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_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府决策、教育界、大学生自身、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微观经济体及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以济南市为经济背景,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济南市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试图探索一条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近些年来济南市经济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对济南市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导致济南市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第三部分: 针对济南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结合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几条很有现实意义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济南市;大学生;就业;经济学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着,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多,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使得更多人能进入大学深造。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逐步提高、经济高速扩张,高校大学生的招生及毕业人数也在大规模扩张,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很难适合社会的现实需求,这使得大学生很难找到匹配自己期望的工作。
  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尤其在竞争日趋严重的今天,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大势所趋,有其特殊的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从业情况,从实际出发来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发现大学生就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所赋予的额外负担,从而给大学生就业提出理论支持与合理建议。
  (三)研究意义
  关注大学生就业有着深刻的意义,就业是人们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只有拥有一份职业、一份工作,才能平等地融入社会生活环境。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应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家庭、社会也责无旁贷,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 共同影响和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故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进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就业如此困难,社会原因只是外因,大学生群体无法左右,所以本文就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角度研究起,提出应对策略。
  二、济南大学生就业现状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也是黄河下游、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经济,本市的一些重点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不断向外扩张,外埠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和办事机构陆续迁入,新生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使得济南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也为很多的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因此每年济南市需要的劳动力人数还是很多,尤其需要一些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加。与此同时,济南市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06年全市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3.36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56所,在校生54.93万人;近几年来,济南市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育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素质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可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却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而产生了就业危机。
  随着济南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大学生就业转变成为双向模式,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济南市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01年到2007年,济南市的大学生持此就业率分别为70%,65.5%%,67%,73%,72.6%,71.9%和70.9%,08年和09年的就业率都不足70%。按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就业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百分之七十到九十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的压力,就业率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的困难,就业率在百分之三十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近年来,济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百分之七十上下徘徊,表明济南市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显而易见,济南市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一) 投入与产出的失衡造成毕业生的心理落差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对自身实际价值所期望的价格却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需要自己交费。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培养一名大学生各种成本费用高达13万元,其中家庭投入大约为6—10万元。此外,大学生们还付出了四年的宝贵时间,由此又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机会成本。从投资收益角度看,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投入如此多的费用,家长和学生本人自然期望毕业后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即能得到理想的工作,实现经济收入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然而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等方面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也会降低,以达到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的点,所以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也必然呈下降趋势。而大多数毕业生却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仍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能理性看待社会和调整自己,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习惯于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审视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希望能够得到较高的回报,从而不能接受那些工资待遇比较低的工作,也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因此造成了失业,加剧了就业矛盾。
  另外,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就业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使毕业生对就业工作产生担忧和疑虑。加之现在就业市场尚未规范, 各种规定口径不一, 政策法规不能到位,不仅对就业工作者带来困难, 更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
  (二)不会充分利用广泛的就业信息
   根据微观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关系理论,只有信息完全的时候,商品才能够卖到最合适的价格,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时候也应该学会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原则,无论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自己,都希望获得最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调查显示,毕业生非常重视各类招聘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招聘会已成为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学生就业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当问到大学生希望从哪些渠道获得招聘信息多意向选择时,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占72.5%,选择各类招聘会的占63.3%。这足以说明济南市各大院校和社会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卓有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通过社会、家庭、朋友等其他渠道,对学校推荐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存在着"等、靠"的现象,而事实表明,除了学校和各类招聘会以外,还存在着很多其它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自己主动从各个渠道获得信息,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增强择业的主动性。
  (三)近年来大学扩招使劳动力供给市场的严重不平衡
  从供求机制看,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衡形成“买方”市场格局。按照市场经济原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质是供求关系问题。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就比较顺利;供求关系失衡,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就比较困难。良性的市场运行状态应该是供求平衡,而现实中市场运行状态往往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呈现“卖方”市场,用人单位对求职业技能要求比较低,就业机会比较多。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形成“买方”市场,这个时候,就会造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特别挑剔,这样很多人就会得不到就业的机会。毕业生供给过剩和社会需求不足的矛盾是就业难问题产生的根源,首先突出表现为就业绝对人数的持续急剧增加。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更有部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欠佳, 容易出现问题。
  毕业生总供给过剩和社会需求不足的矛盾还表现为社会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近年来,济南市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政府机关精兵简政,事业单位下岗分流,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私有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人力成本,都造成人才需求下降。相对于急剧增长的毕业生人数,社会并没有提供同步增长的就业岗位,这使得就业岗位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就业市场呈现买方市场“一边倒”,造成了过多的额人力资源追求相对较少的工作机会的局面。
  (四)缺少工作经验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由于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或实际操作经验,大量初次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动手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将他们挡在了职业岗位大门之外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有71.3%的毕业生认为缺乏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这与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社会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变有关,使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五)济南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人才就业也有一定影响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的经济取得了卓越的发展,但是与其他比较发达的城市比如北京、广州、上海相比,济南市的经济还是相对落后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而山东省的毕业生人数在全国来说又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样一个就业机会相对狭隘,而毕业生人数相对多的地方,毕业生就业无疑成了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只有济南市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缓解。
  (六)其他方面
  从经济学上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均衡点就是就业量。学校、学生只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作为人才的生产部门——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依次为:理解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而根据《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调查》显示,将学校按财经、理工、民族、农林、师范、体育、外语、医科、艺术、政法、综合等分类,得到不同类别学校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表显示医科类院校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最高,达到82%,理工类院校次之,为72%,综合类院校列第三,为70%。其他学科性质强的院校,外语类、艺术类为69%,财经类为68%,师范类为67%,政法类为66%,农林类为64%,体育类为58%,就业结构的不平衡就产生了。
  就业结构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学科和地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热点转移较快, 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的专业可能在当时是“热门”, 而当毕业时却成为“冷门”, 由此造成的各种学科人才需求的不平衡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阻碍; 另一方面,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 在大中城市竞争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工作,也造成了大量毕业生待业的情况, 给毕业生的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就是说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并不匹配。也就是说,人才的供给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变化,学科设置、课程设置严重滞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造成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建议解决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济南市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应该一起努力,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要继续加强各项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工作以及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工作,想方设法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大学生自身则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及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争取早日就业。
  (一)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应当适当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现在国家应采取并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开展“三支一扶”计划、村官任职计划等项目;二是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招用高校毕业生,招用人数总体上不能少于往年;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政府为此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四是鼓励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五是国务院正在制定具体办法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另外,国家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仅凭这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主流引导力量还亟待加强。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创造力、竞争力和承受力
  为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发展形式的人才,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划方面作出调整,将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调整招生计划,改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依据就业人才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此外,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组织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现实层面上,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与职业有关的知识,丰富其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尤其注意在校期间,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多注意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从实践中提取进一步升华的职业知识,这样循环往复,才能逐渐提高职业成熟度,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自己,使其与职业达到更加合理的匹配。大学生自身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找准兴趣点,将日常学习与就业目标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为自己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转变就业思维,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根据社会需求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观。一般来说,真正产生就业机会的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大学生要主动到西部、到中小企业、到农村去。大学生自身要合理定位,对主客观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选择,努力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就业对个人来说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结果,当客观现实给予机会,主观能否把握,关键靠自己平时专业技术的训练。
  (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给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才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到平衡。
  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期很多城市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济南市独有的问题,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是每个国家甚至是每个地区都会发生的现象,对此,我们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用新思维去认识问题,努力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几个方面去寻找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要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英语课堂上,翻译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单词、语法、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传授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加强学生翻译的实践,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英语翻译能力是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组织的省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都有翻译部分的内容作为主观性考题,可见翻译能力对学好英语做好应试的重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目标的调整要求教学评价体系相应地发生变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一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期刊
摘 要: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
摘 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笔者就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学生;主体性;培育    新课改提倡主体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
期刊
摘 要: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中学教育肩负着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且必须联系变动着的具体的实际。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热情,缺乏对学生
期刊
摘 要:学科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科知识,结合当前学生实际,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化学教学是中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化学学科的特征,可将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等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既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放松思想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教育;辨证唯物主义
期刊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可见,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怎样设计、布置好新课程的作业呢?这成为我们教育
期刊
摘 要:讣闻报道是欧美国家报纸的家常菜,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等也相继推出了讣闻版。由于讣闻报道是“舶来品”,此类新闻的写作在我国现有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与参考书中处于空白。鉴于此,笔者参照欧美国家报纸讣闻写作教科书与报纸范例,并结合我国报纸讣闻的写作,探讨讣闻的报道与写作的内容、手法、注意事项,以及写作中存在的争议。  关键词:讣闻;内容;手法;争议   
期刊
摘 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阐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的现实状况。通过对某市5所各级各类学校的50位教师实施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有些学校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流于形式,教师们很想通过课堂教学行为自我评价的实施来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但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  关键词:自我评价;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
期刊
摘 要: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二十次重复。因此教学反思不仅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的反思,是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保证,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催化剂,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激发教师主动发展、自主学习的愿望与热情。  关键词:教学反思;专业化发展;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