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远方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死前二年所作《登岳阳楼》诗,被后世目为咏岳阳楼诗的绝唱。诗的主旨在表达身世凄凉之叹和忧国伤时之感,已有定评。然而,对诗的前两联,尤其是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各家意见基本上比较一致,但大多语焉不详,没能深入透析老杜此诗的妙味。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仅用十个字,就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其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诗中的意境只要是宽阔广大就好了么?杜甫为什么要写出如此阔大的意境来?诗人这么写,其目的仅止于“大”吗?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我们认为绝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诗人决不会为写景而写景,也不会无聊到与其他诗人“斗法 ”,比一比谁的意境更大。事实上,老杜此联,怎一个“大”字了得!
  就内容来看,诗的颔联多是写景。而就登临岳阳楼来说,可写之景何其多也。高楼、大湖、君山、渔舟、帆影、远树、明月、繁星……无一不可入诗。然而,诗人用首句“昔闻洞庭水”提挈全诗,指明了诗人登楼后着意观览的对象和诗中要写的主要景物,所以诗的颔联两句都写了“洞庭水”。“吴楚东南坼”——视野扩大到了吴楚两地;“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诚然,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雄浑阔大、气象万千的画面,但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是合理的夸张,它使人联想到曹操的咏海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抱负和诗作的时代背景,必须指出,这“雄浑阔大”的意境表现出的是诗人伟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伟大的胸襟是指诗人胸怀天下苍生,胸怀家国社稷,终其一生,痴心不改;开阔的视野是指诗人一生无时无刻不处于“望”中——“望”家乡,“望”亲朋,“望”长安,“望”朝廷。此时登临岳阳楼自然也是“望”,远眺中诗人似乎看到了“吴楚”大地,似乎看到了更遥远的北方……至此,我们可否这样认为:因为诗人始终心在远方,所以因情造境,写出了这一浩渺无边、雄浑阔大的画面。所以,写景更是为了抒情。
  从炼字的角度更能看出景情关系。
  先说“坼”字。“坼”是“分裂”的意思。诗人为什么要选用一个表示“分开”意义的词呢?既然是要表现洞庭湖水势很大,为什么不选用“连”“接”“合”(不考虑平仄的话)等字眼呢?可见诗人选用“坼”字大有用意。结合上文,诗人时刻处于“望”中,他一定要选用表示分开、隔开、隔断之类意义的词,因为诗人实在是与故乡、与长安“隔开”得太久了,此次登临也是因“隔”而“望”。结合全诗,因为“隔”才有了“亲朋无一字”;因为“望”于是才有了“吴楚”和“关山”。知人论世,诗人无日不在“坼”中,无日不在“望”中,强烈的主观感情使得诗人所触外物尽带诗人的情感,此所谓“移情入境”。因此,选择“坼”字,也可以说是诗人“心在远方”的必然结果。
  再说“浮”字。有了上句“吴楚东南坼”,一般诗人是难以为继的。因为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可随意。在内容上,由于首联首句的提领作用,本联下句也必须写“洞庭水”;在形式上,颔联下句末字要入韵(一般是平声),还必须与“坼”字对仗,应该是一个动词。那么用哪个词合适呢?这里“合适”的标准应是最能够表现眼前“水”的特点(客观)又最能传达出作者情感(主观)的字眼。现成的写“水”的动词,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滚”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流”,这两个字主要强调的是水的翻滚和流动之势,不符合“洞庭水”的特点;又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字,则又强调水的向上涌动之态。最现成的莫过于孟浩然的“波撼岳阳城”之“撼”了,然而此字着眼于波浪拍岸的声势。老杜终究是老杜,他选用一个“浮”字,平中见奇,俗中见雅,凌越先贤,超迈古今。这个毫不起眼的 “浮”字,正是着眼于整个洞庭水及其基本的功能——水能“浮”物。同时,诗人结合眼前洞庭水宽广浩渺的特点,自然生出夸张之义——天地万物仿佛都“浮”于湖水之上,于是就有了似不着力的下句“乾坤日夜浮”。同上句一样,这一句也显示了诗人的眼界、抱负、胸襟之阔大。不仅如此,洞庭湖水能“浮”万物,自然也能“浮”小舟,因此才有了第三联中的“老病有孤舟”,其手法与“天地一沙鸥”相同,而诗人的漂泊之意、凄凉之感也尽在这鲜明的对照反衬之中显露。
  “坼”“浮”二字,使全诗前后勾连,浑然一体,景情交融,意旨鲜明。“坼”字显出“炼字”之功,而“浮”字自然妥贴,妙手偶得,全不见斧凿之迹。
  故此,我们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本诗之“诗眼”所在,那一定是“凭轩涕泗流”之“凭轩”二字。因有登临,才有“凭轩”;因有 “凭轩”, 才有望远;因了望远,才加重了望中之情。诗人心在远方,而远方之人之物之事,遥不可即,因而禁不住老泪横流。辛弃疾曾慨叹“无人会,登临意”,我们深恐老杜亦有此浩叹。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教师,1987年师范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记得教材已作了几次调整,单我所在的学校语文教材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出版的版本。在现在各地方可以自主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使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只是在2007年我又一轮教授人教版的新语文课本时,发现有几处改动和毛病,今借贵研究会征文之际,写出感受,你们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
期刊
女儿正上初中,期末考试写作文《少年的心声》,大声呼喊作业太多让她睡不够觉,没时间玩儿,电视、网络都难得一看,读书更谈不上。这是实实在在的,各科每天都有作业,有时数量惊人,更可恶的是有些作业纯属机械重复:课文注解不只要看要读要背,更要抄写,今日复明日;不论单词听写错没错,从模块一至模块N统统写N遍。家长一看就是暴力作业,真想让孩子不做了,可是孩子认真,自尊心又强,不愿因为完不成作业让老师数落,就只好
期刊
《语文读本》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文本。它与教科书若即若离,又互相为用。入选作品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情感表达真挚,贴近学生生活;90%以上为名家名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典范,形式活泼。怎么用好《语文读本》呢?下面笔者就使用《语文读本》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读本》使用意识   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教材的“读本”与“教本”的关系?编写者在编写读本的时
期刊
考场作文巧用多变的句式,可使文章亮丽迷人,多姿多彩,妙笔生花;读之则如饮香茗,余甘未尽,如食橄榄,余香无穷。  一、长短结合,摇曳纵横  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长句容量大,表达周密、详尽,短句字数少,表达简洁、明快,考场作文长短句参差使用,可使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错落有致,读之有平仄之韵,曲折之美,跳动之感。  如中考满分作文《我因先生而自豪》中:“先生姓刘,不喜功,不慕荣,爱读书,爱看
期刊
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即语言要生动、形象。如何使学生语言变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一些探索,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借用“他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的特殊语言,因而大大丰富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库存。引导学生积累、借用“他行语”会使其作文的语言生动、幽默。所谓借用,实际是将此行业性词语活用到彼行业的文章中去,并赋予新的内涵、旨趣。如:  1.在他看来,无论生
期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吕叔湘语),修改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可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了修改,往往是上课前老师说个题目,并作简单指导,最多师生一起互动一下,就让学生进行作文。老师把收上来的作文简单批阅一下,等到下节作文课上适当地点评,最多将写得突出作文当众表扬一番,结束了,又布置下一篇作文题目了。  其实这样作文教学收效甚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此笔者从自身的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认为
期刊
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就难以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老师问的巧,不如学生问的妙。  一、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  1.抓住中心事件提问  一篇记叙文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只有中心事件内容最能体现主旨。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学习和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   2.对重点词句、语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一、加强平时的自主学习锻炼,提高现代文学习阅读的能力  1.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确立学习目标,用能目标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计划的完成,从而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态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渴求的冲动,把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
期刊
一般情况,语文老师上文言文讲授课只是注重解决字词解释、句逗问题、文言句式句法和翻译问题,而作为一篇文章这只是解决的最浅层面的问题,文章还有作者的思想情感问题、技巧问题和语言特色问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而这些问题才是大问题,才是根本问题。可惜,这些问题我们的语文老师解决的不透。大凡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它们为什么千古流传?它们的真正的价值何在?   中学的语文老师普遍感到文言文课好上,究其原因:不就是
期刊
以前,执教《再别康桥》,被诗歌优美的文字,柔美的情感,幽雅、深邃的意境,深深的陶醉。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一唱三叹,宛转悠扬;情感缠绵悱恻,柔肠百结。迷恋康桥的夕阳,绚丽多姿;沉醉康河的碧水,清澈透亮;留恋岸边的垂柳、青草地,翠绿的芳香;更迷人的是夜晚撑着长篙追逐满天的星星。如此的诗情画意,读来荡气回肠。还有诗人伫立甲板,面向西天,海风轻抚,海鸥声声,最是那迷人的挥手,挥不去诗人长长的思念。这是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