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困生认知困难分析及教学对策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alib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影响科学学困生学习的认知困难分析
  中学生思维品质不够成熟、基础知识缺乏以及在生活中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认识和理解,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等都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困难。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确定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往往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能有效地计划、监控解题步骤以达到目标,不能灵活地选择相应的策略,也很少有运用策略的意识。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会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并调整和拓宽原有认知的“动态平衡”过程。由于学生考虑科学问题的习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在学习某一种章节的科学内容时,可能十分有效,但对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有时会有一定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称为“思维惯性”。“思维惯性”是造成认知过程中引起障碍的主要因素。再者,易混淆概念会产生负面迁移,也是造成认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科学学习困难生对科学学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科学观点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不能顺利实现科学概念之间、科学规律之间的转换,从而阻塞了学生把新科学知识融会到原有科学认知结构中去。
  二、科学学习困难生教学对策
  1.科学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
  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结合起来。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应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让学生了解科学学科的历史,了解科学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了解科学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史的发展等,从中让学生吸取科学的精华,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观念看待自然、看待社会,学会从科学的大厦中不断寻求精神养料。学生对此认识越清楚,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热情越高涨,克服学习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力越坚强,树立自信心、追求优秀成绩的自觉性就越持久。
  第二,要讲究教学方法,对科学学习困难生,要提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由于科学课程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科学概念的抽象程度高、科学实验动手能力高等,这就要求科学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密度、速度、难度,要求适当,循序渐进。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特别关注科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习惯的分析,建立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档案,要加大与科学学习困难生的已有感性经验相联系的直观形象性材料。
  第三,激活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与课堂教学互动结合起来。科学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科学间的联系和相互联系、概括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学习困难的思维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教学。科学困难生的思维特点往往是形象思维比较好,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对科学思考题、计算、推理题等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或者创设某问题的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调节学生的具体认知过程,采用动态变式探索法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问题。通过深刻而又典型的例子使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彻底掌握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及解决对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科学学习困难生认知障碍的教学对策
  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科学教师要更多地去关爱和爱护,了解他们的科学学习需要,再根据每一个学生先天条件、后天环境、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 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第二,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它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相当重要。学生在学习科学当中有无策略,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科学学习成绩。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科学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教学方式,对在科学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指导他们在对科学学习上的认识策略,教会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己主动学习掌握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三,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多做有利于学生的演示实验,加以多媒体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奥妙,充分感受成功后的喜悦,在此过程中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操作兴趣,使他们正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这时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受就会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帮助科学学习困难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愿,这就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惯性”的认知,可以做如下课程设计。
  第一步:“惯性的感知”。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等设备用视频或图片展示惯性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惯性的确存在。再分析引入“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质量类似。
  第二步:“惯性的来源”,明确“惯性”来龙去脉。惯性是初中科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它是今后学习运动的基础。从定义上说“惯性”来源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但惯性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它不同于生活所说的“力”。因此教学中,可根据需要举几个生活实例使学生正确区别“惯性”与“力”。
  第三步:“惯性的理解”。掌握建立“惯性”的研究方法及定义。以实验为突破口,以学生原有牛顿第一定律为基础,通过类比、对比、由特殊到一般等教学方法,得出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明白“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无关。
  第四步:“惯性的应用”。此步骤要求学生能自己举出生活中的惯性例子,并对其进行解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让学生谈谈惯性与交通事故的关系,从而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交通安全教育。课本知识升华到生活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科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更新观念,从多角度、多渠道全面搞活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怎样上好一节地理课,吸引学生兴趣呢?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一)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
期刊
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差距,后进生是相应存在的。老师要努力帮助他们,实施有效对策,让学生转变学习心态,不怕困难地积极投入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一、中学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   1.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   2.缺乏自信心。课堂上
期刊
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误区中:以教师传授为主,轻视学生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学”几乎等同于“听讲”、“抄写”、“记忆”,“教”几乎等同于“讲解”、“灌注”、“考试”、“评分”。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不强,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课业负担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大事,是千秋大业教育为本的根本所在,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政治理论课要关注教学初中学生的思想和实践,贯彻理论联系的实践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改变教育观念,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目前,初中学生的思考远远超出教科书范围。因此,为进一步教育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和
期刊
思想政治课本身比较枯燥无味,如果课堂形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更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紧张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唤醒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好政治课的前提。“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
期刊
我们的学校是农村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感到最困难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乏训练和熏陶,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出击”的思考、质疑、答疑的习惯和胆量,总是被动地听、记,课堂实际上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地方。基于此,笔者一方面采用分小组学习方式,每组由三至四人异质组合(根据学生性别、个性、成绩、爱好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搭配),通过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来实现学习目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甚至强烈反感,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极为不利、效果不佳。因此,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尝试从实际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自我形成“学好英语”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讨论的“有效性”却总是事与愿违,大量无序的
期刊
2011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将已流行多年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直接改为“教育信息技术”,这一更改立即引起教育技术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与争论。高等教育的更改之势波及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2001年起,我国在中小学阶段正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各地不同的经济、政治、教育状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也大不相同:有些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有信息技术课
期刊
一、开放的课堂秩序,让师生距离“近”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个个正襟危坐,没有得到老师的“批准”,不得“乱说乱动”。久而久之,也在学生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恐惧、丧失学习动机、对学校产生厌恶等等。  将心比心,对于生性好动的学生来讲,要他“坐禅”似地坐上一天又一天,而且“苦海无边”,能不难受吗?美国一位发明家曾回忆说:“一想起在学校里听老师一讲就是几个小时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