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nl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随着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民族自信心也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一直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一、 融入中学阅读教学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在每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这些经典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取之处,比如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和人生哲理等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
  (一) 既求“广闻博识”,更重“明理求道”
  大部分老师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更追求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反复让学生记忆文言语法和古语释义,但却因此忽略了古诗文本身的故事内容和其内容包含的精神和哲理。虽然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背诵的教学方法本身没有错,因为背诵是量的积累,只有量变才能产生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质变。但同时,每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我们学习古诗文不是为了单纯学习文言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文这一载体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要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文学之中包含的文学和精神价值。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曾云:“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因此在教师理解文章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时更应当注重“明理求道”,把孔孟语录的人格志向、庄子寓言中的人生警示、《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贤者情怀、《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魏晋风股都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的乐趣。
  (二) “言”以“文”载道,“文”以“言”求精
  上文提到,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精神和哲理。而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感悟作者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道德标准,在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注重“文”与“言”的结合,通过对“言”的充分理解而体会“文”的深刻内涵。
  如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就不再局限于对语法、句式的教育。我们可以从古诗文的背景、相似的故事相似的人文精神和故事哲理向同学们引出不同的文化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不应该是冰冷的,更不应该是一潭死水。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遨游,以情感的体验和共情为主,正所谓“与古人居,与古人谋”,要让传统文化在同学们的心中扎根生长,盛放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优雅的气质。
  二、 融入中学写作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主流道德标准。所谓“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人文情怀,而直接体现这种情怀的地方就是——写作。
  (一) 传统文学中的写作技巧
  写作也是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抵触的部分。从小学生都是学习怎么“抄”作文而不是如何“写”作文。老师基本上只讲了大概的立意、监督同学们进行大概的素材积累就结束了,很少有老师充分的向学生降暑写作技巧从而培养写作能力。当今的写作总是一味的追求创新和自由,也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失去了方向,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这种“决裂”的现状让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我们从哪儿来的困惑。
  一要广泛借鉴传统文法。一直以来,传统文学注重的是结构清晰,条例明确,而且因为文言的特性,传统文学在文字的呈现上还非常的简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由城内烛之武“临危受命”写到“说退秦师”,最后到“晋军败退”,全文一线贯穿,里应外合,前呼后应,没有一句缀余。
  二是深入探究传统文法。例如对八股文的探究。虽然一直以来由于历史的发展,从小“八股文”就是写作的反面教学,但是八股文真的这么可恶吗?真的早就被我们打死了吗?学者研究表明:“八股文在清末虽然被废止,但并未死去,它早已脱胎换骨转移到了其他文体当中。”
  (二) 传统文学促进素材积累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写作素材重要来源,在课堂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感悟和鉴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积累素材,从而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如在写有关家国情怀志向抱负、人生理想的题材是我们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而开太平。”。在很多主题上,我们都可以在庄子的语言中找到答案。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情怀,汉乐府《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贞爱情,欧阳修“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诲,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等,都可以融入到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中,体现在他们的作文中。
  (三) 融入选修课、活动课教学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被重视,一直被忽视的传统文化选读本又得以重见天日。对于古诗文我们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更注重培养和发掘其中的哲理和精神内涵。所以在选修教材中,我们更要避免在“考试重点”的漩涡中,在内容的选择上和课堂的重点上都应该细细的分析和选择。
  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良好的融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乃至课外教学中,是每一个教师的夢想。而从语文教师的角度,首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及其必要性。传统文化教学并不完全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滋养学生心智为目的,应该让其融入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足够的感情,成为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主体。
  最后,教师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3.
  [2]孙绍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6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扬,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本文结合地理学科从学案目标定位、学案过程编制、学案评价机制三方面就如何编制学案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学案;地理教学;有效性  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课程,如何编制一套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问:您于1935年3月参加长征,途中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答:我祖籍是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得胜山乡,因家境贫穷,全家逃难到万源县草坝镇柳黄坡,我就在那里出生。从我记事起,身边的
“核心素养”作为眼下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有它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件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为了进一步探究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下主要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 
坡头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的低水头径流式电站,总装机3×1250kW,施工导流设计结合工程总体布置采用分段围堰导流的方式,一期先围左岸,明渠导流,二期围右岸。对坡头水电站导流设
《周恩来:永远的榜样》  李洪峰著  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不仅因为我们党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能够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还因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能够适应时代、实践和人民的需求,造就一代又一代群星灿烂般的领袖人物、伟大人物、英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探究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并推进素质教育,旨在为后续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素质教育  一、 前言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而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当充分贯彻、落实素质
讨论明末清初文化的"近代性"问题,实质是讨论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新动向是否具有"近代性"的问题.
摘 要:高中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书法素养,让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同时,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师在高中书法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书法素养,让学生对书法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书法教学;学生书法素养;培养策略  一、 前言  在高中书法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引领,让学生明确相应的美学特征。教师在明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开展针对性的高中书法教学。  二、 对书法教学框架
摘 要:朱熹在《小学》中提出“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习是指学习、践习或习惯。智是指内部思虑。长是指增长、成长。化是指化同、化育。心是指意念、情义或态度。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这句话是说践习可以促进智的增长,并化育成就为态度。比喻早期教养形成的习惯随年龄长大会养成某种较稳定的品质。  关键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家校沟通  朱熹在《小学》中提出“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习是指学习、践习或习惯。智是指内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