着更多的危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人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便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更高层次的发展。
2.心理问题——“再留守”让都市多份孤单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利用假期与父母相聚,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分离造成的情感缺失;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农村孩子亲身感受城市的文明,体验城市的生活方式,这对农村儿童的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在这陌生的城市,他们没有玩伴、听不懂城里人讲话、不熟悉周边的环境,父母也因为工作太忙或者疏离时间太久,与之交流甚少,这使得孩子心理上存在被疏忽感,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一些与大人平时的教导相反的事情甚至小偷小摸等,只为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一旦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虽然来到父母的身边,但是“小候鸟”的生活却比之前更孤单。
3.学习问题——阅读城市,可望而不可即
“小候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即使来到父母身边,由于高强度、超时间的工作量,又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父母也无精力和能力辅导。由于长期学习问题与压力的堆积,会使“小候鸟”产生厌学与自卑的心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的阶段,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稳定性。社区对“小候鸟”假期生活也不予重视,如需支付高昂的费用,父母也是爱莫能助。
二、“小候鸟”假期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小候鸟”问题的制度原因
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户口的不同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身份特征,农民工子女在现实中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入学权利。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财政制度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一旦儿童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他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流转。即使拥有该城市的入学机会,但是高昂的赞助费、资格审查等显性和隐性的“门槛”也难以逾越。不合理的户籍制所隐含的、衍生的种种特权阻碍了留守儿童向城市的合理流动。
2.政府缺乏帮扶机制,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目前,政府没有出台就保护“小候鸟”假期安全的相关政策。客运中心、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应的针对措施。父母所在的建筑工地、工作场所也没有安置“小候鸟”嬉戏、玩耍的场所。城市的图书馆、少年宫、兴趣班等功能场所,有些免费但暑假不对外开放,有些收费昂贵,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
3.缺乏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是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然而,白天父母外出打工,为了安全,他们会把孩子锁在家里让他们看电视,出于内疚会在物质上给予补偿。由于“小候鸟”自控力弱,他们会选择去附近的网吧、酒吧等不宜青少年儿童出入的娱乐场所挥霍。久而久之,由于没机会与父母沟通,“小候鸟”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生疏。
4.学校退出假期教育的舞台——缺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在农村,学校只是在放假前进行暑假教育,安排好暑假作业,开学时对孩子进行检查评比。而整个暑假,学校只能把教育的“接力棒”交给社会和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仅限于叮咛,反复嘱托的简单教育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三、解决“小候鸟”假期生活的对策
1.打破城乡壁垒,改革户籍制度
首先在体制层面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减少人为的体制约束,让农民工子女在“进城”与“留守”之间享有更多自主、自由的选择权。特别是要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用,降低城市昂贵的教育成本,从而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的最大障碍。让“小候鸟”既可以在原籍便利就学,来到城市,又能够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享受同等待遇,这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政府主导,责任共担,构建关爱“小候鸟”的长效机制
交通运输部门应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照顾、看管乘车的“小候鸟”,为方便管理与保护他们的安全,为出行的“小候鸟”保驾护航。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很新奇,也比较顽皮,有些孩子喜欢攀爬高物、钻越护栏、四处奔跑,容易跌伤、卡伤,尤其在火车站月台上奔跑是十分危险的。另外,车站的人流量很大,旅客成分也比较复杂,要谨防走散、被骗。社区是最重要的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基地,暑假里可以由社区牵头,以学校、幼儿园为活动场所,把所在地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召集到一起,成立假期托管班或夏令营。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做手工、体育锻炼、做游戏、听故事等。采用以大带小的管理方法,让“小候鸟”快速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3.引导父母,重视家庭教育
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孩子教育的关系。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不能只忙于生计,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去参观、玩耍,让孩子长见识,去体会父辈挣钱的艰辛。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关心,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要满足孩子应有的物质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意识教育,开设生命课堂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针对出远门的“小候鸟”学校应开设生命课堂,让更多的“小候鸟”知道危险是什么。如溺水、走失、被骗等危险,教会“小候鸟”掌握游泳、急救、交通等技能和知识,如遇危险就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自护自救。学校要配合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不仅要派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辅导员,定期采取上交通安全知识课、放交通事故案例电视光盘、展示图文并茂的板报等教育方式,还要以典型的交通案例,或身边不文明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强“警示性”教育。 对“小候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
一、“小候鸟”假期生活的现状
1.安全问题——危险从进城之路开始
留守儿童年纪虽小,但为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团聚,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如同候鸟季节性“迁徙”一般,来到有他们父母身影的城市。然而城市并非只会给他们带来惊奇和快乐,同时充斥着各种安全隐患。一到暑假,出租房附近到处活跃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影,拆迁待建的工地、废弃的枯井、密布的电线,都给“散养”的“小候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由于农民工父母疏于监管,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忙照顾,相比于“小候鸟”熟悉的农村环境,城市存在着更多的危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人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便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更高层次的发展。
2.心理问题——“再留守”让都市多份孤单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利用假期与父母相聚,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分离造成的情感缺失;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农村孩子亲身感受城市的文明,体验城市的生活方式,这对农村儿童的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在这陌生的城市,他们没有玩伴、听不懂城里人讲话、不熟悉周边的环境,父母也因为工作太忙或者疏离时间太久,与之交流甚少,这使得孩子心理上存在被疏忽感,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一些与大人平时的教导相反的事情甚至小偷小摸等,只为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一旦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虽然来到父母的身边,但是“小候鸟”的生活却比之前更孤单。
3.学习问题——阅读城市,可望而不可即
“小候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即使来到父母身边,由于高强度、超时间的工作量,又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父母也无精力和能力辅导。由于长期学习问题与压力的堆积,会使“小候鸟”产生厌学与自卑的心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的阶段,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稳定性。社区对“小候鸟”假期生活也不予重视,如需支付高昂的费用,父母也是爱莫能助。
二、“小候鸟”假期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小候鸟”问题的制度原因
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户口的不同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身份特征,农民工子女在现实中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入学权利。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财政制度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一旦儿童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他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流转。即使拥有该城市的入学机会,但是高昂的赞助费、资格审查等显性和隐性的“门槛”也难以逾越。不合理的户籍制所隐含的、衍生的种种特权阻碍了留守儿童向城市的合理流动。
2.政府缺乏帮扶机制,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目前,政府没有出台就保护“小候鸟”假期安全的相关政策。客运中心、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应的针对措施。父母所在的建筑工地、工作场所也没有安置“小候鸟”嬉戏、玩耍的场所。城市的图书馆、少年宫、兴趣班等功能场所,有些免费但暑假不对外开放,有些收费昂贵,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
3.缺乏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是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然而,白天父母外出打工,为了安全,他们会把孩子锁在家里让他们看电视,出于内疚会在物质上给予补偿。由于“小候鸟”自控力弱,他们会选择去附近的网吧、酒吧等不宜青少年儿童出入的娱乐场所挥霍。久而久之,由于没机会与父母沟通,“小候鸟”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生疏。
4.学校退出假期教育的舞台——缺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在农村,学校只是在放假前进行暑假教育,安排好暑假作业,开学时对孩子进行检查评比。而整个暑假,学校只能把教育的“接力棒”交给社会和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仅限于叮咛,反复嘱托的简单教育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三、解决“小候鸟”假期生活的对策
1.打破城乡壁垒,改革户籍制度
首先在体制层面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减少人为的体制约束,让农民工子女在“进城”与“留守”之间享有更多自主、自由的选择权。特别是要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用,降低城市昂贵的教育成本,从而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的最大障碍。让“小候鸟”既可以在原籍便利就学,来到城市,又能够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享受同等待遇,这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政府主导,责任共担,构建关爱“小候鸟”的长效机制
交通运输部门应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照顾、看管乘车的“小候鸟”,为方便管理与保护他们的安全,为出行的“小候鸟”保驾护航。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很新奇,也比较顽皮,有些孩子喜欢攀爬高物、钻越护栏、四处奔跑,容易跌伤、卡伤,尤其在火车站月台上奔跑是十分危险的。另外,车站的人流量很大,旅客成分也比较复杂,要谨防走散、被骗。社区是最重要的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基地,暑假里可以由社区牵头,以学校、幼儿园为活动场所,把所在地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召集到一起,成立假期托管班或夏令营。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做手工、体育锻炼、做游戏、听故事等。采用以大带小的管理方法,让“小候鸟”快速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3.引导父母,重视家庭教育
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孩子教育的关系。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不能只忙于生计,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去参观、玩耍,让孩子长见识,去体会父辈挣钱的艰辛。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关心,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要满足孩子应有的物质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意识教育,开设生命课堂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针对出远门的“小候鸟”学校应开设生命课堂,让更多的“小候鸟”知道危险是什么。如溺水、走失、被骗等危险,教会“小候鸟”掌握游泳、急救、交通等技能和知识,如遇危险就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自护自救。学校要配合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不仅要派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辅导员,定期采取上交通安全知识课、放交通事故案例电视光盘、展示图文并茂的板报等教育方式,还要以典型的交通案例,或身边不文明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强“警示性”教育。 对“小候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