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重任之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成为了学生推崇的模范?”《论语》也曾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至理名言都给我们以启发。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学生成长,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我在艺术学院里呆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类的东西,而是从老师身上表现出的治学的精神、治学的方法以及做人的原则。”这是著名演员张铁林在谈到他的求学经历时说的一番话,这是他有过多年从艺经历之后的体验和感悟。我想,学艺术如此,课程活动也是这样!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不断产生影响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集中概括了言传身教的潜在力量。
一、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言语传情,老师语言的感染不仅需要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内心要有真感情,这样,才能向学生传达真情真意,达到理想的传情效果。
品德与生活二下《美好家园》一课教学时,教师首先展现的是一组生活环境被污染的场景:树木被伐、垃圾成堆……
“谁愿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同学们都摇头。
教师随即感慨:“看来,我和同学们都喜欢蓝天白云的洁净,都喜欢绿树青草的生机。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我们梦中的家园——
我梦见一片蓝色的天空,
小鸟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欢叫;
我梦见一片茂密的森林,
小动物在林子里欢快地奔跑;
我梦见一丛绿油油的小草,
小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睡觉。
……”
同学们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借助想象,让自己置身于理想的家园。学生心中的美好家园与前面“丑陋”的画面产生强烈的冲突,很自然地激发起小朋友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初步形成保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和愿望。
二、用朴实的行为启示学生
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以语言为主,但有些时候也需要教师的行动来给学生以启迪。
这是《红领巾,我爱你》教学中的一个场景。
老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演示一下标准的队礼该如何敬。老师一见这个学生衣冠不整,马上走到他跟前,蹲下身替学生整理好红领巾,系好纽扣,整好领子,拉直衣袖,再细细打量一番,说:“好了,给大家演示你的标准队礼吧!”原本极其随意的男孩此时突然变得庄重起来,他站直身体,标准地向下面的同学敬了一个礼。
“蹲”“整理”等细节,在向学生传递平等、尊重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红领巾是神圣的,佩戴红领巾是光荣的,队礼是庄严的。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就在教师极其平凡的行为细节中被传神地表达出来,并且有效地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
三、用生活的智慧引领学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社会、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促使品德得以内化。为此,品德课教师言语的影响力不在于“告诉”多少,而在于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寻和思索。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学会观察、体验、反思身边的事物,才能让学生真正明辨是非得失。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是“我很胆小”。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在银幕上打出了四幅图:爬拖拉机、与同学打架、参加跳高比赛、放大鞭炮。老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个小朋友中,三个已经爬上车,还有一个正往上爬。他们很勇敢!”一个学生说。
“有不同意见吗?”教师提示。
见无回应,教师有些急,补充道:“那可是很危险的呀!”
一学生犹豫地发言:“这么危险的事他们都敢干,很勇敢!”
学生显然没有领会教师的意思。
“做危险的事、不好的事也算勇敢吗?”教师语气加重,显然是着急了。
“做危险的事不算勇敢。”学生马上回应。
……
随后“放大鞭炮”的教学就简单多了。当教师问:“勇敢吗?”一位学生马上回答:“鞭炮容易炸伤手,很危险,不是勇敢!”其他学生无异议。
教学实践中,老师常常为学生的一些表现着急,着急之后就会举措失当。须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必须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而不能进行单纯的灌输。
一位教师在处理同样问题时的不同表现给我们以启示:
生:这个小朋友勇敢地放大鞭炮!
师:大鞭炮炸响时挺吓人的,敢放鞭炮的确不容易。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经验,小孩放大鞭炮会有哪些快乐和危险?
学生开始小声地议论开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把放鞭炮的乐与险一一列举出来,并客观地进行评说,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放鞭炮是传统习俗,给生活增添了乐趣;燃放大鞭炮最好请大人;小孩如果要放大鞭炮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其实,小孩能不能放鞭炮属两难情境,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下定论,教师需要机智地把教学放到生活的情景中,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的真实经验细细体会,从而在多种价值的碰撞中提升认识,培养思维判断能力。
四、用热情的激励打动学生
道德情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催化剂。道德的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有道德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是发自内心。情感具有交互性,品德课中只有教师的言行有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它源自教师对品德教学的深刻理解和真切感受。教师只有不断修炼内功,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品德课上,大家都展示了自己近两年的成长。有的字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画更有水平了。一位男同学说自己会拉二胡,还得了奖。老师真诚地夸奖:“真了不起!请给大家演奏一曲吧。”
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吧,二胡声断断续续的,调子也不好听。下面的孩子笑起来,风凉话也伴随而至。
“你们笑什么?”
“拉得不好,难听!”
“那你们中间有谁比他拉得更好吗?请上来试试?”
在教师的盛情相邀之下,几位学生作了尝试,有的拉出了怪声,有的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教师让他们谈谈感想。
“原来拉二胡这么难。”
“还是他比我们行!”
教师对最初拉二胡的孩子说:今天你能拉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老师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一定会拉得更好。为你的表演鼓掌!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位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声中,自信地抬起了头。
发自内心的真情互动,使孩子们真心地去认同他人,也使一颗纯真的心灵免受伤害。
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只要我们细心揣摩,善于反思,品德教师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者单位:常山县宋畈小学浙江衢州324200)
责任编辑王清平
“我在艺术学院里呆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类的东西,而是从老师身上表现出的治学的精神、治学的方法以及做人的原则。”这是著名演员张铁林在谈到他的求学经历时说的一番话,这是他有过多年从艺经历之后的体验和感悟。我想,学艺术如此,课程活动也是这样!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不断产生影响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集中概括了言传身教的潜在力量。
一、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言语传情,老师语言的感染不仅需要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内心要有真感情,这样,才能向学生传达真情真意,达到理想的传情效果。
品德与生活二下《美好家园》一课教学时,教师首先展现的是一组生活环境被污染的场景:树木被伐、垃圾成堆……
“谁愿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同学们都摇头。
教师随即感慨:“看来,我和同学们都喜欢蓝天白云的洁净,都喜欢绿树青草的生机。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我们梦中的家园——
我梦见一片蓝色的天空,
小鸟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欢叫;
我梦见一片茂密的森林,
小动物在林子里欢快地奔跑;
我梦见一丛绿油油的小草,
小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睡觉。
……”
同学们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借助想象,让自己置身于理想的家园。学生心中的美好家园与前面“丑陋”的画面产生强烈的冲突,很自然地激发起小朋友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初步形成保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和愿望。
二、用朴实的行为启示学生
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以语言为主,但有些时候也需要教师的行动来给学生以启迪。
这是《红领巾,我爱你》教学中的一个场景。
老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演示一下标准的队礼该如何敬。老师一见这个学生衣冠不整,马上走到他跟前,蹲下身替学生整理好红领巾,系好纽扣,整好领子,拉直衣袖,再细细打量一番,说:“好了,给大家演示你的标准队礼吧!”原本极其随意的男孩此时突然变得庄重起来,他站直身体,标准地向下面的同学敬了一个礼。
“蹲”“整理”等细节,在向学生传递平等、尊重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红领巾是神圣的,佩戴红领巾是光荣的,队礼是庄严的。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就在教师极其平凡的行为细节中被传神地表达出来,并且有效地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
三、用生活的智慧引领学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社会、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促使品德得以内化。为此,品德课教师言语的影响力不在于“告诉”多少,而在于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寻和思索。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学会观察、体验、反思身边的事物,才能让学生真正明辨是非得失。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是“我很胆小”。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在银幕上打出了四幅图:爬拖拉机、与同学打架、参加跳高比赛、放大鞭炮。老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个小朋友中,三个已经爬上车,还有一个正往上爬。他们很勇敢!”一个学生说。
“有不同意见吗?”教师提示。
见无回应,教师有些急,补充道:“那可是很危险的呀!”
一学生犹豫地发言:“这么危险的事他们都敢干,很勇敢!”
学生显然没有领会教师的意思。
“做危险的事、不好的事也算勇敢吗?”教师语气加重,显然是着急了。
“做危险的事不算勇敢。”学生马上回应。
……
随后“放大鞭炮”的教学就简单多了。当教师问:“勇敢吗?”一位学生马上回答:“鞭炮容易炸伤手,很危险,不是勇敢!”其他学生无异议。
教学实践中,老师常常为学生的一些表现着急,着急之后就会举措失当。须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必须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而不能进行单纯的灌输。
一位教师在处理同样问题时的不同表现给我们以启示:
生:这个小朋友勇敢地放大鞭炮!
师:大鞭炮炸响时挺吓人的,敢放鞭炮的确不容易。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经验,小孩放大鞭炮会有哪些快乐和危险?
学生开始小声地议论开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把放鞭炮的乐与险一一列举出来,并客观地进行评说,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放鞭炮是传统习俗,给生活增添了乐趣;燃放大鞭炮最好请大人;小孩如果要放大鞭炮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其实,小孩能不能放鞭炮属两难情境,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下定论,教师需要机智地把教学放到生活的情景中,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的真实经验细细体会,从而在多种价值的碰撞中提升认识,培养思维判断能力。
四、用热情的激励打动学生
道德情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催化剂。道德的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有道德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是发自内心。情感具有交互性,品德课中只有教师的言行有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它源自教师对品德教学的深刻理解和真切感受。教师只有不断修炼内功,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品德课上,大家都展示了自己近两年的成长。有的字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画更有水平了。一位男同学说自己会拉二胡,还得了奖。老师真诚地夸奖:“真了不起!请给大家演奏一曲吧。”
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吧,二胡声断断续续的,调子也不好听。下面的孩子笑起来,风凉话也伴随而至。
“你们笑什么?”
“拉得不好,难听!”
“那你们中间有谁比他拉得更好吗?请上来试试?”
在教师的盛情相邀之下,几位学生作了尝试,有的拉出了怪声,有的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教师让他们谈谈感想。
“原来拉二胡这么难。”
“还是他比我们行!”
教师对最初拉二胡的孩子说:今天你能拉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老师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一定会拉得更好。为你的表演鼓掌!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位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声中,自信地抬起了头。
发自内心的真情互动,使孩子们真心地去认同他人,也使一颗纯真的心灵免受伤害。
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只要我们细心揣摩,善于反思,品德教师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者单位:常山县宋畈小学浙江衢州324200)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