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字看香菱苦呆美的性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洋洋洒洒描绘了众多女性。香菱作为红楼中金陵十二钗的一个缩影,出彩不多,却笔笔精彩。香菱有着明显的个性,最为突出的便是她的“苦、呆、美”的特质。
   香菱的“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专心学艺,苦心吟诗。香菱学诗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谓“苦学”的典范。香菱拿着黛玉的赠本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她把读诗的心得讲与黛玉诸人,还要求给她题目让她学着做诗,她回来后又是读又是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学诗不仅废寝忘食,甚至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地步。
   香菱的“呆”,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香菱因玩游戏不小心将一条刚上身的石榴红绫裙被泥水污湿了,她担心裙子弄坏了辜负送裙人的好意,又怕薛姨妈骂她糟塌东西,正在为难之际,贾宝玉动员袭人送她一条同样的裙子,解除了她的困境。这件小事本属正常,因为贾宝玉最爱解人之危,莫说是香菱,他对任何人莫不如此。然而,她却芳心邪出,无来由叫着宝玉,宝玉却不知她有何话说,香菱扎煞着两只泥手笑嘻嘻的转来,宝玉问她时,她又红了脸,只管笑。嘴里却要说什么,又说不出口,待人催她走时,她脸又一红地对宝玉说:“裙子的事,可别和你哥哥说,就完了。”
   香菱此时既看不到宝玉对任何女子都温情!体贴!博爱的性格特征,也不认识自己受挟于薛姨妈和薛蟠小妾的低贱身份和艰难处境,而处在幻想之中,真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呆。
   香菱的“美”,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香菱待夏金桂可谓是一片真心,可恰恰正是她美好的人性构成了其他人践踏她陷害她的阶石。她默认自己是奴才命,效劳效忠亦是份内之事。书中七十九回写道“我也巴不得早些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可见香菱的善良之处。古来妻妾之间,不妒已是罕得,更何况如此敬爱?且叹她如此待人,却终难得善报!
   香菱的“苦”、“呆”、“美”的个性特征有着双重涵义。学诗的苦,使她乐此不疲,遭际的苦却令她独木难支;名字前冠一个“呆”字,也决非指这一时一事;而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都阴错阳差成为使她的遭际让人堪伤的直接或间接因素。而香菱学诗的“苦”,与贯穿她的整个人生的“苦”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一点从她的名字中即可感知。
   香菱的名字从甄英莲开始,以香菱为主,又有过秋菱的插曲,最后终于香菱,作者用笔如此,实是将这位悲苦女子平生遭际倾注于这寥寥数语之中。三个名字,三种不同的命运转换,名字两次被改这本身就是一值得我们深切同情的薄命女儿。尤其这三个名字不仅概括她一生实堪伤的凄苦遭际,而且也十分含蓄地隐喻了她的特殊性格。
   本名甄英莲的香菱,是姑苏儒士甄士隐之女。甄英莲暗含“真应怜”之意,书中从一开始,便对人物的一生下了断语——一生悲苦惹人怜。从她的年幼被拐,十几岁被卖与薛蟠为妾,到后来的被正室夏金桂折磨,无不应了她的“应怜”之名。同时,原文多处提及她不知自己本姓的语句,如:上面提到的第七回“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第六十二回,宝玉“一壁里低头心下暗算: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第七十九回夏金桂“因和香菱闲谈问香菱家乡父母,香菱皆答忘记”。
   香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小说第七回,单单从这个名字本身看,菱花夏开秋谢,而后来薛蟠的正室夏金桂,“金桂”一词正含秋之意,金桂一出而秋意浓,菱花焉有与金桂争艳之能,最终自然只能落个“孤魂返故乡”的结局。同时,菱花无香,而作者以香作为“菱”的修饰语,也与“金桂”呼应,金桂一出,香溢秋日,“香菱”自然也就只能成为“秋菱”,秋日既至,菱花早谢,也就只剩下“菱花空对雪澌澌”的凄美。
   从香菱对自己名字的解释,透视其纯洁无瑕的心地。
   第八十回作者交待香菱的名字是宝钗所起,这名字起的不仅十分有学问且富有诗意,用香菱自己的话解释:“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具有一股清香的,但字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边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好一个诗意的香菱,亦好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世界。
   此处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香菱的性格品行追求一如她的名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满纸荷花菱角的清香,又伴随着悲凉而无助的凄凄惨惨戚戚,展示着她自身独特的美。
   徐本来,教师,现居山东济南。
其他文献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一篇长篇叙事诗,作者与歌女可谓精神上的“知音”,落难时的“同乡”,一座精神上的桥梁连接着彼此。诗歌中的“感情线”、“生平线”、“音乐线”三线交错联系,跌宕起伏,但总体趋势相同,表达的感情最终归一——精神同乡的相互关怀与理解。  诗歌的小序中已简要概括三线:感情线——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曲罢悯然,忧郁伤感,精神上的同乡;生平线——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转徙于江湖间;都来自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首先是“先后之别”,即思维在先,语言在后。教师对学生训练时,要沿着“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这
作文本质即表达,或者“为者实际需要”,“或者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考察作文表达机制可以看出,只有思维的语言形式和承载的内容这两只轮子相互配合好,才能顺畅地表情达意。“格”的内涵丰富,我们可以理解为典范、框架、品格等,万物有格,作文亦然。综合三者可知,作文教学必须讲究“格”,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开源扩流,方可胸藏万汇任吞吐  高投入地进行广泛阅读的确是“开采”作文素材之“正道”,但学生往往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旺盛的精力去扩宽课外阅读面,从而难免产生“管他新与旧,能用便是料”的心态,大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言必称李白、杜甫,满篇老例酸词,又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开“源”扩流,才可使已弱化为涓涓细流甚至有干涸之虞的素材之河日渐丰盈,碧波荡漾。  可供挖掘的“泉眼”,
在当今社会人才激烈竞争的年代,一个人要想很好的表现自己,需要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生活、工作和交际所必备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外在的表达能力,它主要指人们使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念、思想和情感、意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的一门课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创造出适合学生进行交流的氛围,增加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欲
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南京郭文红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班级日志,让笔者豁然开朗:让班级日志与作文训练并肩同行。  班级日志,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班宝”,学生第一天写,第二天在全班念,既可以实行舆论引导,更可以自我扬新。然而,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作文训练的资源宝库,既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更是阶段训练的基础。如何结合班级日志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呢?  一.教会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可
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培养。人文精神从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从宏观来讲是指在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微观上指的是个人的气节;狭义上指的是人文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语文、哲学等;第二是具有人文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的价值发现等;第三是掌握人文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
《喂——出来》这篇小说,人教社教科书定为“科幻小说”,也有学者说这是一篇反映现代社会的问题小说,视角不同,观点各异。我认为将它定为“科幻小说”也罢,看着“问题小说”也好,只是从情节内容入手,对小说的主要元素“人物”缺少关注,忽视了小说最重要的要素——人物。“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所以忽视“人物”这一根本来理解小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编者推荐辞:中学语文需不需要“语法教学”,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过去太过重视语法而忽视人文性,现在则又矫枉过正了。吕松和老师“期盼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回归”有理有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初中生要不要学习语法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早在80年代末期,就有人对语法教学产生了怀疑;到了90年代,“课堂教学淡化语法”的呼声已逐渐加强;到现今一味强调感悟、熏陶而忽视语法教学。教育界多年的百家争鸣,众说
要彻底改变不良的作文风气,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本人认为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灵魂。   一、积累的重要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量的增多的过程,量变必然导致质变。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文的建筑材料,没有语言,作文如没有砖块的建筑,无法实现。生活素材是作文的源泉和内容,没有内容的语言将会变成“杂货铺”,有量无义,一派胡言。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