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疾苦的隐忍呈现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zy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优秀的诗人都能正视民间疾苦和人类苦难,并由此滋生悲天悯人的诗意情怀。否则,就不可能写出真诗而成为真正的诗人。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所以称为“诗圣”“诗史”,是因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写诗大多是反映当时民间疾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苦难诗人”。在中国当代诗坛,众多诗人继承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扎根泥土,深入民间,也写出了很多反映民生的好作品。诗人牛庆国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的《饮驴》,透过西北农村常见的场景,真切而隐忍地表现了中国西部缺水的苦难——
  走吧 我的毛驴
  咱家里没水
  但不能把你渴死
  村外的那条小河
  能苦死蛤蟆
  可那毕竟是水啊
  趟过这厚厚的黄土
  你去喝一口吧
  再苦也别吐出来
  生在个苦字上
  你就得忍着点
  忍住这一个个十年九旱
  至于你仰天大吼
  我不会怪你
  我早都想这么吼一声了
  只是天上没水
  再吼 也无非是
  吼出自己的眼泪
  好在满肚子的苦水
  也长力气
  喝完了 我们还去耕田
  牛庆国,甘肃会宁人。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星星》《飞天》《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组诗,作品入选数十种权威选本。诗集《热爱的方式》入选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长诗《红旗?摇红旗?摇红旗》被列为中国作协2005年度重点扶持项目。曾获甘肃省第三、四、五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诗刊社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2008年获首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现为甘肃日报社主任编辑。
  全诗七节,每节三行,全是口语,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不懂的词句。但读完全诗,我们的心中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疼痛。诗中的毛驴,既是西北农村常见的毛驴,又不只是毛驴,完全可以代表西北农民的形象。在这首诗里,“我”和“毛驴”,作为两个生命的实体,处在严酷的客观环境之中,受到环境的挤压和责难。不仅“咱家里没水”,而且“村外的那条小河/能苦死蛤蟆”,“可那毕竟是水啊”,最好“你去喝一口吧”。没有水,缺乏起码的生活条件,生存变得如此艰难,不过,“再苦也别吐出来”。因为,“生在个苦字上/你就得忍着点/忍住这一个个十年九旱”。一个“忍”字,把西北农民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和忍气吞声的憨厚性格表现得十分透彻。如果实在忍不住了,你可以“仰天大吼”,当然“我不会怪你”,因为“我早都想这么吼一声了”。面对共同的苦难,人与动物都有同感,人怜悯理解动物的异常举动,实际上也是在怜悯理解自身。一个“吼”字,通过毛驴把人内心的压抑、挣扎和无奈宣泄无余。环境十分恶劣,“吼”尽管可以释放心情,可是什么也不能改变,“天上没水”,“再吼”也是白搭,只能“吼出自己的眼泪”。有苦难言,言而无用,可能这种苦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苦了。不仅如此,“好在满肚子的苦水/也长力气”,喝完苦水,“我们还去耕田”,去辛勤劳作。这种看似轻巧的表达中,包含了何等沉重的内容,当然超越苦难也寓于其中。在意象的呈现上,“我”与“毛驴”似乎若即若离;而在诗的最后合二为一,完全融为了一个整体。表面上是写毛驴,实际上是写人;表面上是写人赶着毛驴去饮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如何忍受生存环境磨难的过程。
  这首诗,运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朴素而生动。毛驴不会说话,也不懂人话,诗人牛庆国却运用一种极其亲切的谈话方式,对一头毛驴循循善诱。其实人的痛苦一点也不比毛驴小,甚至比毛驴更为深刻,更加刻骨铭心,只不过人有理性,更善于克制和隐忍。全诗意象单纯,“毛驴”是个中心意象,承载了诗歌的全部内涵和重量。在西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命的出现,是美好,也是悲哀。说它美好,是因为它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说它悲哀,是因为它无法从这片土地获得应有的需求和满足,当然更无法获得尊严和幸福了。这恐怕是《饮驴》告诉读者的现实真相。
  2005年,牛庆国在获得全国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时,评委会在给他的授奖词中说:“他的诗生长在深厚的大地上,散发着泥土和汗水的气息,艰难挣扎中的生命,又有它的庄严和高贵。他的诗都来源于他的生命,他的气息、他的血脉都与故乡紧紧联系在一起,故乡对他来说不是梦,而是他的生存现场,源于生命本真的悲悯情怀、朴素真诚的表达方式,使牛庆国的诗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牛庆国说:“回望故乡时,心里涌起的那种东西就应该叫做‘诗’……所谓我的诗歌,在我眼里就是雨天的脚窝里长出来的一朵朵苦苦菜。”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灾难,是中国人民心中无法抹平的痛苦记忆。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麻木,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并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真诚而独特的世界:以理性
期刊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审美观是由导游决定的,导游说“这儿是景点”,我们就拍照;导游说“这个背景最漂亮”,我们就留影。结果,大家拍出的照片都一个样,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角度,前面站着一个不同的人,却举着同样的两根手指头,一看就是一个导游带出来的。导游又是旅游学校培养出来的。旅游学校和所有的中国学校一样,致力于培养出一模一样的人才。于是,所有的导游也都是一个样,于是必然的,所有中国游客的审美也都是一个样。就
期刊
【技法指导】  我们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阅历不深,见识不广,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邻居、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他们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印在你的记忆里,“活”在你心中;他们做的事、说的话虽不起眼儿,却触动着你的情感,影响着你的思想和生活。这些凡人小事随处可见,作文时不必冥思苦想或凭空编造;这些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采撷而来,真情实感会自然流诸笔端,
期刊
写雪的诗,最喜欢柳宗元的《江雪》,意境清凉唯美,带着淡淡的禅心和禅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上无鸟,路上无人,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一位老者穿蓑衣戴斗笠,独自在大雪覆盖的江面上垂钓。  喝一口清茶,然后闭上眼睛,然后独自体味这首诗的意境,有如一幅水墨图,呼之欲出。阴暗的天空之下,风走云垂,远山沉默,近树光秃,暗淡的光线,乌蒙蒙的背景,被雪这个精灵,映衬得有了些许的光亮,
期刊
一、导入:从“费滢滢事件”说起  许多年前,南京金陵中学有个叫费滢滢的女生,她从小学开始发表习作,进入中学后,多篇作品发表于《美文》《雨花》杂志,多篇被《散文选刊》选载,她还出版过多本散文集,曾获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作品《平台》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费同学高考那年,语文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费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人情与季节”的文章,文笔和内容都相当不错。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
期刊
在色彩缤纷的诗歌百花园里有一枝奇葩——谜语诗,它是诗歌和谜语联姻的结晶,既有诗歌的特征,音韵和谐,韵味无穷;又具备谜语的情趣,启人心智,妙趣横生。  北宋王安石是一位制谜能手。有年暑天,他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信口念出一首谜语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个诗谜异曲同工,谜底皆是手中拿着的“扇子”。王
期刊
感恩的五月,没有了母亲的母亲节,无尽的思痛,借几段记忆的文字,聊以安顿对父母亲的感念!  记忆中的童年,不知道父亲在忙什么,除了吃饭的时间,很少见到父亲,里外总是母亲操劳的身影。小时最怕母亲去姥姥家,姥姥家路远,那时交通工具种类少,所以很少有机会跟着。记忆里,从母亲刚从村口消失的那刻起,就盼着她回来,这种盼,有渴望母亲带回“美味”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母亲离开的怕。盯着太阳过晌,会亟不可待地跑到
期刊
看过的一部叫《零钱》的法国电影,令我印象深刻。  在一个高楼林立的街区里,有一个跛足的老乞丐,每天都倚着一根柱子,站在路边乞讨。他头发蓬乱,表情木讷,总是瞪着一双深陷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他的手中拿着一只变形的纸杯,行色匆匆的行人中,常会有慈善的人驻足掏出零钱放入纸杯中。他从不哀求别人施舍,对施舍的好人,也从不道谢,连个谦卑的笑脸都不给。  史蒂夫是个成功人士,他拥有自己的公司,拥有豪华的
期刊
小时候,家里用过一个名叫杏茶的保姆。她的名字,令我很难忘。杏和茶都是清淡与馨香的植物,同时,杏仁和茶叶,又都有丝丝的苦味和醇醇的香味。她的模样还留在我的心里,很素净的:齐耳的短发,在发多的一面卡一个夹子,总是穿斜襟蓝布的衫子和带纽襻的布鞋。她不结婚,吃长素。空闲的时间里,她总是坐着绣花。她绣花并不描摹现成的花样,而是捏一支我们用剩的圆珠笔芯,自己在白布上画,有时是花,有时是鸟。记得她绣过一幅花样:
期刊
【考情简要】  现代文阅读须臾离不开“理解”二字,所以,命题者在设计现代文阅读的题目时,要么紧扣理解“重要概念”设题,要么紧扣理解“重要句子”进行设题。以往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无不证明这一点。  【考纲点击】  考纲对“理解”考点作出了两点明确规定: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此类考题的难度系数为B级。  那么,什么是重要概念呢?简单地说,重要概念是指文章重点论述或阐述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