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议题,探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如乡土美术的内容建构、教学观念、课堂组织模式等,并由此导入以“观察学习”为理论支持的教学策略,提出“视觉认知和审美体验”为教学目标与效果的课程评估模式,进而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能动转化,以及对传统教学评估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乡土美术 小学美术课程 教学策略
  如何将当地区域内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有效地传承给智能信息时代下的少年儿童?如何增强小学生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热爱?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乡土美术资源作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关教育策略的制定直接指导着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定位、目标设置、重点难点分析、授课形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探索小学阶段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必须从原点出发:从认知乡土美术的具体内容入手;清晰乡土美术资源对小学美术课程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关注小学生视觉认知的养成教学,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美誉度。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中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1] 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选用亲切、直观、感性的乡土美术资源,为小学生导入观察与体验的视觉认知教育,这不仅能彰显美术课程的学科背景,更能体现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本地区乡土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为小学生搭建一个认知本土历史文化的情境平台,更能增强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提升其对整个中华视觉文化的感知。这些都构成了乡土美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感。
  我认为,可以班图拉的观察学习作为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选择这一理论的原因在于: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不能是单一的造型技法讲述,而是通过具体有形的视觉对象,为小学生导入情境化的视觉认知平台。美术课程选择小学生生活中有所见、有所知的乡土美术资源,将小学生有限的关注力聚焦在教师设置的探索、观察的视觉情境里,让被动讲授的材料与感性的视觉认知、交互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来源于在谈到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时,班图拉的建构论观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明确指出:“注意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吸收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相反,它涉及对环境自我指导的探索和从正在发生的示范事件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觉。”[2] 乡土美术,源于当地最生动的日常生活。乡土美术与当地民俗、民风、物质创造、手工劳作是密切联系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本人认为以下五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1.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2.民间手工艺;3.由少数民族的习俗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4.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5.福建省与其他地区乡土美术的差异比较。以福建省为例,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内容如图1所示。
  这五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基础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是本文探讨乡土美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学应用的核心。这五大部分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每一部分中的每一小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探讨学习的焦点。如第一部分由传统民间风俗和节日衍生出的视觉物质表象,这一类中的剪纸、版画、地方戏剧中的舞台布置和第二部分的民间手工艺、第四部分中的传统的民间绘画与建筑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五大部分的核心就是建立在福建省传统的人文风俗之上,以此为中心就可以营造学习福建省人文的好氛围。美术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而真正成为视觉表达的优秀载体,比如剪纸,可以激发小学童动手探索的兴趣。在多种剪纸技法的引领下,小朋友认知二维图案的能力与完形认知的能力得到了有机的互动与体验。美术课堂不再会陷入单纯的技法体验,来自生活的直接体验,消除了小学童抽象的价值判断力,让其身临其境的观察、行为实施没有了阻隔。这时的美术课堂是接受美育、德育、智育的三重教育。如果美术课堂可以成为视觉传达的媒介,那么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六年(1917年)前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可以得到全面的贯彻,“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就会在21世纪的中国实现。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乡土美术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与教师主动吸收教学理论、转化教学思维模式,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授课模式密切相关。在观察学习的视觉情境中,教与学的角色转化、教师掌控教学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设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测评,这些都会随着教师对视觉认知与观察学习理念深入体会的前提下,才能得以执行。
  要在小学阶段将福建省乡土美术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当下选择互联网作为整合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方式,其优点有:①网络成为当下生活相对便利的、密集型的交流途径。基于互联网平台,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的展示早已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互联网,作为资源搜索对象和展示对象,这对于学生的探索认知学习而言,是非常感性与直观的。②利用互联网作为资源对象,模糊了教学主客体对象的界限。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角色,可以在这个平台灵活转化,个体探索、认知、分析的能力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怎样利用互联网共享福建省乡土美术的资源?图2给出了简洁、明了的阐述。
  在整个运作图中,教师、学生、社会人士都成为当地乡土美术资源利用的主动者。这种关系说明使用互联网可以将社区作为共享资源的社会背景。课堂授课的行为也可以关联到社会中的专业人士。从人员构成来看,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课程建设,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基于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探索能量就不言自明了。课堂授课行为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并且还以为课程建设注入开放、互动的生机。课程资源一旦在所处社区上公布,这将会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的平台中,教师主动性的体现,如乡土美术资源收集、整合得是否充分,授课内容结构调整的是否严谨、周密,课程评估模式是否有效等具体内容,都可以公开地供人批评、发表建议。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重组,是教学策略实施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开放的乡土美术课程建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施教者引导、启发、整合的功能代替了传统硬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②受教者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深入教学问题,学生间探究性协作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打开;③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教育中的协作者;④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应打破传统100分制的呆板的评分制度,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入手,全方面考查学生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引入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多方位的评估形式。
  教师的审美教学在学生协作式的探索认知的前提下,学生有了一个情境化的视觉体验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讲授乡土美术的某个品种、造型演变过程、名作欣赏,都可归纳为对小学生最初的文化启蒙。小学生在生活感知的经验主导下,在教师有层次的教学进度安排下,小学生的视觉造型认知训练也同时展开。在感性经验的导入下,教师强化了视觉造型的方法,通过手绘、手工等具体操作教学环节的强化,小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具象的体验,视觉认知的强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拓展。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为小学生视觉认知“一方水土”的乡土情境,搭建了一个开放、协作、探索的认知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工具,为课堂教学建构有效的交流环境,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潜能,而且更让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校园、社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福建省丰富的乡土视觉资源、文化景观(如福建省中部、东部的闽越文化,西部、北部的客家文化,闽南三角洲的海上文化,等等),只有转化为小学生感知社会、认知乡土情境的视觉契入点,教师启蒙、引领、强化小学生体验审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得以展开。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壮大,政府部门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在乡土美术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运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优势,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建立生动的视觉平台。在视觉上为学生树立一个认知福建省乡土文化的契入点,在心理上引导他们在传统与当下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在造型技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在美育和德育方面为他们开辟一条敞亮的文化之路,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艺术情操与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35010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叶浩生.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心理学报,1994(2).
其他文献
教育的真理是让学生求真,真即是真理、真相、真实,而求真就需要知识和质疑,这涉及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是海绵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在承认权威的前提下,对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知识进行全盘的吸收,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思维方式。但是它也具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被动接受教师或者作者的观点及推理,不能进行评价,因此它既不能有效地向教师或是作者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沟通
期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强调,要更加积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要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南京市秦淮区根据南京市教育局“区县义务教育初中质量评估方案”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区“教育质量提升年”的工作任务,围绕《 南京市区县初中教育质量评估方案(试行)》和评估细则,及时调整提升全区初中教育质量的工作着力点,努力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引导全区初中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
期刊
关于平面镜,学生身边有着熟悉的生活情境,存在着模糊的前置认识,一是来源于学生生活感受,学生认为像和物大小不一定相等,这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有关,这是学生受到生活经验及小孔成像知识的影响。二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怎样找到像的位置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在体验感悟、发现问题、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将探究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环节
期刊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情感态度以及思维状态等学习活动进行的即兴评价。即时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是课堂评价的重点,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调整和控制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课堂生成和教学效果,也影响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课堂即时评价看起来零零散散,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教师很难预设,但是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就能掌握课堂即
期刊
对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要求,有效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效地保证了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从教中发现,通过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设计,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师地
期刊
[课前思考]  1.《 平均分 》一课的重点是什么?  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平均分 》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非得用多媒体动画吗?  教学情
期刊
一、回顾课堂现场  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存的环境,若想深入地了解、掌握事物本身,则了解其大背景是一种必然。深圳的K老师在教学《 拥军秧歌 》这一课时,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深圳地区的西贝莜面村(一家以经营西北民族菜式为特色的餐饮公司)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饮食、服饰、装饰等各方面的文化。她告诉学生,陕北民歌正是在西北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随后,让学生欣赏西北地区代表歌手阿宝的成名
期刊
威廉·狄尔泰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人文科学领域的牛顿”。他的哲学思想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石之一。在其哲学思想中“生命”与“历史”紧密依存,这为以其生命哲学为基础,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提供了天然的视角。  一、狄尔泰生命哲学基本思想概述  狄尔泰的生命概念有着非常独特的含义,强调生命的主观性和精神性,他说:“我仅将‘生命’一词用于人的世界。”[1] 他认为,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窗口”。所以,没有作业是不行的。但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小学英语教师任教的班级多,有些教师还要跨好几个年级,有时教师布置作业会比较随意,没有从单元主题的角度整体设计作业,而是单纯地以课时为单位进行设计,各课时彼此孤立,趣味性及综合性不强。  小学英语PEP教材的编写思路是“话题—功能—结构—任务”。针对教材特点,笔者尝试
期刊
高考以能力立意,这种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整合与拓展的能力。培养学生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加以引导。本文试以《 哲学与生活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的复习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整合与拓展作一介绍。  一、通过知识的纵向疏理,使知识按上下位的关系层层勾联,构建起逻辑体系  教材分单元、课、框、目,其阐述是围绕一个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