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c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胜思维,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让质疑成为学生认知过程的主体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创新过程就是由“疑”到“悟”到“进”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科学的发明与创造离不开质疑。在新课改的今天,课堂教学更离不开质疑,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而学生应当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说:“今天让你们自学课本,然后说说你懂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看有哪些知识有疑问,用横线把它画出来,或在有疑问处用‘?’标出来好吗?”充分自学后,鼓励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有的问:“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有的问:“为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有的问:“怎么计算一年的天数?”……然后把求知的目光投向我,我并不急于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而是抓住重点指导学生再看书,让他们分析、讨论、计算、最后再加以纠正。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不错。
  
  二、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1 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并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释疑,从中享受到质疑、释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做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驱力。
  2 当学生在质疑问难不能问到点子上、关键处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
  3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点拨,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提问和解答。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一般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战略目标。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两项基本任务。
  第一找“疑”。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上质疑等等。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积极探索。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学会质疑的关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一般有:
  1 因果法。见到一个现象,要习惯于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等于180度呢?怎样证明?
  2 比较法。比较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或不同事物、不同现象之间的异同,比较相互矛盾的解释、说法、理论等等,常常能发掘出创新的问题。如讲“比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这样问:比的性质与分数的性质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 反问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会怎样?当a=b时,a=b;那么当b=a时,a=b吗?
  4 转化法。某种性质的问题,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吗?如对于一个数学概念或一个定理,可以让学生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
  第二释疑。质疑是手段。释疑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呢?
  1 教学时,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去钻一钻。力争自己解决,哪怕是钻“牛角尖”的问题,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2 对学生提出的各自不同的问题,甚至连老师都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这样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有学生问:“为什么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而圆不可以呢?”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不光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圆经过转化也可以的,但很难,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实行民主教学,切实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充分信任学生,并把质疑方法传授给他们,鼓励他们勇于质疑,不懂就问,引导他们善于质疑。同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方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这一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关系;打破了教师是操纵者、控制者,学生是服从者的局面,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它使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促进了
研究建立一种适合于佛山这类城市的、反映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测度模型——参照系上的多算法发展协调度模型,并对佛山2004~2013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
语文教材文本大都融贮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切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之对话,发掘丰富的意蕴,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阅读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振的情感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才能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升华,生命价值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电视或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的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于产生非看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它是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尽快完成由一名中学生到大学生
长白山地区自2012年实行高效课堂改革以来,发展缓慢、举步维艰。改革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已经成为限制长白山地区课堂教学发展的瓶颈。要想将改革进行下去,就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研
自然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自然课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利用好本地资源,是我们广大农村小学自然教师的必修课。在农村小学,我们有许多优势,关键是广大的农村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多想办法。我们定能和条件优越的学校一样,把自然课上得有声有色。    一、就地取材,完成实验    在小学自然里,许多实验所用的仪器、材料。不一定要在实验室里找,大自然中就有许多不错的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各题的每一词句,不轻易放过每一个关键的字词,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能促进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更有助于加深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避开数学题中的各种“陷阱”,培养良好的数学素质。    一、概念教学中应对内容”咬文嚼字”    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差,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属性,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关键词不善识别,经常简单
年少读诗词,总耽于那些描摹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致,再后来,延伸至对江南那些人、那些事的喜好中。好在,我就住在长江以南一隅名日四美塘的地方,其主体区域是一处毗邻长江的湖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