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精品力作?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品力作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优秀作品,能发挥普通文化产品无可比拟的社会功能。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意识地培育精品力作是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在邓小平看来,培育精品力作是一个需要文艺工作者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为出产、多产精品力作,文艺工作者应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元素,自觉地从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政府应尊重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为文艺创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培育精品力作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精品力作;文艺工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9;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2-0107-06
  如果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皇冠,那么,精品力作则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其最能承担教化和审美等社会功能,也代表着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2011年,中共中央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为此,中央把“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列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的内容之一。对于培育精品力作问题,邓小平曾给予高度关注,他指出:“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文艺工作者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就如何培育精品力作而言,邓小平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努力方向,也对党和国家的文艺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认真梳理邓小平关于培育精品力作的思想,对于进一步落实中央作出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艺工作者要融合古今中外艺术中的一切优秀元素
  精品力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文艺工作者含英咀华、厚积薄发的结果。因此,对致力于创作精品力作的文艺工作者而言,自觉地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对既有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吸收消化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邓小平曾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以优秀文艺作品来教育人民,他们就“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反之,不愿虚心向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学习,必将导致闭门造车、僵化落后的后果。邓小平指出:“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这样说是针对改革开放前文艺发展中的极左错误,那时文艺工作者往往对传统的、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避之唯恐不及,否则就可能被戴上“复辟”“洋奴”“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邓小平深刻地洞察到文艺创作的继承性、借鉴性,他强调“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否则,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是不可能的。
  就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智慧而言,邓小平认为,不能将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而应当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即“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在历史上为人类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因此,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文艺工作者应该吸收的基本营养;而且,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对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并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文艺作品中,这种带着中国文化的作品才能够成为精品力作。在邓小平看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才可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尊重,成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精品力作。
  就向外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文明成果而言,邓小平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成为艺术家就必须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文化具有融通性,且当今的世界更是处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故步自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有其长处,如其先进的文化形式及创作中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更应为我国的文艺工作者所掌握。对于学习西方会不会模糊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界限的疑虑,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因此,主动积极向西方文化学习和借鉴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且,“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
  一、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创作和人民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关联起来
  文艺创作首要问题在于往什么方向创作。出现方向性失误,就不可能取得辉煌成果。而方向涉及这样一些问题,即什么是文艺工作?文艺工作和一般建设工作是什么关系?文艺工作有没有历史性抑或时代性?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是创作出精品力作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果文艺作品不能与它所处的时代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参与到改造具体社会的现实中去,那么这种文艺作品就没有强大生命力。邓小平注意到,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创作题材、方向上比较迷糊,有的甚至把赚钱作为目的,这就与创作精品力作背道而驰,只能生产出劣质文化品,“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文艺界也传播开来了,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有的文艺工作者“为文艺而文艺”,以追求标新立异、阐发个人主体性为导向,把文艺作品用以表现极少数人身上具有的生存“荒诞感”“消极失望”情绪。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有些人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或者宣传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義,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应当成为创作的主题……这类作品虽然也不多,但是它们在一部分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有的文艺工作者喜欢标新立异,自诩“反潮流”,他们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视而不见,却倾向于从消极悲观的视角看待社会、描写社会,实际则犯了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些现象,邓小平曾给予过批评,他指出,一些文艺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缺少加以表现和歌颂的热忱,对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站在党的积极的革命的立场上提高群众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热情,坚定他们的信心。相反,他们却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   针对这些状况,邓小平郑重提出,文艺产品应反映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反映现实,服务大众,“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文艺不是在象牙塔里或空中楼阁中的创造物,而应扎根于民众的生活实践中,“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親。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
  在邓小平看来,精品力作无疑就是文艺作品中特别能表现广大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志,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相对于其他文艺作品而言,精品力作能将时代主旋律弘扬得更响亮、越鲜明、越突出,更能振奋人们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波澜壮阔,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昂扬的、前进的,其中,亿万人民中的每个个体的社会实践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而,主旋律背后有着大量可歌可泣的真实原型。精品力作就是能很好地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业者的革命理想、科学态度、高尚情操、创造能力、宽阔眼界、求实精神等的文化产品。所谓伟大的作品能推动伟大事业,精品力作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坚定他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信心,并将这种饱满的热情外化于行。相反,热衷于挖掘大背景下“小时代”的作品、为艺术而艺术的“无病呻吟”式的作品、标榜“特立独行”的作品、反映小众精神思索与境界的作品等势必不能成为精品力作,因为它们没有反映时代的本质和主流,在它们那里看不到广大劳动人民共通性的东西,甚至广大民众都不知道它们。文艺作品脱离了人民,不能为人民喜闻乐见,也就缺失了作为精品力作应有的“灵魂”。
  三、政府要尊重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艺术品总是文艺家们的作品,精品力作更是包涵了艺术家个人的生存状况、情感体验、知识背景等因素。因此,精品力作不是完全可以模式化生产的物品,而是具有典型性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产品,这就是文艺的“个性”问题。因而,要培育出精品力作就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创作要求充分尊重艺术家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进而言之,文艺创作必须不断创新,文艺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都必须与时俱进地推陈出新。如果艺术表现形式一成不变,都是“老瓶装新酒”,那么,鲜活的时代内容就可能被窒息在陈旧的形式中,形成文化僵化、刻板、教条的印象,这无疑是让人生厌的。因此,文艺创造需要高度的创新意识。
  针对“文革”时期文艺工作者稍微增加一些新的形式或附加一些艺术家个人的特色就被看作离经叛道的做法,邓小平主张,我们的文艺创作在形式、风格、表现方法上应该丰富多彩和多种多样,“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对于文革中“左”的错误的影响,邓小平鼓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改革开放中“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文艺创新,要创造精品力作,文艺工作者要是没有“闯”的勇气、“冒风险”的魄力,创作出来的产品一定四平八稳、索然无味。
  由于文艺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文艺创作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文艺工作者对思想解放的要求,比任何其他人群都要急迫。要尊重文艺知识分子有自由的创作空间,邓小平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那种违背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衙门作风必须抛弃”。邓小平还在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重申了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以此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自由作出郑重承诺。这就解除了长期束缚文艺发展的种种思想禁锢,保证了人民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的自由,保证了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有互相竞赛和互相争论的自由。邓小平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
  四、政府要为创造精品力作营造社会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给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邓小平较早地洞察到文艺领域的变化: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文艺作品创作出现了急功近利倾向,迎合大众低级口味的作品越来越多,“败坏我们社会的风气”;为了迎合市场,一些本应“严肃”的文艺工作者也纷纷放低身段,走向了庸俗媚俗道路,创作主题低级趣味化现象十分严重。无边落木萧萧下,在劣质文化产品充斥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众里寻找精品力作必定难有觅处。
  要创造精品力作就必须为文化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首先,政府要为文艺工作者提供物质保障。邓小平多次表示自己愿意做“后勤部长”,在他看来,文化产品是由人创作而来,提升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满足文艺工作者的正当物质利益要求,使他们能免于生活压力,排除外界的拜金纷扰,安于本职工作,那么这就可能达到“十年磨一剑”、终铸成大器的效果。其次,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净化社会环境。要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打击“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的生产与传播。邓小平强调,政府要坚决制止不良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各级组织都要严肃地注意这个问题,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予以查禁、销毁,坚决不允许继续流入”。对各种伪劣文艺产品亮剑,这本身也是对“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进行回应,否则各种低俗文化产品甚嚣尘上,高雅文艺产品将被日益“挤出”,精品力作也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讲道:“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里所说的“好的文艺作品”就是精品力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重温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我们目前培育文化精品富有启迪意义。精品力作不是依靠某种“运动”而“大战”就能急遽、直接成就的,而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惟有文艺工作者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紧密联系人民的社会生活、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创作;政府尊重文艺工作的发展规律、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社会环境,我国的文艺领域方能不断生长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其他文献
[摘要]经过4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呈现出成熟的道路形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以独特的发展方式为世人瞩目,独特的发展理念为世人称赞,独特的发展经验为世人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现实国情为立足点,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指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以改革实践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以全面
期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作为四川大学教师学术论丛中的一本,该书副题点明了理论成果的内容、范围,主题则点化了学术研究的旨向、志趣,从而使该书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研究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备  辩证法理论是冉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头戏,第一篇用了8章篇幅来展现他的
期刊
[摘要]美国国家档案馆APP特色鲜明,开发实践经验相对成熟,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论文基于案例研究与调查分析方法,指明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 WW1”APP在馆藏资源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亮点,并且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保障,以多主体协同合作为支撑,以多种社交媒体为宣传途径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据此,论文从馆藏资源数字化、多方合作、开发理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97年来的伟大奋斗历程深刻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不畏困难、敢于作出巨大牺牲的政治品格,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引领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锻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体现在国家担当、为民担当和自身建设担当三个层面。当前,我们党和国家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需要中国
期刊
[摘要]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军事档案在线公共服务向用户提供馆藏档案资源的在线检索与获取利用。论文以美国国家档案馆军事档案在线公共服务板块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服务板块具有社会服务多样化、利用形式个性化以及资源开发社会化等特色,并提出可从整合军事档案资源、满足社会各群体的现实需求和借助新技术探索军事档案在线利用新形式等方面推进我国军事档案利用服务的进程。  [关键词]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在线利用  [分
期刊
无锡向有重商传统,春秋末的范蠡被尊称为“陶朱公”,其“货殖之利,工商是营。废居善积,倚巿邪赢”[1]的经营思想是无锡工商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无锡历来就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的有识之士。明东林人士倡导经世之学。清末,无锡许多儒家子弟抛弃科举与仕途,转而投向实业。清末薛福成、徐寿等人从小就好经世有用之学。薛福成之子薛南溟,弃官回家乡从事实业。杨艺芳、杨藕芳兄弟从官场走向实业。裘廷梁主张变法,提倡发展工商实业
期刊
[摘要]经济发展台阶论,是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观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设想与实践。首先,纵观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发展完善历程,可以看到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基本观点是始终一贯的,既要求较高的增长速度,又要讲求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这是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辩证法。其次,经济发展台阶论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到南方谈话中完善,邓小平从三个层面来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
期刊
由广安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所周华银副教授编著的《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是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核心研究成果。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研究、实证研究、体系研究、发展性研究四部分,反映了近年来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一,創新研究论域。之前的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的确存在论域狭窄的问题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这一思想确定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把握这一思想所表达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政治诉求和路线图意义,深入把握这一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马克
期刊
任何一个政党,都是秉承一定的价值理念而聚集成的政治组织,因此,政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第一次提出并使用“政治文化”的概念,为研究政党文化提供了学术支撑。政党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下半叶逐步兴起的一种崭新研究范式,伴随着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和政党政治的实践演进而不断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提升党的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