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发病48h之内的40患者进行多模式磁共振扫描,包括DWI、PWI、MRA、MRI等技术,分析所得影像的不同序列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DWI序列扫描之后,均能明确病灶。患者的脑部梗死区域的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区域。经比较,40例患者脑部梗死区域的rADC与ADC两项的指数都有所上升,其中MTT平均值比首次治疗有所下降,rCBV平均值比首次治疗明显增加,统计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技术在明确急性脑梗死病灶方面作用突出,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值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技术;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具有危害性大、发病率高等特点,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1]。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普遍所采用的是溶栓治疗法,然而由于早期的诊断出现纰漏,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旨在通过多模式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技术的特异性,分析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月—12月所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男女各20例,起止年龄为36—81岁,平均年龄为(39.23±2.59)岁。纳入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失语、半身瘫痪、全身瘫痪、轻微抽搐、眼神呆滞等等。40例患者的首次头颅MRI磁共振扫描时间都在48h之内,其中5h之内完成MRI磁共振扫描的为11例,8h之内的为9例,10h之内的为15例,24h之内的为5例。接受常规的溶栓治疗15d之后,进行二次多模式磁共振头颅扫描。
  1.2扫描方法
  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SuperNova 1.5T(南京希尔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抠门西欧美国核磁共振扫描。造影剂由上海通用电气药业有限公司提供(钆双胺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00061。所得的成像序列为:MRS、MRA、DWI、PWI等。
  1.3分析方法
  组织专业神经科医生与磁共振医师各一名,共同进行影像分析工作。首先,将MRA、DWI、PWI三者的影像进行采集,传至中心工作站[2]。使用Functoo 12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比对PWI影像中脑血容量与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的数值;分析DWI特定区域是否有缺血半暗带存在,整体阴影面积为多少;将MRA表现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为正常、二级为信号减弱、三级为信号局部丢失、四级为信号完全丢失。同时选择患者的病变部位与正常区域作为敏感区域,分析病变部位Lac、NAA等物质的含量,与对侧正常区域的相同物质做比对,分析其误差值。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x?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结果
  3.讨论
  3.1 MRA血管改变与脑梗死病灶区域大小的关系分析
  在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技术当中,MRA不必添加造影剂,对图像的清晰度与后期的分析工作所造成的影响不大。在临床医学当中,常用于颅内外血管的创伤评估,其3D-TOF模式对颈部动脉、左右脑动脉、基底动脉、颅底Willis环等等的影像效果均较为理想,早期诊断的准确度与应用价值都比较高。在本次研究当中,经比对分析,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区域大小跟左右脑动脉的狭窄程度两者之间的误差仅为0.03mm,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3]。
  3.2 DWI发现脑梗死责任病灶价值的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症状,具体表现:脑部严重缺氧,血液供给不足,造成间歇性的呼吸困难,ATP量剧降,K+流失,细胞内部的Ca2+、CT、Na+等元素含量快速增加,导致外部水分迅速渗入细胞当中,形成水肿现象,在此情况下,DWI信号会急剧升高。患者的脑部缺氧时间达3.5h以上,会直接造成急性脑梗死,因此DWI信号的波动幅度是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病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技术当中,T2WI的作用与其大致相同。经研究,多模式的磁共振影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当中,诊断结果准确度高,有助于医生为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法,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克,李志铭,黄勇,陈德基,谭理连,徐恩. 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10,11:43-46+135.
  [2]刘克,陈德基,李志铭,黄勇,谭理连. 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1,03:1-4.
  [3]徐恩,缪学琼. 新型磁共振影像技术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07:374-377.
  [4]张敏,刘恒方,郭辉.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 医药论坛杂志,2012,06:100-10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品管手法在小儿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探讨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提高护士品管手法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水平。方法:首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小组成员为静脉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对医院儿科住院小儿品管手法穿刺操作水平和穿刺成功率进行调查分析,然后进行观察结果的经验交流与讨论,分析造成品管手法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探究科学有效的静脉穿刺护理方式。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水药骂广瓦水提物各萃取部位的镇痛抗炎作用, 并确定其镇痛抗炎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 通过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及热板法致痛、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实验,观察其各萃取部位的镇痛抗炎作用。结果:水药骂广瓦水提物正丁醇组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的镇痛率为52.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热板法致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P<0.01);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半髋关节置换术与髋动力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4例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术,30例行髋动力钢板内固定术。 结果: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结论: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提升老年粗隆间骨折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20例ASA I~II级的进行上肢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为非星状神经节阻滞,给予单纯的臂丛神经阻滞,待手术区运动和感觉阻滞效果较为完善,待出现霍纳式征现象后开始进行手术;而观察组患者为星状神经节阻滞,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超短波疗法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超短波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分析其疗效。结果:超短波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200W(可调),工作频率(40.68±20%)MHz,电极面积10cm×15cm,背部对置,无热量~微热量,时间10-15分钟(根据年龄调节,年龄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面孔识别机制。方法:采用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系统,选择中性面孔作为刺激材料,以儿童喜欢的物件图片作为靶刺激,采用64导事件相关电位仪,分别记录12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与12名普通儿童的脑电,比较两类儿童在不同刺激下儿童期延迟的N170(Precursor N170,PrN170)成分。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组按键任务反应时较普通儿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喉罩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90例骨科日间手术患儿,年龄6个月~6岁,体质量6~30Kg,ASA均为I-Ⅱ级,手术时间30-90min。患儿接受全程吸入麻醉,喉罩维持通气,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喉罩置入成功率,喉痉挛、低氧血症、咳嗽、屏气、躁动、咽痛、声音嘶哑等气道相关并发症及术后患儿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收治阑尾炎150例患者为观察组行LA.并与同期收治阑尾炎144例患者为对照组行OA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切口感染率、腹腔盆腔脓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腹腔盆腔脓肿等临床并发症方面2组差异有显
期刊
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BTI)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肺部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并发肺炎的发生率为13%一18%,因肺炎引起死亡率则高达20%一50%。因此加强对肺部感染的防治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这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防治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以下将就其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64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腕关节参数丢失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0.6%,对照组为65.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