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的材料运用看建筑空间的品格塑造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i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作为世界顶尖级建筑师,凭借其各自的代表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在材料与空间品格塑造方面的不同手法与艺术主张,通过分析与比较,笔者不但总结出其各自的异同点,而且在联系中国当代建筑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指出针对性参考与可资借鉴之处,并通过相关案例的解析,提出材料特性的蓄意发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建筑领域,都有着广阔的营造空间,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
  关键词:材料;建筑空间;品格塑造;场所
  
  1.材料知觉特性与空间体验
  建造的实用企图是围合空间,然而作为建筑艺术的源起,并不始于空间围合;而是始于寄托着先民精神性情感的建筑体。立树干以标界场所,垒巨石以颂神明,凭自然之地聚神圣之光,以构筑神圣庇护之所成为建筑艺术的初衷,但作为实体形式的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聚居的可能,而且最终使人们定居下来,这不仅仅显现着遮风避雨的实用性,而且成为人类族群精神意象的物化形态,因而在赖特那里,建筑堪称不朽的灵魂,黑格尔的观点则有进一步把建筑推向艺术使命的先行者地位;以此可知建筑艺术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实用的目的。立体空间构成使用的材料是与视觉心理的效果直接相关的,即使是用替代性材料,也要在视觉上达到某种目标。如果将材料的加工技术所产生的视觉也列入,材料的体验则更充满着趣味。
  从建筑的实体来说,建筑空间的构成是物质材料的有序集合,因此材料的特性及其组合方式无疑与建筑的空间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艺术性则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以材料为基础的建筑构件的聚合关系中。因此在本小节,笔者主要从材料的知觉特性入手,深入剖析材料与空间的关系。
  1.1材料与材质的区分
  所谓材料,即指人类赖以生存和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是人类造物活动中所必需的物质,具有基础性、普遍性与多样性。
  材质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物体看起来是什么质地,就是表面的感官,是材料构成方式表层所显现出的肌理形态,是材料性能、质感和肌理的信息传递。显然这里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材料,二是质感。在渲染程式中,材质是表面各可视属性的结合,这包括色彩、纹理、光滑度、透明度、反射率、折射率、发光度等表面特征,正由于诸上元素的显现才构成了材料属性的透析,在某种意义上材质好比材料的脸面。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产品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质感和肌理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加感性成分,增强产品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不同的质感肌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玻璃、钢材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木材、竹材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材料与材质的关系是既密切联系又具有特殊的差异。
  首先是从概念上来说,材料是一种广义的称谓,无论金、银、铜、铁还是竹、木、陶、石甚至某些化工原料都可谓之材料。而材质则就相对较为狭义,常常专指某一种具体的材料以及牌号等等,如钢材行业中的指代。
  其次从人的感官信息传递角度来说,材料较材质更为沉实,而材质则多以材料为基础显现为一种表层的肌理纹样,也就是说材质是材料的一种层面显现,它可以是材料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单纯的表层纹样,甚至是一种模拟的假象,也就是用一种材料营造出另一种材料的感觉,如通过工艺的模拟处理将陶质材料表现出一种木质感觉,在这个意义上,材料是一种本真的存在,而材质则成为或真或假的变相。
  其三从建筑学意义上来说,材料本身往往也可构成空间,而材质则因其过于平面化的感性显现而难于独自构成空间,这主要在于我们提到材质时往往是更多的是平面因素在主导着表层的处理。
  1.2材料视觉与色彩空间
  材料视觉作为材料知觉特性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不仅左右着立体空间的物质属性,而且也从视觉与色彩上影响着立体空间的精神属性。材料作为空间构成的物质决定了立体空间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诸因素,无论是空间结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还是基于材料的肌理与色彩所形成的心理情势与精神空间都受制于材料的质地与特点。
  材料的视觉特性主要展现在两种形式,其一是原生态的自然显状,也就是说无需人们加工改造的本真面貌,这种形式的材料大多具有天然朴素的色彩、质地以及真实感。其二便是通过加工工艺对材料进行符合结构在视觉审美需求上的人为处理,以构成特定的空间形态。下面就几种常见形态进行材料视觉的分析。
  作为立体空间构成的基本手段之一,线性材料往往根据线的不同特性,以构成结构空间,线材,以长度为特征,兼有多种视觉特点,因而线材通常有软硬、粗细、滑涩、紧松以及有无色彩等区别。天然本色的如铁丝、绒线、麻绳等等尽显材质本身的天然意趣,彰显着本性的格调诉求。人为加工的如染色、喷漆、电镀等等工艺处理的效果则形成新的视觉诉求。
  块体为重现一种由不同垂直相交的直线所隐喻的图案而被自由组织在一起。在这个看似无规律的设计之下,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模拟循环路径,它不指引入浴者到达某种事先设定的点,而是替他们自己探索其他的区域。块体之间不断设置放大的空间。视野总是经过控制的,它或者吸纳或者排除视线在尊重历次序里每一个元素的功能及对于整体的意义的同时,确保它们各自截然不同的特殊的品质。
  点、线、面、块的综合构成打破单一基本元素的构成方法,追求立体架构中形态的多变性,造成由多样视觉元素带来的丰富视觉,是一种综合的构成。在很多的立体空间构成中,单一的形态构成会产生朴素的韵律,简洁明白;而多种视觉元素的出现,在形态的组合上要复杂得多,每一种元素都存在自己独立的视觉张力,所以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元素,就必须有视觉层次,有主次之分。
  事实上,对每一种元素来说,它们的视觉特性都是不同的。例如,线状的材料更多的是形的轮廓、空间的划分,而点状的材料则更多的是位置、装饰、空间的变化。从这些特性出发,在结构上调整材料的形态、色彩、位置,使之适合于整体的视觉,就能事半功倍。作为综合构成的元素,可以由某一种元素作为主体,即以线构成为主或块构成为主,然后再组合以其他的构成方式。
  材料视觉的多重特点对于色彩空间来说尤为重要,原生态的材料显现不仅构筑了朴素本真的立体空间,而且也以同样的气息渲染了表情达意的色彩空间,材料质地与本色的自然显现一方面从色彩上布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自然、环保意识的色彩倾向。人为加工处理的材料视觉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工艺的承续性流传、不同时代的式样追求以及当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本应绚丽多彩的色彩空间提供各种可能。
  1.3材料触觉与情感空间
  人们的感觉通道无外乎视觉与触觉,作为材料知觉特性中的重要构成,材料触觉在空间体验中亦具有较为独到而强烈的功能效应,特别是对于情感空间塑造与把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人作为感情动物,不仅亲近身边的事物,同时也会移情于似曾相识的事物,一次久违的触感,一种往日的感受,一段古老的记忆,无疑是内在通联的。材料给与人的物理刺激所更多的引起的是精神与情感的波动与感知,以无意识的感官刺激营造着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恰恰是材料触觉的特性。
  生命在于运动,而情感在于波动,因此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往往积聚于动静止间,所谓动者,即“动立体空间构成”主要指运用动静对比的方法,在立体空间构成中是一种很普通的手法,因为这里的动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效果,在结构上并没有动的装置。事实上这是一种力的传导,通过可见视觉点的移动、跳动、时隐时现来产生视觉张力。
  与之相对,则是静中之动的“光立体空间”的构成,光不仅是构成立体视觉效果的一部分,而且是情感空间的塑造高手,有只通过材料的组合韵律与光影变换来加以表现“静中之动”的情势的,也有通过燃烧发光的物体,或电力发光的光线,具体地说,有灯光、烛光,以不同的发光器所产生的不同强度、色彩的光线来塑造不同的情感氛围的。
  纵然色彩与味道亦深深维系着建筑的情感空间,但我仍然把情感空间最为玄妙的境界交于触觉,材料触觉可以说是一种直达内心的感应,一如著名建筑师彼得?卒姆托所念念不忘的童年时姨妈家的门把手一样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2.赫尔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设计比较
  2.1赫尔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介绍
  2.1.1赫佐格&德穆隆及其设计简介
  作为瑞士乃至世界著名建筑师组合赫佐格&德穆隆曾于2001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
  赫佐格和德穆隆有着极为相近的生活经历与教育背景,1950年共同出生于瑞士巴塞尔,1975年同时毕业于瑞士的苏黎世高工,1978年合伙开设事务所,共同走向为使陈旧简陋的“方盒子”重新焕发新的光芒的建筑之路。
  赫佐格&德穆隆的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强烈而迅速的内在冲击力,以对材料的反常规处理实现穿越意识、文脉与文化的层叠直达知觉的建筑理想。在这一不断地材料试验与实现过程中赫佐格&德穆隆亦不断在以新的技术和构造方式成功的对传统进行着置疑与挑战。此外,由于深受战后欧洲艺术思潮的影响,赫佐格&德穆隆亦常常与艺术家联手,着重进行建筑表皮的处理,从而改变表皮的传统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其“图像的材料化表达”,另一方面体现在深度的立面。
  2.1.2彼得·卒姆托及其设计简介
  彼得·卒姆托,1943年4月生于瑞士巴塞尔一木匠家庭,未经专业训练的建筑师,却又是独树一帜的建筑师,卒姆托被誉为是站在现代建筑最前线,且捕捉到建筑本质的建筑师。代表作:瑞士丘尔艺术博物馆(1990年)和老房子(1993年),瑞士沙芬托的古格伦宫(1994年),瑞士瓦尔斯热澡堂(1996年),奥地利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1997年),等等。1998年荣获世界建筑最高荣誉奖-卡尔斯伯格建筑奖。
  卒姆托深受家庭影响在其求学与职业经历中精心于细部推敲,这种特殊的习惯一直沿用于之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在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以至于每座建筑都需要花上数年时间进行精心设计推敲,画上数百张细部图纸。而其设计作品的精密程度往往每次都是对工匠施工技术极限的挑战。他对建筑物流露出的最终空间印象的巧妙控制,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关于材料的运用,在卒姆托这里是以一种更为原在的特性来展现材料本身,其关于深度材料与空间现象学的执着表现亦是其突出的成就,而材料的精巧与重建永恒价值的独特视角成就了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理念和独特的表现方法,使其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界最耀眼的建筑师之一。
  2.2基于材料的设计比较
  2.2.1视觉意象的外化与内敛
  同样是对于材料的创造性运用,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相比具有明显的视觉意象上的外化趋向,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材料处理倾向,也就是说如果给与材料的复杂运用以形象的方向的话,赫佐格&德穆隆地设计可以概括为一种向外的张扬,而卒姆托则是一种向内开采与挖掘,以一种由内而外的材料组织舒展着地域场所的根系。
  对于视觉意象的处理,赫佐格&德穆隆以与建筑无关的母题的重复至极运用,将具象的元素淹没在纹理之中,从而完成从具象外观向抽象视觉的过渡,从而构成对于参观者的迅速的、内在的情感冲击,这正他们所想达到的。
  赫佐格&德穆隆视觉意象的外化还体现在他们对于材料选用的自由与开放,他们往往从大处着眼,以高度通融的视野选取材料,因而他们常常突破当地的材料限制,以各种可能的材料尝试于他们一直关注的建筑表层,在基本的构架之外寻求别样的空间效果。在他们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放弃对于传统木材的使用,而选择了廉价、易加工和不易变形的人工合成的胶合板来表述他们的设计意图。如在戈兹美术收藏馆(Goetz Collection)中(如图1图2),他们就尝试着将透明玻璃、磨砂玻璃和木质胶合板统一于一个平面,在微妙的变化和过渡中强调它的统一性,使最终的作品非常庄重而不呆板。在美国加州的多米纳斯葡萄酒厂项目中。赫佐格&德穆隆为应对当地气候日夜温差较大的地域状况,创造性的以金属丝编织的“笼子”装满当地的火山岩小石块构成了特有的表层空间,在平衡温度差的同时也拓展了表层空间的视觉意象。
   图1戈兹美术收藏馆 图2戈兹美术收藏馆
  卒姆托更多的沉浸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那些“小房子”,他注重材料独立性的内在发挥,倾情于细部的反复推敲以及音响、触觉、味道的发掘与营造,我把他这种异于赫佐格 & 德穆隆的向内的材料意图称之为“静默的味道”。的确,正如卒姆托所昭示的那样建筑的任务是去创造、保持和守护静默,将一种丰富的内容与情感浓缩于素朴的表达之中,人们在欣赏他的建筑的时候是需要情感的渗入与持久的回味的,而不是突如奇来的视觉意象的袭击。在卒姆托那里,材料不止于空间的附属构件,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其本身也是一种空间,因此卒姆托更多的是趋向材料自身的建构,且非常注重地域特征的延伸与放大。在地域材料的运用中,利用材料的肌理与质感,嗅觉与触觉的体验,并充分调动材料的其他品质与潜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式魅力和空间感染力。如在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的瑞士馆共鸣箱中(如图3),卒姆托将对木材的表现推向了极至,他将木材、沥青和钢材有序组合于建筑之中,既引发了人们对北欧国家的联想,又给人时尚新颖之感。卒姆托对空间的策划是动态的与系统的,他不单纯地运用静态的光与材料,而是通过流线组织使之形成一种动态的空间体验。在瑞士馆设计中他采用迷宫进行构思,向四方开放,游客可以从任何角度不受限制地进入其中, 感触木材的肌理,嗅闻木料的清香, 倾听瑞士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
  图3瑞士馆共鸣箱
  光作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建筑语言,被卒姆托所钟爱。纯净的形式与富有表现力的材料为光提供了表现的舞台与介质,并且在卒姆托的组织下,光也成为空间构成的虚质材料。卒姆托通过独具匠心的构造处理使空间充满个性并充分调动起人们的情绪。在他的建筑中,光线有时静谧有时明朗,他对光线的经营如同诗歌的韵律一般,给人以美感与惊喜。
  2.2.2材料特性的激发与沉淀
  针对材料特性的发挥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可以说一个是向上的个性激发,一个是向下的本质沉淀,在建筑空间的构建中也营造着各自的材料情境。
  赫佐格&德穆隆材料特性的激发主要体现在对材料视觉特性的实验方面,在赫佐格与德穆隆的建筑中图像也成了材料,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赫佐格&德穆隆在各种材料上积极进行着丝网“印刷术”的各种尝试,以改变其原有的意义而转化为材料表面的视觉质感,他们在建筑材料上的这一创举,不仅促使无机物与有机物、自然物与人工物、人性化与艺术化的相互通融与转换,而且也激发了材料的特性,形成材料语义的多样化聚会与展现。
  此外赫佐格&德穆隆在设计实践中对不同传统材料也进行了各种可能的试验,他们将混凝土、砖、木材、石头、玻璃、金属、文字、颜色、图象进行各种不同的组合与层面显示以探索不同材料组合的多种可能性,以及材料和建筑的内在关系。在不同材料的组合中甚至有意呈现其各自的结构形态以形成材料的差异性显露,构造别样的空间意趣。
  卒姆托在材料特性的挥发方面更多的注重一种向下的沉淀,这主要体现在其忠于材料的真实与对于记忆的挽留与唤起。所谓忠于材料的真实,实际上是指与居住的行为或者状态相关的建筑实体的真实,而非从实物中分离出来的真实性。他更多的钟情于木头、石头、钢、布、羽毛等材料的原态呈现,凭借其天才的设计将材料沉淀为本来如此的状态,为人类提供居住的建筑构成真实生活的真实物质。卒姆托关于材料的真实性还体现在他对空间声响的虔诚与导引,无论是作为听觉的前提的寂静、还是本性的响动在他那里都回归到一种空间的构造,一种彻头彻尾的内部的蕴藏。如在瓦尔斯温泉浴场的设计中(如图4图5),以瓦尔斯当地的石材作材料,将温泉浴场设计成如同一个有着很多孔穴的巨石。浴场中,石中有水,水中有石,在这里仿佛泉水从山石中流出。在人能所及的各个界面都采用石材,徜徉其中,仿佛所有的空间都是用石头雕凿出来的。通过卒姆托的精心设计,内部空间与外部景观相互影响,人造空间实现了人的自然体验。
  图4沃尔斯温泉浴场 图5沃尔斯温泉浴场
  基于材料的记忆唤起在卒姆托那里远不是一种符号与象征那般肤浅,实际上是建筑现象学的生动写照,通过对空间、场所的感知与体验来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和意义,无论是味道还是声响,也无论是光泽还是某种生活细节,都将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真实,也是卒姆托材料中的真实,建筑空间中的真实。这不仅由于卒姆托木匠家庭的出身与习惯,更多的是对于材料感性意识的把握,以及深远建筑经验的重构。综观卒姆托的作品,朴实无华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他对建筑和空间的净化、对材料的精挑细选、对光的利用都是为了创造一种空间,一种使人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静谧气氛和自然氛围的空间。充满了诗意,他将生活中的实物元素加以提取和浓缩,进而表达出优美的空间。
  2.2.3艺术与技术的不约而同
  在艺术与技术的合作方面,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无疑达成了某种共识,在材料构筑空间的过程中,他们都不同程度的选择了与技术的合作,从而构筑了技术与艺术共同造就的真实美。
  赫佐格&德穆隆从人们的审美心理出发,强调人的感知,运用技术手段创造个性。特别是对于建筑表层的材料处理,在设计手法上是基于艺术的,在实现手段上却是依赖技术的,技术的参与促使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也为建筑空间带来美的奇特效果。这体现在沃尔夫信号大楼的设计中便是技术对于细部的支持以实现既定的艺术效果。赫佐格 & 德穆隆将20cm宽的铜片横向编织置于建筑的框架外部以形成巨大的“外套”空间,仔细审视,不难发现那些部分经过微弯处理的铜片构件,不仅形成了焕发自然光照的意趣空间,而且在发挥天然“空调”作用的同时受光照投射所致还产生了某种抽象雕塑般的奇特效果。这种效果的发挥与实现,单靠足够的艺术手法是难以达到的,在此技术提供了莫大的支持(图6)。
  图6沃尔夫信号楼
  卒姆托作品大多充满着神秘的宗教情绪与地域特征的气氛,他不仅更为关注人以及人的生活的内部,而且更为注重建筑精神的独立思考,其艺术价值无须赘言。从材料呈现与空间架构上来看,它更多的以内敛的视觉意象与沉淀的材料特性来筑就近乎“原在”的空间,以此来看似乎疏于技术的依赖,然而从他作品的实现手段与大量案例来看,卒姆托同样注重技术的在其建筑艺术语言中的运用。如在其著名的沃尔斯的温泉浴场设计案例中,他所极力倡导的足以令人接受新建筑的“原在”感便是在技术的积极参与下得以实现的。无论是浴池的充水、泄水渠道还是加热系统、空调设施以及热量的保存与扩散节点都显现了技术的强大力量。显然这个插入山体的建筑在深沉表达“原在”思想的同时,自然也离不开技术对其功能的支持。
  3.材料特性在我国当代建筑空间中个性表达
  3.1 借鉴、创造与表达
  针对我国当前的一味西化的建筑模式,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的材料运用与空间塑造无疑是值得揣摩与深味的,但是作为一种创造的表达却不可止于表面的玩味,我们要深入研习其关于历史、地域、场所以及材料特性的有意导引,并结合我们的历史沿革与实际境况进行自我的构筑与营造。
  通过将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的材料运用进行设计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关于材料运用之于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艺术与技术相互结合的完美呈现及其必要性。从建筑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赫佐格﹠德穆隆还是卒姆托,同样作为世界顶尖级的建筑师都不遗余力的进行了“境”的营造,无论是通过表面图像化的方式还是通过材料本身的物化表达,事实上这也是对于“时间”感精神寄托与物化,在极力融于周围地域的同时也唤起了建筑的场所精神,味道、声响、色泽、触觉以及记忆皆以不同的形式集聚于材料,生发于材料的各种组合,以构筑个人的也是大众的心灵之境。以此,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也无论是朴素还是华美,均以成就了建筑空间品格塑造的全部意义,这也是我国当代建筑空间所应学习与借鉴的真正所在。
  3.2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案例分析
  3.2.1基于材料的时间传承
  作为中国最优秀建筑师之一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坐落于浙江杭州转塘镇象山脚下,他大量使用了拆房现场回收的砖头、瓦片与石头,以此构筑时间的顺承与寄托,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同时也节省了资源,完成了固体时间的空间转换。据王澍自己的说法是“我的校园一建造起来就有时间,带着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
  3.2.2院落形制的再发挥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象山校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院落的精神,同时还进行了相应的提炼与改变,以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实现“门”与“墙”的自然置换,院子只造三面墙,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低矮的墙身在带给人们院落意趣的同时构筑了相应的开放空间。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等等。王澍还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在趣味性与似曾相识的印象中找寻古老的“天井”,这与满布青苔的老砖暗自呼应,给人一种沉实的心境之美。
  
  
  
  
  图7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图8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此外,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建筑是对人的生活方式有影响的。”王澍坚信这一点,他曾有一句名言:桌子是从屋子里长出来的。现在,他说,每幢房子都是一座空的剧场,建筑师有时像导演,把屋子搭好,就可以等着自己设计的剧情上演了。
  3.2.3势的提炼与营造
  象山校园座落之地,原本是一片平坦的稻田,为营造中国房子所讲究的势气,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3.2.4雨意与诗歌文化的铺设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不仅丰富了墙体肌理,而且再现了江南古镇的意蕴。按照设计者王澍的说法就是不仅为建筑体安装了天然的空调机,而且把江南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下雨发挥得淋漓尽致,呈现给人们雨水从瓦檐滴落的浪漫场景。当然,在具体实现上除大量采用古旧砖瓦以外,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部位则置换以现代钢材,新旧材料的合理布局,错落有致的重重密檐,无疑营造出现代建筑的古典气质,从内到外地彰显着江南水乡浓郁的生活情调,亦往往成为现代建筑中彰显古典气质的符号所在。
  图9杭州象山校区瓦檐遍布
  图10重要支撑部位置换以现代钢材
  当然,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园也并非就是完美无缺的永世佳作,但作为我们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的一种实际行动,无疑是勇敢而且值得庆贺的,作为中国当代建筑自我思考与调节的一种转变,这显然仅仅是一种开始。
  4.结语:
  无论东方建筑还是西方建筑,材料之于建筑空间正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可塑品性,建筑与地域的关联与场所精神的再现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特性的蓄意挥发。赫佐格﹠德穆隆以其视觉意象的抽取与张扬构筑了材料本身外向空间,卒姆托以其对材料的深度关注与内在细部的完美结合展现出其沉实而激越的生动意象;赫佐格﹠德穆隆与卒姆托在创作手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技术与艺术的合作态度,这不仅是西方建筑师所乐于秉持的,也是我们设计师所应积极实践的,作为物质的材料与关联精神的场所无疑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共同驱动,为建筑空间的品格塑造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挪)诺伯舒茨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
  [2]王群.空间、构造、表皮与极少主义-关于赫佐格和德穆隆建筑艺术的几点思考[J].建筑师,1998.
  [3]杨 璐.表皮背后-从建筑表皮的差异解读建筑师的思想[J].中外建筑,2004.
  [4]肖志抡,项秉仁.真实的魅力-阅读布雷根兹美术馆[J].城市建筑,2008.
  [5]埃斯拉·萨赫因.胡欣译.冷与热,干与湿:彼得·卒姆托作品中“材料的环围属性”[J].建筑师,2009.
  [6]贺玮玲,黄印武.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建筑中的现象学思考[J].时代建筑,2008.
  [7]张军英,关力.形式·空间·材料的统一-彼得·卒姆托温泉改造[J].世界建筑,2005(10).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中学教育肩负着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且必须联系变动着的具体的实际。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热情,缺乏对学生
期刊
摘 要:学科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科知识,结合当前学生实际,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化学教学是中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化学学科的特征,可将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等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既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放松思想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教育;辨证唯物主义
期刊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可见,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怎样设计、布置好新课程的作业呢?这成为我们教育
期刊
摘 要:讣闻报道是欧美国家报纸的家常菜,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等也相继推出了讣闻版。由于讣闻报道是“舶来品”,此类新闻的写作在我国现有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与参考书中处于空白。鉴于此,笔者参照欧美国家报纸讣闻写作教科书与报纸范例,并结合我国报纸讣闻的写作,探讨讣闻的报道与写作的内容、手法、注意事项,以及写作中存在的争议。  关键词:讣闻;内容;手法;争议   
期刊
摘 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阐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的现实状况。通过对某市5所各级各类学校的50位教师实施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有些学校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流于形式,教师们很想通过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的实施来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但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  关键词:自我评价;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
期刊
摘 要: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二十次重复。因此教学反思不仅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的反思,是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保证,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催化剂,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激发教师主动发展、自主学习的愿望与热情。  关键词:教学反思;专业化发展;教师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府决策、教育界、大学生自身、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微观经济体及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以济南市为经济背景,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济南市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试图探索一条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期刊
作为建筑企业的一员,我深知建筑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属于多工种、高强度、环境差、露天施工作业、劳动密集性产业。建筑施工项目条件艰苦,流动性大,文化设施相对薄弱,不安定因素较多。当前在一些基层单位的个别同志中存有误区,认为学理论、讲政治与建筑施工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强调基层工作太忙,精力不够,抽不出时间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浮在面上,搞形式主义学风。针对上述状况,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地定位党务工作,完善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创造品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由此开展数学实践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生活问题,而且还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综合;实践;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