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尽管目前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不够完美,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 键 词】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已经渗入到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转变教师自身理念,充分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要对手中掌握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争取每节课都利用课件来上课,把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作者生平、背景材料、重点词句、语段的分析等内容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
二、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将给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通过操作电脑、阅读文字、倾听声音、欣赏画面、揣摩情境、能够触景生情,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利用文字、图像、音乐、动画等信息,能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后,多媒体能够以其功能强大的交互性,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将学生牢牢地吸引。
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都要求学生进行咀嚼鉴赏,细细品味美的意境。要品味美的意境,就必须有美的氛围和背景。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所需要的声音和图像,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链接,就会令文本的意境全出。
三、启发创新思维,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想象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语文教学中采用了能够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带到了课堂中,让学生自行运用网络资源,独立去查找有关课文的文字图片信息。通过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资料,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通过激发想象,再现情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作者马致远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了九种景物,展现出了一幅具有深远意境的深秋黄昏图。如果教师在教该课时,仅仅满足于把字词句分析讲解一下,那么学生就很难真正体会该曲中作者的情感、画面的内涵、作品的意境等。即便学生能够把作品倒背如流,也很难在脑海中闪现出情境,在心中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幅秋景图进行情境再现,最多也只能听到一小段没什么新意的翻译或扩写。这种尴尬,不仅仅是我们曾经遇到的苦恼,许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语文教师也会深有同感。但是现在,如果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将平面的视觉感受转化为立体的视觉感受,将静态的储存转化为动态展示,课堂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于一体,采用动态显示,声像并茂,文图兼美,生动感人,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入到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认识活动中去,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中,其中一项是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这个单元的《两小儿辩日》,课文很简短,内容通俗易懂。教该课时,我们参考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制作成Flash课件。精彩、动感十足的画面立即刺激了学生们的神经。学生们主动进行思考:究竟谁说得对?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自然界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学生针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尝试进行探究活动,他们主动上互联网搜索资料,进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或者找其他学科老师问个明白。由此可见,在网络情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只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将发挥积极作用。
尽管目前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不够完美,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作芳. 有效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李因军.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J]. 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 朱孔学.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思考[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9).
【关 键 词】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已经渗入到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转变教师自身理念,充分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要对手中掌握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争取每节课都利用课件来上课,把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作者生平、背景材料、重点词句、语段的分析等内容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
二、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将给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通过操作电脑、阅读文字、倾听声音、欣赏画面、揣摩情境、能够触景生情,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利用文字、图像、音乐、动画等信息,能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后,多媒体能够以其功能强大的交互性,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将学生牢牢地吸引。
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都要求学生进行咀嚼鉴赏,细细品味美的意境。要品味美的意境,就必须有美的氛围和背景。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所需要的声音和图像,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链接,就会令文本的意境全出。
三、启发创新思维,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想象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语文教学中采用了能够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带到了课堂中,让学生自行运用网络资源,独立去查找有关课文的文字图片信息。通过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资料,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通过激发想象,再现情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作者马致远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了九种景物,展现出了一幅具有深远意境的深秋黄昏图。如果教师在教该课时,仅仅满足于把字词句分析讲解一下,那么学生就很难真正体会该曲中作者的情感、画面的内涵、作品的意境等。即便学生能够把作品倒背如流,也很难在脑海中闪现出情境,在心中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幅秋景图进行情境再现,最多也只能听到一小段没什么新意的翻译或扩写。这种尴尬,不仅仅是我们曾经遇到的苦恼,许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语文教师也会深有同感。但是现在,如果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将平面的视觉感受转化为立体的视觉感受,将静态的储存转化为动态展示,课堂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于一体,采用动态显示,声像并茂,文图兼美,生动感人,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入到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认识活动中去,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中,其中一项是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这个单元的《两小儿辩日》,课文很简短,内容通俗易懂。教该课时,我们参考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制作成Flash课件。精彩、动感十足的画面立即刺激了学生们的神经。学生们主动进行思考:究竟谁说得对?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自然界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学生针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尝试进行探究活动,他们主动上互联网搜索资料,进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或者找其他学科老师问个明白。由此可见,在网络情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只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将发挥积极作用。
尽管目前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不够完美,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作芳. 有效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李因军.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J]. 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 朱孔学.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思考[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