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d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都已十年了,但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和新的教学要求理解不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振兴中华民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改把教学的出发点放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生活在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现代化社会,他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观,他的兴趣、爱好、追求,他的行为举止无不渗透着时代的气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要解放人”的著名教育理论,仍然是我们今天课改要坚持的教育思想,知识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其本质意义应是为了完善人、提升人,使知识不断地推动人由自在走向自为。
   二、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中学生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
期刊
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要阵地,高效课堂则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随之而改变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传统的课堂就显得相对滞后,为了适应新课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我们不得不打破常规,另觅他途,合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一、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魅力   “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成绩高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目标方面,除了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融合。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性化的东西,是不可“仿”而得之的,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写作是“巧妇”可为有“米”之炊的。只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巧点三盏灯——标题
期刊
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理解浅易的文言文。而人物传记正好切合了这一考试要求,因此近些年文言文人物传记一直受到出题人的亲睐,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很好地阅读人物传记成为高考应考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一、对人物传记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其文体限制了其内容一般涉及以下几点:①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②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③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
期刊
老子《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宇宙万物本源的阐释。“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许多处世哲学和智慧,关于“三”的熟语和故事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如:三人成虎、三思后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顾茅庐、三寸不烂之舌等。   不仅如此,“三”的智慧还折射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中国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意或无意地渗透着“三”的智慧。   冰心先生著名的散文《笑
期刊
有专家这样概括学生作文的三个阶段:枯涩阶段、泉涌阶段、割爱阶段。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度过痛苦的“枯涩”阶段,进入欣喜的“泉涌”阶段,最后登上出精品的“割爱”阶段。为此,我们的策略是作文教学三步走:激发情感——入格上道——出彩升格。   一、激情   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大概是许多学生共同的心声。我们可一遍一遍地告诫学生,“作文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河山”;可以不厌其烦地找学生
期刊
我们手中的素材,常常是很简略、粗糙的,要运用到作文中,必然要经过加工,才能作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素材。如何加工呢?在这里,介绍几种独特的方法:    仿写素材   对于我们手中掌握着的素材,你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照抄”下来,那么,就可以按照主题进行仿写。如这样一则素材: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前四句都
期刊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
关于“共读共写”,我已经在农村中学摸索了八年。在“共读共写”中,我亦已经与学生共同进步了八年。关于在农村中学实施“共读共写”,我有些许拙见,与同仁们共勉。   一、农村中学实施“共读共写”的必要性   1.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   余秋雨告诉我们:“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
期刊
自然界中的鸟语花香,常常流诸文人雅士的笔端,成为他们抒情达意的媒介,看似平常普通的花草,到了文人笔下就显得灵气袭人,风姿绰约。光那富有风流神韵的花之称谓,也够让人赏心悦目的。   落花: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落英:朝饮林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    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王夫子)
期刊