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绿色上网的引航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gsa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方兴未艾的网络不仅连接了世界,而且越来越深刻地进入了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构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环境变量。而这种新的环境变量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据统计,我国2006年10月上网人数已达一亿三千万,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好奇、幻想、多变、探索是他们的特点,而网络的信息量大、快、变、杂等特点正适合青少年的思维特征,所以青少年与网络一拍即合。青少年上网,可以查资料、学知识,结交学习上的朋友。但是,据本人对我校多个年级上网学生的调查,约有80%以上的人上网为玩游戏,10%的人上网聊天,5%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他娱乐,而只有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判断力。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迷于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迷恋游戏,钟情QQ,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排斥,因为网络也不可能被人排斥。青少年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这就需要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使他们健康发展。
  家庭对学生的帮助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如果家长懂得上网,就比较容易帮助学生健康上网。但是,当今社会,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而学生在网吧上网则是最不容易控制的。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学生好奇心,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还大量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学校作为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学生受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在规范青少年正确上网活动中要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不同,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当好绿色上网的引航人,学校责无旁贷。
  
  一、适度娱乐,引导自我创新
  
  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络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学生们在游戏中往往是被精美的画面、刺激的过程所吸引,而对其中的思想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网络上的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中小学生开发的,其中许多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对他们非常有害。这时,我们要告诉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计算机的功用,更好地使它为自己所用,把它作为适应社会生存的一种劳动工具。同时,挖掘健康益智类游戏的教育及教学功能,比如低年级学生刚学习计算机时可让他们玩拼图游戏来提高鼠标操作的熟练程度,当学生间流行《连连看》这个游戏时,我在六年级信息技术课上开展了一次“成语连连看游戏”,让学生既过了游戏的“瘾”,又巩固了已学过的成语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自我创新设计。我们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电脑工程师”。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六、七年级信息技术课时,就对五年级动画制作部分进行了扩展,让学生全面掌握《Ulead GIF Animator 》这一软件,从动画的元素、帧等基本概念讲起,最后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创作。大家兴趣十分浓厚,没有一个学生问我能不能玩会儿游戏,甚至下课时间到了也不愿离开;有的还将自己创作的GIF作品通过网络发到家长的手机中。许多家长还拿着手机让其他人看自己孩子的作品,惊讶之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学会基本方法,科学有效利用网络信息
  
  青少年阶段,主要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互联网,孩子们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收集、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
  1.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沉迷于网络中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等内容。网络是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垃圾场。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真正符合中小学生浏览的信息不多。由于监管力度不够,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信息屡见不鲜,其危害相对于网络游戏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教会学生学会提取,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粕,更好地使用网络信息。
  2.教会学生使用绿色的检索工具。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要在上面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就必须使用搜索引擎,可现在几大公司的产品在检索方面的功能非常强,检索结果中不适合中小学生查看的信息也非常多,从检索结果条目中有时连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也很难看出打开后出现的情况。好在现在也出现了适合青少年使用的搜索引擎,比如“Baidu网”的少儿搜索(http://shaoer.baidu.com),这样基本就能防止学生无意识地打开不健康网站。要找课外知识时先让他们进入“Baidu网”的百科知识(http://baike.baidu.com/)看看。如没有,再用搜索引擎找。虽然现在适合青少年使用的绿色资源还不多,关注青少年上网的公司也少得可怜,但是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每个上网的孩子都能安全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一片天空。
  
  三、正确对待虚拟世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
  
  网络通讯是时代必然的产物,现在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IP通讯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而网上聊天交友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
  1.科学认识网络虚拟世界。网络虚拟世界自由、轻松、平等的环境,对处于现实生活种种压力下的人而言充满了诱惑。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迷恋虚拟空间也是很自然的,在此我们并不是绝对禁止学生,但要清楚地告诉学生,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空洞的,总不能拿虚拟空间里的一个面包来充饥。
  2.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人,学会保护自我。现在有些学生因迷恋网聊影响正常的学习;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交友的自由空间时,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有的甚至陷于不切实际的网恋而不能自拔。因此,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正不见面”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教师平时可以多用一些反面例子来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危害,必须让其了解,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在国家法律管辖范围之内。在网上做了违法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我们中小学生要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新途径。所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新方向。
  
  四、规范网络行为,防止不良习惯养成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能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不健康”行为。
  例如,“挟持同学”做违背自己主观愿望的事。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他们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在学校机房的电脑上安装盗取QQ账号的木马程序,随意删除别人安装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又如“投票评选”,评选网络优秀作品或文章,传统环境下的评选,可以正确反映出大部分投票者的意愿;若通过网络投票,有些同学不遵守规则,利用《按键精灵》《投票机器人》等软件进行一票多投或多票一投,这样就未必能真实反映出广大同学的意愿。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很大。
  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养成不良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复制作品,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账户里取一笔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议,要广泛开展以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比如,我曾在学校里开展过一个网络讨论,让他们说说,当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删掉时,他心里怎么想,有没有复制过他人的作品为自己所用。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五、对症下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成效
  
  网络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双向互动的。如果说心理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网络行为的独特视角,反过来也可以说,网络给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趋向于成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更加独立,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他们有其社会的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特别是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他们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可能形成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因此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被教育者把网线的另一端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时,几句善意的劝告可能会胜过平时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我校就开设了“燕子姐姐”心理辅导信箱,由两位有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老师负责解答学生的心理疑难,并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燕子姐姐”心理辅导信箱的网络版,让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随时都可以来到学生的身边。有些班主任还将自己的QQ号告诉学生,由于QQ是一种利用对话框(也可以进行语音聊天)进行非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彼此都是陌生人,交谈双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隐私被曝光的顾虑,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敞开心扉,班主任则较容易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并开出良方。
  
  六、树立正确“三观”,阻击不良信息
  
  要控制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侵扰,首先要堵住恶流的源头,通过健全网络法律的建设,来保证网络的正常秩序,目前世界上几乎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网络法规,网络秩序主要由社会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持。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网络法制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养成道德自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作为教师,除了呼吁社会加速网络法制的建设和绿色网络资源建设外,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威信,让学生严格执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此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在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里免受毒害。我校一直在使用《网路岗》这一软件,它是纯软件旁路式拦截产品,软件能自己更新非健康网站数据库,从而防止学生访问非法网站,还有自定义关键词拦截、禁止QQ等聊天软件、端口控制、流量控制、下载文件控制等功能,并且软件还会将学生的网络连接保存在日志文件中。从实际使用过程来看,效果相当好,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技术手段。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青少年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更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对其敬而远之。作为学生上网的主阵地,我们要帮助学生尽早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高尚的信息素养、减少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学生上网的成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得网络成为实现终身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和谐人才的新型教育渠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编辑/何 妍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丧亲;团体辅导;心理援助    【活动目的】  1.帮助丧亲中学生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2.对所经历的丧亲事件能够重新认识。  3.学会更好地应付创伤事件的策略与手段。  4.学习寻找社会支持,重建新的人际关系及情感支持网络。  5.学会独立,开始新生活。  【活动对象】 灾后失去亲人的中学生。  【活动人数】 20人左右。  【活动时间】 三天,共六次,每次100分钟。  【活动方式】
期刊
“来,请大家拉起舞伴的手,分别向两边迈一步……”指导老师的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笑了起来,有些同学竟随手掏出了准备好的一把尺子、一支铅笔,男女同学,似心有灵犀,各执一端;要不,一张面纸,一方手帕,手心一垫,以示清白。否则,用他们的话说,同学会笑话,会有“流言蜚语”。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是校园集体舞的推广让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以前,学校组织出游活动,为了保证安全,老师经常让学生手
期刊
摘要:突发的汶川大地震使大量的儿童经历了创伤性的应激状态,如果不及时对那些处于创伤性应激之中的儿童幸存者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那么这种突发性的创伤应激很有可能会转变成慢性的应激障碍。ACT危机干预模式是一种专门针对突发性危机和创伤性危机进行心理干预的危机干预模式,本文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这种干预模式的运用过程,希望能为危机干预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创伤性应激;ACT危机干预模式    突发的汶
期刊
摘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应理解为家庭成员间关系的问题。本案例中,儿童反映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如针刺手、旷课等)应该被理解为家庭关系出现问题的表现。咨询师从改善母子关系入手,用认知、行为等多种手段辅导儿童及儿童母亲从“冲突→依恋→冲突”的纠缠关系中脱离出来,疏导母亲的焦虑情绪,达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逃学儿童;母子关系;冲突;焦虑    一、案例概况     X男,12岁,小学
期刊
1995年1月17日,星期二。日本时间凌晨5点46分,整个阪神(大阪神户)地区在一阵剧烈的摇晃中惊醒。这是日本现代史上第一次七级以上的地震,在这场灾难中,6308人遇难,40.15万人受伤,39.444万间建筑物全塌或半塌,水、电、天然气等断供,地上和地下铁路及公路大部分被毁或者陷入混乱。这场地震的受害总额超出了9.6兆日元,是日本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的最大的城市灾难。  在所有的受灾人群中,
期刊
关键词:灾难;温暖生命;治愈创伤    【活动目的】  面对5·12特大地震灾害,随着媒体的24小时播报,各种骇人的画面对普通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刺激,出现恐惧、害怕、脆弱与悲伤的种种情绪,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急需学校组织相应的灾后心理援助。故此,笔者设计了这一活动,可以用作非灾区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活动思路】  1.面对这场特大灾难,我们都是受伤的人。  这一命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同一种
期刊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安人测评联合国内外心理学专业人士,紧急成立了提供灾后心理支持的华老师项目。华老师项目发起的一系列心理援助活动,先后被信息时报、新京报、北京晚报、瞭望东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浪宽频、湖南卫视等数十家媒体争相报导。截止今日,华老师项目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果:  1.出版了《灾后心理自助手册》。安人测评联合耶鲁大学心理系、美国爱荷华大学、北大心理系、北师大心理系、首都
期刊
摘要:学校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石。当前的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学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识甚少,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近几年来层出不穷。通过撰写心理日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探问与追求生命意义、目标与理想,走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 人生 ;生命教育; 教育目的    近几年来,不尊重甚至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或自杀事件,这两类戕害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学生们试考得太多,直接的社会
期刊
编者按:救灾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一套长效的赈灾机制。和地震本身不一样,地震的余震可能会越来越轻,可灾民的痛苦在后面,就像四川人常说的“摔倒了不痛,爬起来痛”。灾区的重建需要五年、十年的时间,可灾民们,尤其是那些失去父母、失去兄弟姐妹、失去老师和同学、身体在瞬间伤残的孩子们,心灵的重建需更长久的时间,康复起来会更艰难、更复杂。正如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提出,这次汶川地震的心理干预要坚持20年。  海
期刊
关键词:学校恐惧;合理情绪治疗;意象对话    一、收集临床资料    开学第一天,杨某(女),因恐惧上学,在母亲(后母)的陪同下来到我校心理辅导室求助。  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深刻。她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她连日睡眠不足。说话声音低沉而无力。她斜靠在椅子上,低着头,头发蓬乱。垂下的头发挡住大半边脸。脸上似有不洁的泪痕。衣着宽松而较整洁。十指涂有粉红色的指甲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